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研究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研究

胡俏强[1]2011年在《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及其耐热基因片段克隆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观察结果,选取耐热性差异明显的10份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为试验材料,探索出一套较为准确的不结球白菜苗期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了夏季高温季节栽培条件下的成株期形态指标与各品种耐热性的相关性;阐明了不结球白菜在热激条件下相关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同时还从不结球白菜中克隆得到一个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BOHSP612,为进一步研究不结球白菜中热激蛋白基因打下了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结球白菜苗期耐热性鉴定采用人工气候箱高温处理方法,分别于2009年秋季和2010年春、夏季,在6种不同的高温条件下对10份不结球白菜材料进行了连续7d的高温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高温胁迫下,各供试材料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害症状,如叶片反卷、失绿等,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热害症状加剧。春季和秋季采用37℃/27℃(d/n)处理幼苗4d后调查热害指数,可以显著反映出不结球白菜各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而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育苗后在37℃/27℃(d/n)则下不能区分不结球白菜各品种间耐热性差异。2.不结球白菜成株期耐热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高温鉴定方法,分别于2010年春季和夏季,对上述10份不结球白菜进行成株期耐热性鉴定,并计算其与苗期热害指数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季不结球白菜成株期各项形态指标中除叶宽与苗期热害指数显著相关外,其余指标均不显著。而夏季不结球白菜成株期形态指标中叶片数与苗期热害指数呈负相关,其余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株幅、叶长和叶宽与苗期热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叶柄长与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3.不结球白菜生理生化指标耐热性鉴定以不结球白菜苗期鉴定结果中的耐热品种雪克青和高华青,中等耐热品种三伏和抗热605以及热敏品种四月慢和矮脚黄为试验材料进行连续10天的热激处理,测定了热激处理对不结球白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膜透性、丙二醛(MDA)、保护酶活性以及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耐热品种叶片中Pro含量和SOD、POD、CAT活性的相对增幅大于热敏品种,且分别处理4(Pro)、6(SOD、CAT)和8(POD)天可以显著区分各品种间耐热性;热敏品种叶片中电导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的相对增幅大于耐热品种,并且处理6(电导率)和8(MDA)天效果最佳,可作为鉴定标准之一;同时热敏品种叶片中总叶绿素和叶绿素a含量相对降幅大于耐热品种,并且第4(叶绿素a)和6(总叶绿素)天耐热品种相对降幅最小,热敏品种最大,中等耐热品种居中,各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耐热性鉴定的标准。然而研究发现叶绿素b含量变化较为复杂与各品种间耐热性无显著相关。4.不结球白菜耐热相关基因特异片段的克隆利用已发表的甘蓝耐热相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不结球白菜抗热品种高华青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特异片段扩增,获得了不结球白菜耐热基因特异片段序列,命名为BOHSP612。序列分析发现,不结球白菜BOHSP612基因核苷酸特异片段序列长度为612bp。用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们编码的核苷酸序列与一些芸薹属作物、拟南芥、大豆、花生等核基因组部分序列、耐热相关蛋白mRNA序列以及一些假基因和假定蛋白mRNA序列有较高同源性。

刘燕燕[2]2005年在《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采用ELISA和分光光度等实验方法,测定了8个不结球白菜品系在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高温生长量、细胞膜热稳定性、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以及四种激素IAA、GA_3、ABA、Z+ZR的含量变化,讨论分析了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与不结球白菜品系耐热性的相关性。 实验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不结球白菜的热害指数和32℃/22℃处理条件下相对干、鲜重生长量和与品系的耐热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最快速而简便的方法。不结球白菜的耐热性也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激素等生理生化指标有关。32℃/22℃处理条件下不结球白菜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的相对含量与36℃/28℃处理条件下不结球白菜的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与不结球白菜的耐热性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生理生化指标均可以用来鉴定不结球白菜的耐热性。32℃/22℃处理条件下的ABA、GA_3和IAA的绝对或相对含量也与耐热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于不结球白菜高温胁迫的温度选择来说,32℃/22℃的温度比较合适。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的结果都表明,196-3、197-5、196-8、198-9这四个品系属于耐热品系。

