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场统计风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连GDP这样的中国经济第一数字都是不真实,那么,我们以什么来分析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岂不全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虚假统计在麻痹我们的神经,其直接的结果是,使快速飞驰的中国经济刹车失灵。
一、中国的GDP增幅离我们很近
在许多人的概念中,GDP增幅那是国家的事。离我们每个人很远很远。
其实并非如此。
GDP增幅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很近很近。
道理很简单,GDP增幅是中国所有的经济政策的基石。比如,我们是该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还是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该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全看中国的GDP增幅。
如果中国的GDP增幅超过了10,中国就应当考虑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即时做出调整,应当考虑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如果中国的GDP增幅低于7%,中国就应当考虑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为偏冷的中国经济加速。如果中国的GDP增幅在7%、8%、9%,那是最理想的,中国将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那么,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银行利率的调整,加息或减息。意味着产业政策的调整,降低或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意味着国家固定投资总量的加大或减少等等。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着我们在银行的储蓄是在增值或贬值,能不关心吗?货币政策还直接影响着就业的难易,失业率的高低,你能不关心吗?货币政策的调整,还直接地影响着今年要不要加薪,加薪幅度的大小,能不关心吗?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着我们所在的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它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链运行的安全,而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对每一个企业,是生死攸关。
所以,我们能不关心中国的GDP增幅吗?
而如果这一切的改变居然是因为GDP统计的失真而引起的,我们会不会有一种被愚弄、被欺骗、被羞辱的感觉?
二、从一条新闻说起
2006年8月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发布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上半年,我国GDP增幅是10.9%。
可就在同一天,8月7日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如果按照这31个省份所公布的GDP计算,我国上半年的GDP增幅为12%,并非国家统计局宣布的10.9%。
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偏高了。如果中国因此而减慢GDP的增速,如果要使GDP的增速保持在最佳状态,则至少要下调2个百分点,可每下调GDP一个百分点,就会减少800万个就业机会。对于已经为就业难而焦头烂额的2006年的中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屡创新低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那不又是一场人祸吗?
两个百分点整整相差了8048亿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个什么概念的数字?2006年,中国一年的军事开支不过2500亿元,这笔钱够中国200多万海陆空大军花三年,还有剩余。而且,这还仅仅是上半年的统计数字。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究竟是国家为了压低GDP,以避免公众对经济过热的批评,对宏观调控不力的指责,而故意减少了8048亿,还是地方上为了官员的政绩,而“注水”,多了8048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省级GDP的平均数高于全国是多年来的惯例。”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做出了如上解释。高辉清说,“在我国,有些年份省级GDP数字汇总后,可能会比国家的要高出3至4个百分点。”
看来,统计数据对不上号,是中国特色的国情。
可问题是,GDP是个什么数字?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GDP是个最重要的数字,是一部飞奔的列车的车速表,是决定如何调控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数字,是中国所有的经济政策的基石。GDP那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系。如果这个数字不真实,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
当你坐在一部飞奔的列车上,却发现这部车的车速表是失真的,你会怎么办?如果发生车祸,覆窠之下,会有完卵吗?
三、中国的GDP数值之差在逐年扩大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个年度中国的GDP情况:
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部门公布的GDP数值进行汇总,得出的数字是19.6万亿元,而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当年实现的GDP是18万亿元,两个数字相比,竟然相差了1.37万亿元。
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05年GDP同比增长9.9%,而纵观各省统计公布的数据,当年只有云南省的GDP同比增长小于9.9%,汇总31个省市的增速得出的简单平均数为12.39%。
多出了2.49个百分点。
我们再往上看。
2004年地方核算的GDP总量差得更多。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竟然高出了3.9个百分点,造成的GDP总量差距高达2.66万亿元。相当于我国西部地区11省一市的GDP总量。
在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居然会一正一负便有2.6万多亿元不翼而飞。其数量居然占到了该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国际经济指标和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我国GDP数据质量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区GDP的汇总数大于国家的GDP核算数。
从2000年到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李德水委员在政协经济界联组讨论会上坦承,在中国目前的分级核算体制下,数据出现一定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这么大,确实不正常。
四、问题出在哪里
经济学界对中国的统计数据一直心存疑虑。其中,最主要的疑问就是,各省区市GDP增速汇总值,明显高于国家统计局最后公布的GDP增速。
李德水对此解释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数据,是按照国际通行办法独立核算的,绝非是将各地上报数字进行简单相加后、‘再砍一刀’得到的。”
据他介绍,一些基础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直属的3支调查队,用抽样调查方法直接获得的,从数据采集和核算制度上,都不太容易受到地方的干扰。
据介绍,从多年数字看,中国的地区GDP数据与国家数据间一直存在差距。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时,差距更大。2005年GDP统计增速差距这么大,是多方面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对此,他说:“首先是地方各级人大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统计数据自下而上‘层层加水’的现象。”
其次是核算工作不规范。例如,由工农业总产值换算成增加值时,一些地方在增加值率的选取上,存在不规范和随意性的情况,往往就高不就低。一些地方过于看重经济增长指标,常以此作为评价考核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还搞“末位淘汰”。
李德水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在某些基层是客观存在的。
地方统计部门自有其难处,有的甚至面临很大压力。
