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合格论文,有一半论文,语文老师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合格”之论并非危言耸听
和众多一线语文老师一样,笔者看完马庆云老师《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一文时,内心也很不爽,但是,当我试图联系自己所熟悉的一线教学实际,对马老师的观点进行批驳,以维护一线语文教师的尊严时,却又有些底气不足——扪心自问:我们是合格的语文老师吗?
马老师评判语文老师不合格的标准大致有两条:一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不足;二是教条化讲课,不会走入文本解读文章。依据是所“掌握的上万份备课材料和数千次的视频浏览”以及所观览过的“不计其数的当堂授课”。
从推理角度讲,这一结论,确实可能存在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问题。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对此有异议的老师如果能够深入各类学校,深入课堂,走近语文老师,就会发现马老师的结论并非危言耸听。马老师评判的两条标准,属于教师学养和专业素养问题,笔者也就自己所知,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一话题。
1.理念落后,育人目标“侏儒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对全国语文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十年的新课程改革之后,还有25%的语文老师不知“课标”为何物,能够自觉运用“课标”教学的老师不到50%。
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是什么?特级教师黄厚江将之精练地概括为两点:一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语文,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二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家园”。然而,目前多数老师教语文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在期中考、期末考、选拔考、升学考等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从而证明学生是优秀的,自己是合格的——为分数而教,为考而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情况。这种“侏儒化”的育人目标,显然矮化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的只能是考试的机器而不是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试问,这样的教师是合格的吗?
2.学养不足,文本解读肤浅化
马老师批评语文老师最大的不足是不会深入文本,指出要深入文本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王荣生教授也说,文本解读的能力,一靠眼力,二靠心力。那么,又靠什么才能具有看透文本、理解文本的“眼力”和“心力”呢?显然,要靠教师的自身学养。诗歌、小说、散文教什么,是建立在教师对这些文体的知识积累和其文学修养之上的——试想,一名不知散文为何物的老师,又怎么能看透文本深处、文本背后的东西呢?于是,就只好照搬教参,照本宣科了。诸君如若不信,请到课堂里听一听,有的老师把刘心武的《错过》当成“文艺性政论文”来讲,其依据是苏教版的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其实,“杂文”是什么,“杂文”这种文体讲什么,这篇杂文又该讲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依靠自己的学养去辨别、判断、选择。可是,教师知识的贫乏和素养的浅薄,却导致了对文本的肤浅化解读。以己昏昏,又如何能使人昭昭呢?
3.甘于平庸,教学行为简单化
大多数语文教师,事业上没有高远的目标,行动上没有探索创新的激情,蜷缩在应试的怪圈中自满或愤懑,于是,职业的倦怠就在日常的悠闲中滋生。应试的机械,目标的迷茫,使多数语文教师甘于平庸,其中的一个表现为:教学行为简单化、随意化——从网络上下个教案,从教参上找找答案,成为最“轻松”的备课;课堂上照本宣科、教条化讲解,成为最“省事”的教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成为最“有效”的学法。这与“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标准,相去何其远矣!
教师甘于平庸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不读书,不思考,懒动笔!