黄梦苏[3]2002年在《热激转录因子基因转化不结球白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原产于中国,在我国“菜篮子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不结球白菜是性喜冷凉的秋栽作物(属避热类型),因此高温胁迫对其夏季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有关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研究及其常规育种已有进展,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及消费需要。为此本研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来自拟南芥的耐热基因—热激转录因子基因(HSF)导入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 研究表明,在三种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亮白叶”、“耐寒AB系”中,“苏州青”在MN+BA2(mg/l)+NAA0.45(mg/l)+AgNO_34(mg/l)培养基中得到不定芽的离体再生频率最高。 “苏州青”的再生试验研究得到其稳定的再生体系。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结果表明ABA在硝酸银(AgNO_3)存在时可以明显提高苏州青不定芽再生频率,其最高再生频率为60.4%。而GA对不定芽的再生影响则比ABA强烈。以上结果说明不结球白菜的不定芽的诱导对ABA及GA敏感。 另外,试验显示诱导出的不结球白菜再生苗对卡那霉素(Km)敏感,其最适浓度为10~15mg/l。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试验,首次将HSF基因顺利整合到了“苏州青”基因组中,并得到PCR及其PCR-Southern结果的验证。随后的RT-PCR结果显示HSF基因已经在“苏州青”基因组中得到了表达。 本研究首次进行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注射外源基因于不结球白菜上的尝试。GUS检测、GUS基因的PCR-Southern及HSF基因的PCR-Southern检测结果显示,外源DNA经过花粉管通道进入植株基因组是可行的,利用此法同样可以得到转基因不结球白菜。 最后讨论了热激转录因子HSF基因转化不结球白菜的安全性问题。

张玉明[4]2000年在《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不结球白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季节栽培条件下的苗期、成株期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种子活力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阐明了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探讨了从种子生理指标入手来筛选耐热品种(材料)的可能性。1 热害指数 热害指数反映了不结球白菜品种的耐热能力。耐热品种的热害指数较低,不耐热的品种热害指数较高。苗期热害指数与不同移栽时间的植株的热害指数的相关性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而降低(r_(移栽8天)=0.782、r_(移栽16天)=0.555)。2 形态指标与耐热 苗期生长快速的品种往往耐热,苗期叶柄长度、叶面积大小可以作为鉴定耐热性的指标。成株期的形态指标,大都与热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如叶片面积、叶片重、叶柄重、叶柄厚、单株重、株高等,但以叶柄厚和叶柄重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最显著(r_(叶柄厚)=-0.988、r_(叶柄重)=-0.938)。根长与热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_苗=-0.741、r_(成株)=-0.680);根重与热害指数同样呈显著负相关(r_苗=-0.726、r_(成株)=-0.739)。气孔密度与耐热性相关不显著。3 生理生化指标 田间热逆境条件下,不结球白菜的出苗率、出苗速度、出苗速率与热害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耐热鉴定的指标。幼苗存活率、移栽存活率也很好地反映了植株的耐热能力(r_(幼苗)=-0.775、r_(移栽)=-0.95),高存活率是耐热的集中表现。 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与热害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对于苗期耐热的影响比对成株期耐热的影响更重要。 常温下叶片相对电导率可以作为耐热的一个指标。在常温下浸没处理6~10小时为佳,若用高温(40℃)浸没处理则以10小时为好。叶面积或叶重量在一定范围内对电导率的结果影响不大。 根部POD活性远远高于叶中的POD活性,但它们与热害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_根=0.871、r_叶=0.812),即抗性品种的POD活性要低于不耐热品种。4 种子活力与耐热 种于活力与热害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垂直板发芽法比平板发芽法结果更可靠,不同温度下发芽、老化不同天数的种子发芽、常温发芽的三种不同温度处理方法中,前两种都能够很好地反映种子活力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其中以种于老化发芽这个方法最好。 不同温度下发芽种于的肚根、胚轴生长量、嫩芽鲜重都与热害指数呈负相关,其中40 ’C的胚根相对长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品种的耐热性,胚根、胚轴中以胚根为好。25oC、35oC下的嫩芽鲜重与苗期热害指数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40oC下发芽,嫩芽鲜重与成株期的热害指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汀一0.822),耐热品种嫩芽干物质含量低,含水量高,与苗期热害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汀 苗一0.820)。 CAT、POD、SOD在不同温度下发芽的种子中表现不同。CAT活性与茵期和成株期热害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POD活性与成株期热害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在35C下发芽的种子中的POD活性与苗期热害指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 汀35-0.730)。SOD活性在25aC时与苗期和成株期热害指数呈负相关,达显著水平,35oC时与茵期热害指数达显著负相关汀35L0石59*40oC时则相关性不显著,而从相对活性看,在 40 C时与苗期热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汀 相 t40—0.748)。 不同温度下发芽种子的MDA含量与热害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老化种子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异常苗率增加,异常苗率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以老化3天的为最高汀老化3天刃.938),从相对异常苗率看,仅老化3天的与热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汀相对老化 3 X三0名04);从发芽与发芽率速度和发芽速率看(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以老化二天的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最好,达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老化种子的SOD活性考虑单粒种子比考虑重量更重要。老化一天的种子,SOD活性与热害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相对活性看,老化3大的为最好,与热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以上这些指标可以作为不结球白菜耐热育种的早期鉴定指标。

