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国际命题*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国际命题*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国际性的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性论文,命题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认为当前有三个问题亟需搞清楚:一是,为什么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到底什么是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说到科技成果转化,还会涉及如何评价成果以及成果评价体系问题。下面我谈一点认识。

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潮流是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一)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1.对科学技术认识上的三次飞跃

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认识,在历史上有过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英国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对于这一论断,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培根是近代实用科学的始祖,他反对把知识作为储备,强调科学应该走一条讲求功利的道路。由于这一概念上的突破,使得资本主义追求巨大利润的本质,成为科技与生产结合的动力。培根还提出知识与力量的统一,由于这一理论的产生,促成了蒸汽机与新的工具的相继使用,使传统的手工作坊进化为专业化、工厂化生产。

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提出了“科技是生产力”,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潜在的一般生产力,而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这就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力量的认识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资本主义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科学成为体系是在18世纪牛顿力学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历史也证明科学技术的确是生产力。

第三次飞跃,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智力劳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体力劳动,而是以智力劳动为核心,带动社会变化,从而显示出智力劳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飞跃带来的是从作坊变成工厂,第二次飞跃是生产力的社会化,而这第三次飞跃则是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如果说当年培根提出的是“知识就是力量”,那么今天未来社会学家托福勒在《大趋势》一书中则将它修改成“掌握知识的知识更有力量”,即智力比知识力量更大,其内涵是强调创造性。

2.当代认识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主导科学是物理科学,21世纪的主导科学是生命科学,而认知科学是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有人认为现在科学探索只剩下最后一个黑匣子,就是人的大脑:人为什么会思维,人脑怎么会具备各种功能,为什么会思考各种问题等等,这都是认知科学要研究的。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如美国某杂志的封面设计成在人的脑袋上开一个小口,这意味着对人脑这个“黑匣子”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突破口。我国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医院联合成立了“脑认知成像科学研究中心”。现在世界上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

比如,“电脑与人脑对弈”——国际象棋棋王卡斯特罗夫与美国IBM公司研制的“蓝深”计算机对弈,开局时棋王因轻视电脑输了,后来棋王认真对待,最后以4胜2和的优势击败了电脑;另一有趣的例子是国际女子象棋棋王匈牙利三姐妹中的老三,与数字设备公司的阿尔法工作站对弈,也同样以4胜2和获胜。这说明了电脑还是战胜不了人脑。虽然电脑的运算速度是每30万次/秒~4千万次/秒,大大超过了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每秒1千次),但人有灵感,人脑的直觉是电脑所不及的。电脑在怪棋面前完全束手无策。因此,我们要研究人脑,研究人脑的灵感与直觉有哪些物质基础,人在记起一个名词或是思考某个问题时灵感与物质基础的关系。如果能把这些原理弄清楚,将来就有可能设计出有灵感的电脑。美国已开始在智能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未来诸如空中交通控制、气象预报、分子设计等整体物质应用系统中让电脑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今天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自然资源的优势已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拥有人才,才能真正地拥有经济发展的优势。1994年,联合国关于“世界科学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转让,就无法持久地发展。”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目前世界GNP与本世纪初相比,增长了约19倍。当今科学技术产生了强大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转化周期越来越短,科学物化速度越来越快;②科技成就促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③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可产生丰硕的经济效益。以上我是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来论述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这一论点。

(二)国际科技发展竞争的新特点和新战略

1.国外科技政策发展趋势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国际性的命题,只不过国外不用“成果转化”的提法,而用“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美国政府原来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不是太关心,对此企业家很有意见。以美、日之间的半导体大战为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本的“国家队”和美国的“企业队”较量,政府没有作他们的后盾。后来美国政府改变了做法,效果就不一样。另一方面,克林顿出任美国国家科委主任,把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等同对待。

日本则特别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日本以往的创新多是工艺的创新,是汲取了别国的科技源头,加以引进,而自身源头上、理论上的创新不多。当今保护知识产权对日本也构成了威胁,故日本现今很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韩国、新加坡等国,近年来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就是对自己的发展战略研究得很透彻,找到了比较好的切入口。

2.国外大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特点与趋势

(1)产品开发管理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壮大研究开发机构,研究机构本身的作用与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二是对R&D的投入巨大,比如日本大企业对R&D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5%~8%(我国则不到1%)。三是网罗人才。美国硅谷一公司为了网罗一个人才,连同人才所在的企业一起买来,花了5千万美元。

