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荣[1]2001年在《抗真菌药物在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疗效观察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临床敏感性的研究,掌握抗真菌药物疗效强度的相对排列谱系,使临床医生科学、有效、合理地选择抗真菌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市售的克霉唑软膏、咪康唑软膏、联苯苄唑软膏和我院自制的伊曲康唑软膏。对临床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即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的手足癣、体股癣患者,且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分4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采用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评价疗效,临床疗效4级评分,真菌学疗效2级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学X~2处理。结果:4个治疗组疗效对比数据显示:除咪康唑组与联苯苄唑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外,克霉唑组与联苯苄唑组、咪康唑组、伊曲康唑组之间,咪康唑组、联苯苄唑组与伊曲康唑组之间,均P<0.01,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研究表明,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一样,具有相对的抗菌强度谱系。针对最常见的红色毛癣菌,排列出4种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性能顺序:伊曲康唑软膏>咪康唑软膏≈联苯苄唑软膏>克霉唑软膏。此谱系清晰明了,各组药物代表性强,尤其对不具备作真菌培养及药敏的各级医院,具有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朱红梅[2]2003年在《浅部致病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以及疗效不佳、复发率高一直是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工作中的难题。本课题对浅部真菌病从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以及病原真菌的种株特异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提供指导,为浅部真菌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对97年9月至2000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送检的鳞屑、甲、毛发等1948份标本,就各个病种、各种标本的镜检及培养等方法的检出率,分离真菌的种类、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进行X~2检验等处理。 2.丝状真菌DNA抽提方法的研究:以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为代表菌株,采用改良后的氯化苄法以及小量酵母DNA试剂盒(裂解酶+蛋白酶K)法抽提基因组DNA,并对两种方法的产量进行了比较。另外,对以改良氯化苄法抽提的DNA的品质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3.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微小卫星引物及随机引物,对浅部真菌病常见病原菌: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酵母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各病原菌DNA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 4.病原真菌种株特异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常见皮肤癣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种株特异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最重要的浅部病原真菌—红色毛癣菌进行了种内基因分型,并就其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结果 1.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 1948份临床送验标本中,直接涂片(查见菌丝和或孢子)的阳性率53.41%,培 养阳性率40.28死 而镜检十培养的阳性率为66.98尼对上述3种方法的真菌检出率 进行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以’检验 p均小于 0.005人培养的 1944份标本中,有 783份培养出真菌,共分离出18个属,36种真菌,其中,丝状真菌60.41几酵母 菌 39.34见鉴定结果:红色毛癣菌 24.52o、须癣毛癣菌 16.48o、白念珠菌 12.64o。 2.丝状真菌DNA抽提方法的研究: 氯化书法抽提的皮肤癣菌DNA片段均大于21 kb,每克菌丝体的DNA产量至少在25u g以上。以小量酵母基因组 DNA试剂盒法,即裂解酶十蛋白酶 K法抽提的 DNA量较少,1.0x100加 抱子菌丝混悬液 DNA得率在 0.6n g左右。而氯化等法抽提后以冰乙醇悬液形式保存于一20oC达3年之久的皮肤癣菌基因组DNA片段大小仍在Zlkb以上,并仍能很好地适用于PCR扩增等分子生物学研究。 3.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微小卫星引物(GACA)。和随机引物(5’-TCACGATGCA-3’)均能很好地将常见的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致病念珠菌以及常见的酵母菌鉴定和区分开来。比较两种不同的PCR方法发现:微小卫星引物oACA人扩增的PCR方法更为稳定,鉴定和区分常见的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致病念珠菌以及常见的酵母菌时,显示条带间的差别更为明显、直观。 4.病原真菌种株特异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药敏实验结果表明,皮肤癣菌的血C值在一定时间内可能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结果判定应以第5河天的测定值为准。伊曲康哇、酮康哩、氟康哩、特比蔡芬、蔡替芬以及二性霉素B这6种药物对皮肤癣菌的MFC值与在药敏实验第6天所测的MIC90值基本相符。5一氟胞呼陡u-FC)的MIC值最高,在所有的菌株中均大于128ug/ml,中位数为256阳/ml。在其它的药物中,不同的皮肤癣菌标准株对同一种抗真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的MIC值,以特比蒂芬、蔡替芬的MIC值最低。 RAPD扩增将红色毛癣菌分为5个亚型。DNA型与表型的关系尚不确切,但与分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不同的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对特比蒂芬、茶替芬、伊曲康哇的MIC值范围较集中,前二者的MIC值(众数均为0.032附加)更小,而对酮康娃和氟康哩的血C值范围则相差较大。现有的数据不能表明,红色毛癣茵对抗真菌药物MIC间的差异与基因型、表型的差异或分离部位的不同有关。 5 讨 论 1.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 在临床标本的病原菌检测方面,镜检结合培养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单一的镜检或培养。除了手足癣以外,其它部位标本的直接镜检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培养的阳性率。这与深部真菌病标本检查时培养的阳性率高于直接镜检的阳性率的结论恰好相反。值得注意的是,镜检阴性的标本培养阳性率仍高达四.05%提示在某些真菌检查结果不支持的情况下,浅部真菌病的诊断仍不能除外。 从病原菌种类来看,皮肤癣菌虽仍占据前两位,与过去20年文献对照,比例在逐步下降,而白念珠菌及酵母类菌己成为浅部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 2.丝状真菌DNA抽提方法的研究: 研究表明,氯化书法抽提丝状真菌的DNA得率和纯度?
参考文献:
[1].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疗效观察及应用研究[D]. 王丽荣. 延边大学. 2001
[2]. 浅部致病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研究[D]. 朱红梅. 第二军医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