赵晓东[5]2013年在《小白菜耐热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L.)又名不结球白菜等,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重要蔬菜作物。高温是蔬菜生产中最常见的逆境因子之一,而小白菜性喜冷凉气候,不耐高温,因此夏秋高温逆境往往成为小白菜生长发育的制约因素,容易造成小白菜幼苗质量差,影响其后期产量和品质。本试验以68份小白菜为试验材料,通过热害情况的调查,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小白菜材料,并对不同耐热性的材料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然后运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68份小白菜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小白菜耐热栽培与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热害指数平均值,筛选5份为耐热材料:BCC11-13、BCC11-17、BCC11-25、BCC11-46、BCC12-7,同时筛选5份为不耐热性材料:BCC11-9、BCC11-27、BCC11-32、BCC11-38、BCC12-6。(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小白菜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升高,耐热材料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幅小于不耐热材料。(3)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逐渐升高,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大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耐热材料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始终高于不耐热材料。(4)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相同的胁迫水平下,耐热材料的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始终高于不耐热材料。(5)本试验筛选出19对SSR多态性引物和71对SRAP多态性引物。用19对SSR引物和71对SRAP引物对68份小白菜材料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97条和517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5.1条和7.28条多态性条带,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将68份小白菜材料分为九个组群。5份耐热材料聚在同一类群,5份不耐热材料分别聚在二、三、四、五组群。

姚远[6]2015年在《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主要性状的评价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是芸薹属(Brassica)中重要种类之一,占长江中下游地区蔬菜复种面积的30%以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夏秋高温季节,天气条件复杂,对不结球白菜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常常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本研究利用10个不结球白菜耐热材料,夏秋高温时期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其农艺性状,对其耐热抗病能力进行鉴定,同时对产量和抗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苗龄为28天时,对不结球白菜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不同耐热品种间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的变化范围为4.95-16.7 cm,株幅变化范围为11.1-20.15 cm,叶片重变化范围为6.73-22.17 g,叶柄重范围在6.24-34.49 g之间。体现了耐热新品种表型的多样性,存在通过品种杂交将优良的性状富集到一起的潜能,选育出表型更好的耐热品种。2.参试的10个耐热品种中有9个的产量比对照组高,增幅在5.63%-99.51%之间,其中1401、1402、1410、1411在产量上有突出的表现。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株高 X1(0.785**)、株幅 X2(0.688*)、单株重 X3(0.938**)、叶长 X5(0.774**)、叶重X7(0.624*)、柄重X11(0.811**)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Y=1103.79+41.73X1-28.31X2+23.94X3-96.35X5-62.37X7+181.98X11。产量与株高、株幅、单株重、叶长、叶重、柄长、柄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61、0.333、0.87、0.035、0.135、0.132。株幅、单株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对不结球白菜的产量起着重要作用。3.参试品种在抗病和耐热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对炭疽病达到高抗水平的有8个品种,对病毒病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病性,有7个品种在耐热性上达到强抗水平。炭疽病、病毒病和热害对产量都有不利的影响。炭疽病、病毒病和热害,两两间相互关系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炭疽病与病毒病的相关系数高达r=0.971**,病毒病和热害间相关系数高达r=0.913**。高温热害考验着植株的抗性,热害和病害造成联合伤害,对不结球白菜的伤害更严重。4.对苗期为28天的植株进行营养品质测定,本试验中10个品种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高于叶柄中含量,叶片中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叶柄中含量。可溶性糖在不同品种的叶片和叶柄的含量各不相同,变化范围较大。品种间纤维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变化范围在7.403-8.712%之间。通过对品质与抗性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叶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可将叶柄可溶性蛋白含量作为测定植株抗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刘燕燕, 沈火林, 刘以前[7]2005年在《高温胁迫对不结球白菜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多年夏季露地自然高温下的观察和36℃高温胁迫下的热害指数,筛选出了耐热品系196-3、197-5、196-8和198-9,不耐的品系197-7、196-12以及介于耐热和不耐热之间的品系197-4、197-6,并测定了这8个品系40℃高温胁迫下的膜稳定性;进一步在20℃/12℃(d/n)(ck)、32℃/20℃(d/n)、36℃/28℃(d/n)人工模拟高温胁迫条件下,测定了这8个品系的幼苗生长量、MDA、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以及总糖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32℃/22℃(d/n)和36℃/28℃(d/n)处理下,相对生长量、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品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两温度处理条件下相对生长量与热害指数都极显著正相关,而只有32℃/22℃(d/n)处理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与耐热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游离脯氨酸相对含量与耐热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8 3**)。所以高温胁迫生理指标的研究中采用32℃/22℃(d/n)处理不结球白菜幼苗比36℃/28℃处理更能体现出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32℃/22℃(d/n)处理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和总糖的相对含量都可以用来鉴定不结球白菜的耐热性,但是以游离脯氨酸为最好。