我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对身边的语文教师做一个问卷调查: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的语文老师有几成?细致地把“课标”推荐的11部文学名著读一遍的老师有几成?每学年读两本教育专著的老师有几成?知道叶澜、温儒敏、钱理群、王荣生的老师有几成?如果调查结果比较真实的话(当然不好调查,也不易真实,最好运用观察法),我们一定会为这一组组数据而难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读书,不思考,教学就没了源头活水,知识积累、文学修养就成了天方夜谭,素质教育、人文关怀就成了遥远的神话,“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就成了痴人说梦。
当然,“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标准(以此来评判,会有9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可能有些高了。但是,如果用读不读书、思考不思考为依据去判定一个语文老师是否合格,并不为过——教师知识积累少、文学修养浅,讲课教条化、不能深入文本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病根都在不读书、不思考。
反躬自省,笔者也是一个不合格的语文老师。但是,我会把马老师的愤激之词,当作鞭策自己的洪钟之言,奋蹄自励,勤于学习,乐于读书,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关注宜理性求疵当慎言
看到马庆云先生博文的标题,笔者不禁心生惴惴之感——自己心中“有鬼”,然而又迫切地想读下去,期待从中找到“自我疗救”的妙方。
几经周折后,终于找到了似乎可以称为文章纲领的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呢?这种知识积累与文化素养又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呢?”可惜的是,下文又“顾左右而言他”——这似乎是一篇不怎么合格的随笔。
但是,即便是随笔,打出这么一记“重拳”,也应该严谨;即便所谈的是确凿之事实,也当慎言——要有充分的依据作支撑。
从文中看,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作者“掌握的上万份备课材料和数千次的视频浏览与不计其数的当堂授课”。“上万份”“数千次”,占有的资料的确很丰富,但和全国语文教师的数量相比,依然是个小数目。所以,据此推断“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似乎太武断,太感性。
至于语文教师把本来很有意思的语文课搞得没意思,缺少人文关怀,不能认真研读文本等,都是不争的事实,具有普遍性。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此心知肚明,甚至深恶痛绝。换句话说,每一位有职业良知的语文教师都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和语文教师不懂文学、文字学、教育学和社会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一线语文教师也想知道,是谁把他们逼到机械的道路上来的?他们更想知道,在这身不由己的困境中该如何突围?
尽管很多语文教师的境界需要提升,教学思维需要调整,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但这并非教师能力的问题,也并非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更不能作为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依据。
要评判语文教师是否合格,应拿出令人信服的标准,遗憾的是,文中并没有明确列出。没有标准,又如何谈合格与不合格呢?
古人对教师曾有过一些感性的认识。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认为能“传道、授业、解惑”的便可以为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这种意义上讲,全国所有语文教师都是合格的。
话说回来,那些被认为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也并非一无是处,尤其那些自投“上课视频资料”者。他们甚至有点类似于一旦有所顿悟,便会请大师印证的虔诚佛教徒。他们的观点和做法可能浅陋,但仍不失为求索者。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说,这些不合格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不足已为马先生和与马先生同等水平的人所发现。那么,马先生和与马先生同等水平的人在嗟叹批评的同时,更应施以援手,拯救语文教师,拯救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拯救那些陷于“水深火热”中的孩子。
这需要颇具影响力的“马先生们”多走进教学一线,走进语文教师的生活和内心,既看到语文教师的不足,也看到语文教师的窘境,从而在更高的层面给予引导和解决;对一线教师多一些理性的关注,少一些吹毛求疵的评判。如此,语文教师幸甚!中国语文教育事业幸甚!求求教授们了!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最近几天,每每起得很早,因为我所在的师范大学有一大批学生要下到农村乡镇去支援教育事业,一辆接着一辆的客车把他们拉走,看着这些学生离开,我心里面有些许说不出的感觉。
由于工作与学习的原因,叫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他们有许多是来给我们学生做语文教学法授课指导的,有许多是直接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上课视频资料邮寄到我邮箱里的,更有一些是我主动找到人家的备课资料、上课的视频资料来阅读来学习的。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我也曾多次主动听取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的授课,并且时不时地去看一下学生们的讲课实录……
这么多的机会叫我接触并学习了许多语文学甚至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得到很多启发,并开拓了视野,能够有足够的脑力去思考眼睛所看到的与耳朵所听到的语文课程内容,并从中提出自己的一些或许是不太成熟的意见与建议。
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按我掌握的上万份备课材料和数千次的视频浏览与不计其数的当堂授课观览来说,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是不合格的,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得不到教育机构掌门人的认可。但我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一厢情愿”的理由说出来,并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深入思考,力求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逐步完善自己,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可以承担起下一代教育事业的好语文老师。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学生并不是如某些领导所说的,“我们不存在知识积累层次上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一种授课技巧”。毫不客气地说,恰恰相反,他们的授课技巧没有多大问题,但在知识积累与情感素养上远远不能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理想中的语文老师的样子。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去否定这些师范学生,而是想站在一个更“深沉”的角度,说一些“引起疗救”的话。这种情况,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老师中同样大量存在,甚至于在我所观看的优秀老师的授课比赛中同样存在这样的严重问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呢?这种知识积累与文化素养又是一个怎样的东西呢?
