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悖论”看教材上的欧姆表原理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原理图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了高中物理第二册“欧姆表的原理”之后,学生根据原理图(如图1)推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图1
结论一 欧姆表由低档换到高档,内阻变小
依据 如图1,如测量一个200的电阻,打到“×1”指针指到200处,换到“×10”,指针指到20附近,即指针向右偏。由电流表的特点可知道,指针右偏,电流变大,说明电阻变小。由原理图中的电路,可得:E=I(r+R+R[,g]+R[,x]),I变大,R[,内]=r+R+R[,g]变小(以下均用R[,内]表示欧姆表的内阻)。
结论二 欧姆表由低档换到高档,内阻变大
依据 欧姆表的内阻等于每一档的中值电阻。当R[,x]=0时表头电流等于它的满刻度电流I[,g]。所以,当R[,x]=0及I=I[,g]时,I[,g]=(E/R[,内];当R[,x]不为零时,I[,g]=(E/(R[,内]+R[,x])),故(I/I[,g])=(R[,内]/(R[,内]+R[,x]))。所以,每个R[,x]值都对应一个确定的I/I[,g/]值,正是它惟一决定着表针的位置。当R[,x]=0,I/I[,g]=1时,表针指向最右端,当R[,x]=R[,内]时,I/I[,g]=0.5,表针指到刻度盘中间。这个电阻叫做中值电阻,所以一个欧姆表的内阻就等于中值电阻。由此可以推出以下结论:若某一个欧姆表的表盘的中间刻度为“12”,则打到“×1”档的时候,其内阻为12,换到“×10”档,其内阻为120,内阻变大。
分析 两个推理都没问题,但结论却是截然不同,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查了实际的欧姆表电路原理图,仔细研究测电阻部分电路图,发现问题所在。
如图2所示,R[,10]为调零电阻。
图2
(1)打到“×1k”档时,开关停在(14)点,此时等效电路如图3,R[,10]的分配为上半部分0.6k,下半部分为1.9k,R[,并]=1.8k,R[,内]=1.8k+9.9k=11.7k≈12k=R[,中],电表的满偏电流为I[,m](1.2V/12k)=0.1mA,表头的满偏电流I[,表]=0.1mA×(6k/(6k+2.57k))=70μA。
图3
(2)打到“×100”档时,(14)点与(15)点连通,电路如图4。此时,R[,内]=((1.33k×12k)/(1.33k+12k))=1.197k≈1.2k=R[,中],电表的满偏电流为I[,m]=(1.2V/(1.2k))=1mA,表头的满偏电流为I[,表]=1mA×((1.33k/(1.33k+11.7k))×(6k/(6k+2.57k))=71.4μA≈70μA
图4
(3)打到“×10”档时,(14)点与(16)点连通。此时,R[,内]=((121.2×12k)/(121.2+12k))=119.89≈120=R[,中]电表的满偏电流为I[,m](1.2V/120)=10mA,表头的满偏电流为71.8μA。
(4)打到“×1”档时,(14)点与(17)点连通。此时,R[,内]=((11.2×12k)/(11.2+12k))=11.19≈12=R[,中]电表的满偏电流为I[,m]=(1.2V/12)=100mA,表头的满偏电流为67.0μA。
从计算可知,从低档调到高档,欧姆表的内阻不断变大,即结论二是正确的。但这个过程中,电表的满偏电流却不断变小,在测某一个电阻时,将档位从低档换到高档,看到指针往右偏,但干路电流却是不断变小的,即结论一的推导过程中,认为干路电流等于流过电流表的电流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书上的电路原理图,所以建议在教材上加一个适当的注释,或者教师在讲解时做一个说明:教材上的示意图中的表头满偏电流会随换档而改变,相当于在表头上并联了一个电阻,当从低档换到高档时,电路电阻变大,表头上并联的电阻也变大,通过电表的电流就变大了。在以上计算中,还可以看出,不同档位时表头的电流都只是约为70μA,所以每次换档之后都必须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