宋小明[8]2015年在《白菜类作物基因组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菜类作物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主要含有三个亚种,即大白莱(B.rapa ssp.pekinensis)、不结球白菜(B.rapa ssp.chinensis)和芜菁(B.rapa ssp.rapa)。大白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白菜类作物基因组重测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因组。目前关于白菜类作物的基因组学研究相对滞后于其它模式植物,尤其是对白菜类作物组学的后续研究尚未开展。因此对白菜类作物进行系统的组学研究,并开发组学后续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白菜类作物进行了重测序,分析了白菜类作物间的进化关系以及叶缘发育机制;结合重测序数据对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获得了大量与性状相关的基因;对3份材料五个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进行表达谱测序,获得了与生长发育时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数据;通过对1份材料不同温度处理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与耐冷和耐热显著相关的基因;利用基因组信息,分析了大白菜几个重要的基因家族,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基因进行了表达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29份白菜类作物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鉴定了大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插入/缺失和结构变异。通过FST检测到20个与叶缘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三个与数量性状位点重合并且与eQTL验证结果相吻合,包括BrCycD3、BrGRF2和BrAS1。此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到17个与叶片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中有6个基因也与已知的QTL相重叠。通过这两种方法,检测到两个共有基因,即BrKAN3和BrAS1,它们均涉及叶形态分化。这两个基因不仅在FST区域含有大效应的变异,而且还包括通过GWAS鉴定出来的显著性SNP。2.利用96份不结球白菜基因组重测序获得的SNP,结合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获得了729个显著关联的信号,鉴定到的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约为45%。其中16个位点与叶缘和叶绿素含量有关,并且对鉴定到的重要候选基因进行了实时定量验证,发现6个基因与叶缘和叶绿素相关联。此外,还构建了不结球白菜第一个高密度的单体型图谱,以辅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因此,本研究是在不结球白菜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建立了高效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平台。为白菜和其它园艺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3.鉴定了不结球白菜五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来适应逆境,进而来研究植物适应逆境的机制。应用数字表达谱技术,在三份不结球白菜材料五个生长发育时期,发现上千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和前人的研究报道,鉴定出了一些与晚抽薹、自交不亲和、耐冷和叶色相关的基因。并且利用qRT-PCR对两个与耐冷相关的基因进行了验证。为研究白菜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4.利用转录组测序对不结球白菜耐冷、耐热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共获得136,189条unigene,N50长度达到1,705 bp,总长为153.1 Mb。分析表明,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只有少数基因表达量持续的下降或上升,而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共检测到14,329差异表达基因,它们至少在一种处理中存在显著差异。10个基因在所有处理中都显著差异表达,其中7个基因上调,3个下调。富集分析表明,共有25和33个基因分别在冷和热处理中得到显著富集。此外,还鉴定到了100,01个LncRNA,其中968,7个属于新的LncRNA,并且构建了LncRNA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共表达网络。这项研究系统全面的解析了不结球白菜的转录组,并为未来非生物胁迫下的白菜基因和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5.对大白菜几个主要的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Hsf、AP2/ERF、bHLH、GRAS、NAC、CO和SNARE等。本研究以Hsf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基因家族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在白菜里共鉴定了35个BrHsf基因,通过与拟南芥和水稻的系统发育树进行比较,将它们分为三组。其中有33个BrHsf基因定位到染色体上,并进一步分配到白菜的三个亚基因组和八个祖先核型。白菜和拟南芥有22个直系同源基因对,并且BrHsf基因的扩增主要源于基因组的三倍化事件。对比分析表明,在研究的五个物种中,白菜含有最多的Hsf基因。基于白菜的转录组数据,对BrHsf基因在六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定量分析表明,冷、热等多种非生物胁迫可以影响BrHsf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系统全面的分析了Hsf基因家族,对于了解Hsf转录因子在植物耐热性调控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以博[9]2009年在《不结球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及耐热基因片段的克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状的分子标记、热激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与耐热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SR、SRAP分子标记,利用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苏州青’和热敏感品种‘矮脚黄’杂交的F2群体为材料,通过田间调查,采用极耐热单株和极热敏感单株分别构建耐热池和热敏感池,筛选了RAPD、SSR、SRAP等引物。结果表明:在所筛选的156对SSR引物中只有一条引物DBC17在耐热池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通过189株F2单株验证后,证明DBC17与耐热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1.6cM;而其他两种标记均没有找到与耐热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2.以不结球白菜品种‘苏州青’(耐热)和‘矮脚黄’(热敏感)幼苗为材料进行热激处理,测定了热激处理对不结球白菜叶片中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耐热品种叶片中SOD、POD、CAT活性的增幅大于热敏感品种,相比对照分别增加29.7%、23.6%、54.6%;热敏感品种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电渗率的增幅大于耐热品种,相比对照分别增加207.7%、445.5%。由此表明:在高温环境中,耐热品种细胞膜稳定性要高于热敏感品种,耐热品种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积累较少量的MDA;耐热品种相对于热敏感品种具有更高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能够有效抵御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防御膜脂过氧化,从而有效地抵御热害。3.利用已发表的大白菜耐热相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不结球白菜抗热品种‘苏州青’和热敏感品种‘矮脚黄’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获得了两个不结球白菜耐热基因的cDNA特异片段序列,分别命名为BcHsp1、BcHsp2。序列分析发现,不结球白菜BcHsp1、BcHsp2基因核苷酸特异片段序列长度分别为157bp、343bp,编码52和114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登录的大白菜S2、S13基因同源性高达100%。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在热激处理下,耐热基因在‘苏州青’中的表达相对于‘矮脚黄’具有较明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耐热基因在‘苏州青’中表达量也要远高于‘矮脚黄’。这说明耐热品种在持续热伤害下,机体可以合成热激蛋白长时间地有效保护细胞或机体免受损伤,相对于热敏感品种,耐热品种热激蛋白基因具有明显稳定的热激诱导表达特性。