李德水说,多年数据显示,各省区市汇总的GDP增速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的数据又高于省级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各县级数据又高于市级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在这个问题上,省地两级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面临着同样的苦恼。这个“历史顽症”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问题。
“国家统计局核算的GDP数据比较接近实际,能够反映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对此,国际组织和知名专家都给予充分肯定。”
他说,在刚刚闭幕的联合国第36次统计委员会大会上,中国首次被推选为联合国统计委员会3名副主席之一。这充分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说明国际统计界对中国政府统计工作的认可。
李德水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使那些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的行为受到有效约束。
从以上的情况看,我们总的感觉是,尽管国家的统计数据也有失真的可能,但细看国家的统计数据的采焦及汇总方法,可信度远比地方的统计数据要高。也许,了解了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一缕阳光。
五、GDP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
对于解决GDP统计数据失真的问题,国家拿出了新办法。从2006年开始,各省份的GDP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各地发布的数据不再有法定效力。
为提高GDP核算质量,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对地区GDP核算,进行了重大改进。建立了地区GDP数据联审制度,各省区市的GDP数据经联审后,由国家统计局作为法定数据统一发布。
李德水指出,2006年将继续改进地区GDP的核算工作。一是必须统一规范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标准;二是必须把基础数据搞准,各专业数据一定要严格把关,先从工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抓起。各地还要积极研究建立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实施。
这也是在与国际接轨。
发达国家并不分省区搞GDP核算,而是把全国GDP数据核算完后,再分解到地方。2006年全年我国各省份的GDP数据,在2007年1月通过联审后,仍由各地自行发布。而2007年各省份的GDP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
国家统计局已经成立了GDP核算协调领导小组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咨询小组,对GDP核算进行协调和咨询。顺利实施了GDP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核算和发布的制度,打破了GDP核算数据“一锤定音”的传统观念。
应当说,如果这些对策能顺利实施,GDP失真的问题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条很一般的新闻,不过是改变了统计方法,或统计工作流程的普通报道。然而,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人来说,这是一条期待已久的、亟待改变的统计工作重大新闻。
如果连数字都是不真实,都让人心存疑虑,那么,我们凭什么分析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岂不全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种虚假统计在麻痹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神经,使我们变得迟钝。而且,它在关闭中国对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其直接的结果是,使快速飞驰的中国经济刹车失灵。
六、别让《统计法》成为看守麦田的稻草人
200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检查《统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统计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对GDP失真的评论尖锐而深刻:
“下达计划指标时,‘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码到成功’;上报统计数字时‘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
2004年,居然有这样的事例从媒体浮出水面,重庆市某镇领导授意镇综合统计人员,在调查对象上报的统计报表上,直接修改数据,在某企业300万元产值数据的后面加了个0,变成3000万元。
对这样严肃的统计数字造出如此戏剧性的丑闻,我们又该如何评说?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丑闻背后找到统计制度上的严重缺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存在着统计制度设计上程序上的缺陷。
从管理上看,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主要由地方管理,经费也主要依赖地方;从程序上看,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部门搜集、汇总和上报。这就决定了统计数据势必会成为地方政府邀功请赏的政绩单。
而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在《统计法》之外,许多地方都有对统计数据的“纪律”约束,统计数据必须严加保密,必须在主管上级党委审核批准后,方可公布。
有了这条铁的“纪律”,你还可能指望统计数据有透明度、能够客观、真实、可信吗?尽管2006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已开始生效实施,应当说,中国统计的法律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那毕竟还是纸上的东西,要让它成为中国的现实,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改善中国统计的法律环境,首先要建立统一的、独立的统计体系。这个问题不解决,说什么都是白说。统计数字的掺假将会依然故我,你哄我,我哄他,大家哄国家,国家哄大家。
七、叩问中国的GDP
2004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7%。这个数字完美得近乎理想,可我们简单一算,就会发现,无论无何,这个数字都对不上账。
2004年上半年,全国30个省市区(西藏自治区、台湾省数据没有获得)GDP增长率简单算术平均达12.7%,其中海南最低为10.3%,内蒙古最高达18.7%,没有一个省市区的GDP增长率低于10%。
这太奇怪了:这个全国GDP增长率为9.7%的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
听了李德水的解释,我们才知道,是国家统计局通过自己的独立调查而算出来的。可这正常吗?国家统计局抛开各地的统计局,进行独立调查,固然让人为国家统计局的警觉和戒备而肃然起敬,可也让我们为中国统计的现状而悲哀。
从1985年开始,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到现在,20多年来,国家的GDP统计数据和各地的统计数据一直都对不上账。
而2004年上半年这个问题越发“突出”,因为缺口比往年扩大了。2001年各地的增长率比全国高出两个百分点,2004年扩大到3个百分点。2005年多出了2.49个百分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家统计局说,很可能,各地(省市区)的官员不能使自己省的数字低于全国平均值,否则就会被认为工作没做好,有丢官的危险。
地方统计数字所出现如此严重的硬伤,竟然是这样的背景。
八、中国需要一场统计风暴
我们不敢,也不能再想的是,如果连GDP如此重要而严肃的数字都在造假,还有什么数字不能、不敢造假的?如果连GDP如此重要而严肃的数字都不可信,那么,还有可信的数字吗?
真实的数字是淑女,虚假的数字是妓女。真实是数字的贞操,它绝不会像虚假的数字那样前门迎新,后门送旧。绝不会谄媚谁,逢迎谁,绝不会允许谁对它随心所欲,它有它的人格和尊严,矜持和骄傲。
我们痛恨虚假的数字,因为它是一种堕落的数字。因为它是一种误国害民的数字。对于那些生产虚假数字政府官员,要像处罚嫖娼宿妓的政府官员一样,不但要进行治安处罚,还要媒体曝光,实行行业禁入,把他们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如果数字没有了真实,就像战士没有了勇敢,就像科学家没有了智慧,就像官员没有了廉洁,就像女人没有了贞操,就像男人没有了脊梁。这阴阳错位、混沌乾坤,好赖不分的情景,还不可怕吗?这世界哪里是天,哪里是地,你还能分得清吗?
中国需要一场统计风暴,中国需要一个像李金华那样的钟馗,出来捉鬼。
《统计法》应该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别让《统计法》成为看守麦田的稻草人手中的一把破蒲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