我说这些话,被一些上了年岁的语文老师听到,好象会很不高兴的,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文化积淀虽然赶不上大学里的一些学者教授,但至少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问题吧。我要告诉你们,这些语文老师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回去问问自己的孩子,看有多少孩子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听语文老师的课,并且认为自己在老师的课上获得了很多东西。很少!不信你问问自己的孩子。
语文本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但许多老师把她弄得生硬,没有任何意思,这往大了说是缺少一种人文关照,往小了说是,一些语文老师自身就缺少对文学文字学和教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的认识,自己就不曾领略到语文的教育真谛。也许会有很多语文老师大半生都走过来了,他还在固执地认为,教语文只是为了叫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么简单,而丝毫没有把语文中的那种人文情怀传达给他们。
教条主义,毛泽东创立的这个词汇或许可以用在这里。看看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有多少是“教条主义者”。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位我十分尊重的老先生说过的话,“有一次我们中学组织应聘,有个师范生过来,我叫他讲鲁迅的《故乡》,他上来就说了这么一句,‘鲁迅是我们国家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先锋战士,是社会主义文学阵营里面的不倒旗帜’,然后我问他,在《故乡》这里面是怎么看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怎么看出他是先锋战士的,怎么看出他是社会主义文学阵营里的不倒的旗帜的,他沉思一会,得不出什么答案,姑且用‘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这句话来敷衍我了”。不要笑这位应聘的学生。我们中间有多少老师就是这么讲课的?
教条化的讲课,而不是根据课文文本来解读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把一种机械化的思想一代代地传达下去。你的老师跟你讲鲁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当时也没有解释为什么,那好,你也这么传达下去,也不能解释。其实,在一篇要讲授的文章中,你如果有什么观点,一定应该要有可以支配并证明你观点的文本材料,尤其是源于那篇讲授课文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最大毛病就是不会走入文本来解读。
再举个例子。有个学生讲《桃花源记》,在四十分钟的课程中她讲了大半的陶渊明的作品啦生平啦之类的东西,看似很有知识,素养很高,也博得了一些没有语文教学经验的领导的喝彩,但其中一位资历很深的老语文老师问她,“你把你刚才所讲的这些内容再给我结合到这篇文章中重新讲一遍”!也就是叫她不要机械地拿一些好像能够写论文实际只是偷别人东西的材料来错误地传达语文理念,叫她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找出可以论证自己刚才所说的那些陶的东西的地方。然后她哑巴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全国各地还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看似可以拿来很多材料,很渊博,一旦叫他们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文来进行的话,他就找不出根据了。
这其实是一种语文教学法的机械传达,把语文当成死知识来叫学生记忆,而不能叫他们懂得为什么。有多少语文老师还缺少这种分析能力。
我们总有一些有学识的先生们说当代的教育抹杀了孩子思考的能力,甚至说这些教育其实是慢性的误国!更有无奈的玩笑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毁”人不倦。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传达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在教育的同时告诉他们自学并自我思考的东西。
每个语文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来培养这些孩子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叫他们也能够从一个文本问题出发来解读文字、思想、内涵。不要在文本之后附加那么多语文老师解释不了的看似渊博的东西。你们的一小步,实际就是社会思想解放的一大步。解放思想,不就是要从小给孩子们一个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嘛!
最后一句话,源于文本的解读,深层次的文本内涵的挖掘,做这些事情之后,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但尚不可以称之为“好”的老师。不要耽误别人的孩子,不要毁坏祖国的花朵——一半以上的还做不到真正解读的那些语文老师们呀,马庆云求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