叶凡[10]2006年在《不结球白菜DUS测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研究了不结球白菜的植物学性状、品质性状和耐热性,旨在选出适合不结球白菜新品种DUS测试的性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试指南初稿。具体内容如下: 1.连续2年对国内外主栽的27个不结球白菜品种进行了植物学性状观测,其中包括4个定性二元性状、9个定性多态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t检验等对这些性状进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二元性状和大部分多态性状的一致性较好,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各品种的二元性状稳定性最好,多态性状稳定性次之,数量性状的稳定性最差。各品种间的特异性明显。筛选出可用于DUS测试必测性状18个,辅测性状5个。 2.对27个不结球白菜品种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含量在4486.72~9095.26mg/100g.FW之间,南通马耳头干物质含量最高,高白梗的含量最小;各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在254.14~1126.98mg/100g.FW之间,含量最高的是Ethopic;有机酸含量在755.1~1915.9mg/100g.FW之间;可溶性糖的含量在463.51~5191.13mg/100g.FW之间,Ethopic、Ethopic cabbage和矮脚黄的含量超过3000mg/100g.FW,属于可溶性糖的含量高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79~3650mg/100g.FW之间,高于2500mg/100g.FW属于可溶性蛋白含量高的品种;各品种的Vc含量在之间,含量最高的是常州乌塌菜,超过30mg/100g.FW的品种属于Vc含量高的品种。 3.在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对植物学性状进行了调查,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两个不结球白菜品种;对其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几种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不结球白菜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总体上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耐热品种的酶活性变化趋势较平缓,不耐热品种变化幅度较大。 4.通过对各性状的调查分析,参照UPOV的相关要求以及考虑到不结球白菜的育种特点,初步制定了不结球白菜进行DUS测试的总体技术要求,列出了性状表,对测试性状进行了解释并设计了技术问卷。

参考文献:

[1].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及其耐热基因片段克隆研究[D]. 胡俏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D]. 刘燕燕.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 热激转录因子基因转化不结球白菜的研究[D]. 黄梦苏.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4].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研究[D]. 张玉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5]. 小白菜耐热生理生化指标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赵晓东.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6]. 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主要性状的评价及分析[D]. 姚远.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7]. 高温胁迫对不结球白菜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刘燕燕, 沈火林, 刘以前. 华北农学报. 2005

[8]. 白菜类作物基因组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宋小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9].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及耐热基因片段的克隆[D]. 陈以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10]. 不结球白菜DUS测试的初步研究[D]. 叶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标签:;  ;  ;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