(2)产品开发趋势的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如软件的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二是产品开发的目标越来越高,如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550”战略,即技术水平要高出别国5%,生产成本低于别国5%,不合格率为0;三是产品开发的层次越来越深;四是由于产品开发的风险越来越大,促使国际合作加强,竞争与合作并存。

(3)产品开发方向的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高能化和多能化并进。例如,研制出不含脂肪的食油,能听懂16种语调、缝纫120种款式的声控缝纫机等。二是向大型化和微型化延伸。如在研究大画面的彩色电视机进入家庭的同时,又研制出超级微型彩电,重量仅200克,厚度才2.1厘米。三是节能化和美观化齐驱。如日本研制出的太阳能手表,光照2分钟可用10天。四是标准化与系列化同步。美国艺岭公司生产的自行车有2500个品种。

3.R&D管理的动态过程

从R&D的管理的动态过程来分析,国外R&D管理可以分为三代:

第一代,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大企业重视R&D,但并不真正了解R&D的工作目标,即并不了解由谁来做(BYWHOM);什么时候做(WHEN);为什么做(WHY);怎么做(HOW)。大企业的领导者不懂科技。这个时期,R&D管理带有宿命论的色彩。

第二代,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这个阶段的R&D具备项目管理的思想和系列的做法,认识到R&D的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这就为R&D成为准利润中心打下了基础。同时,管理方式采取了矩阵式管理,企业主管既懂专业又具有经营能力并了解市场,能有效地把人、财、物结合在一起。此时商业概念也进入纯R&D的领域,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储备技术。第二代R&D已从宿命论变为项目管理,找到了组织手段、投入方式和评价标准。

第三代,80年代以后。R&D管理变为目标管理,使R&D成为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打破了R&D管理的封闭孤立状态,通过信息网络和共享原则,达到了集成。以需求为准绳,在选择决策时,必须以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依据。所以说,第三代R&D管理本质上是目标管理。

4.成果评价原则

美国、日本等国的成果评价主要内容是:价值、效果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水平。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主体原则 成果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从需要、利益出发来作评价。

综合原则 要坚持全面性和整体性,既要注重评价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也要注重评价它对社会的整体功能的贡献。

发展原则 成果虽然有其评价标准,但标准本身也要不断地发展,要着眼于价值关系的发展,着眼于未来。

实效原则 成果评价要面向社会实践,要评价其在社会实践中是正效还是负效,显效还是潜效。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研究出的动、植物,对人体有否影响;集装箱概念的出现,从学术水平上来看,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但给整个运输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除了以上四个评价原则外,还要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强调研究的方向、效益,研究成果运用的可能性和对社会效益的预测。对研究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动态评价、连续评价,对调整发展战略是有好处的。

从上述成果评价的原则中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1)科技成果转化不能从常规的线性模式来考虑,而应以非常规、非线性的模式来思考。不应仅仅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的传统模式,而应针对其物化速度快的特点,从源头上、战略上来考虑。不掌握这个特点,就摆脱不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很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863”计划中有关工业机器人的研制,从一开始就注重研究人员与大企业的结合,研究人员与大企业(长春一汽、熊猫集团、北京牡丹集团)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的合作,因此,从一开始就得到企业方面的认同。

科技成果转化虽然是社会的需求,但也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企业方面要有动力、压力、实力、能力;科技人员要真正地面向经济,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做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2)科技成果评价应从整体上考虑。成果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有人认为科技成果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事实上有些重大的成果不能今天中试明天就会成功,不能用简单化的想法和急功近利的态度来对待。对此我们要做整体性思考。

二、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们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竞争逼到了家门口,大有“长驱直入”的趋势。对这一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来自农业方面的挑战

中国的农业问题与世界的农业形势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布朗先生对农业的分析,有些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布朗认为,中国的农业问题唤起了整个世界对农业的重视。目前世界农业的形势怎样呢?自1990年以后世界净增人口4.4亿,可是全球的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1996年初,世界粮食的储备仅够49天,已经跌到了过去20年间的最低点。有人问布朗先生:为什么你只关心将来世界上谁养活中国人,而不问谁养活俄罗斯人?谁养活非洲人呢?布朗回答:非洲人是存在粮食问题,但他们没有钱买粮食。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现在有700亿美元的储备,如果拿这笔钱去买粮食,对世界将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所谓“中国威胁论”指的不是军事威胁,而是农业威胁。中国的农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政治问题。去年,卡斯特罗访问中国就多次问过“中国人能不能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所以,在农业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明天,考虑未来。

(二)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国际竞争加剧,其最大特点是国际跨国公司的产业资本纷纷登堂入室。过去我们认为引进外资越多越好,现在这个观念必须改变。马宾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将建成一个“没有市场的市场经济”。市场都让外国人占了。比如,为空调机、电冰箱配套的冷凝铜管,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已经投入了10亿元,形成了可为700万台空调机配套的年生产能力。而有家外资企业的年产量超过了全国所有同类企业产量的总和。如果批准建立这样的外资企业,就等于自己断绝自己产品的生路。从表面上看是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实际上是大量的市场被人家占领,大量的人才被挖走。加上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最终也没增加我们多少收入。

科技成果转化要求我们要充分依靠国内的科技力量,而不是一味地买国外的技术、设备。我们应该走民族产业发展的道路。吴邦国同志对民族产业的发展曾讲过三条:①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③在增加有形资产的同时,也要增加无形资产。符合这三个条件才叫民族产业。

(三)冲破传统观念的围城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围城,这个围城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科技的。

观念的围城在于对科学的实用价值与真理价值的矛盾二重性上。知识产权的提出就反映了这一特点。知识本身是财产,所谓知识产权保护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国际贸易争端。对我们自己来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不行的。比如在软件产业,河南有个企业,在无形资产评估时,经过了国际无形资产组织评估,最后得到了400万美元的无形资产数额。对科技成果中凝聚的经济价值如何量化,目前在理论上还不能解释清楚。对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如何突出国家目标,科技成果的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如何有效地结合统一等还需要加以研究。

另一个观念的围城是对科技投入的认识问题。我们要把科技投入看成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如果仅仅看成是一种装饰性投入,那则是可有可无的事了。这种观念的突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三、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对策

(一)制定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三句话:

1.“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指导方针

1985年我们提出“面向、依靠”,现在又提出“攀高峰”。这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攀高峰就是突出创新。这一方针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在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体现。

2.“顶天立地,后来居上”的发展战略

所谓“顶天立地”的第一层意思是科技发展要两个水平一起抓,既要在学术水平上顶天,又要将研究开发成果体现在市场水平上,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学术水平上的创新,也不可能有知识产权,更不可能在市场水平上有很大的贡献。第二层意思是既抓制高点,又抓基础。制高点就是抓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抓基础就是要抓农业和各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整体的提高。第三层意思是体现在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上。既要为今天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做贡献,又要为明天的经济科技发展作预测,作技术储备。第四层意思是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战术的部署。“后来居上”是指我们既要了解规律,掌握一般性的科技发展规律,又要结合国情和市场需求,扬长避短,实行超赶战略,协同推进。

CIMS工程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例证。它的内涵是用计算机推动机器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CIMS是“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主题,立题时有人认为CIMS离我们还远,根据我国现状,利用这样的高技术不符合国情。但“863”的专家认为,我国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发展快,要走向世界必须采用CIMS技术。我们在技术上一定要有前瞻性。1986年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而国外已搞了10多年。我们集中了6个部门,200多名专家,建立了示范工程。后来国外专家评价说,没想到中国人说干就干,而且还干得很快。由于我们注意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建示范工程时,就考虑推广应用。在成都、沈阳、北京等12个厂进行试点,效果很显著,清华大学的示范工程获得美国大学领先奖,北京第一机床厂获得美国工业领先奖。

CIMS的经验发人深思。CIMS的应用,国家投资才5%,95%是各工厂和他们的技改项目、引进项目捆在一起的。这些经验表明,只要根据国情,思路对头,战略目标选准,组织得力,我们的发展是可以后来居上的。

3.“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改革和发展相结合,用形象的话说就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其内涵就是市场机制和宏观的管理运用相结合。“稳住一头”就是将长远的、公益的基础研究由国家支持,不能让这些科技人员靠市场机制找饭吃。“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看。从1985年以来,研究院所的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条。全国有5千多个独立研究院所,主体还是中央各部委的。中央各部委的占800多,其中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个。这300多个研究院所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均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另外,大所一般都是多制所,有的一企两业,抓住它的研究主体不断开发的新产品,不断有新的专利,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的新阶段。

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不仅是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更主要的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把技术开发主体逐步从以独立研究院所为主转为以企业为主,同时从宏观层次上改革管理体制。

(二)“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

一是把科技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统一,把经济发展亟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热点、难点作为科技整体发展的重点。

二是把市场导向和技术推动二者相结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实行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和单位自筹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格局。现在有不少项目招标,单位自筹、企业投入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不单纯是为了省钱,而是想从源头上把技术攻关和用户连在一起,同时,在目标上突出重点,克服分散,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上不立口袋式的项目,坚持集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集成:①多阶段的集成,从研究、开发、中试到市场的过程集成;②多技术的集成,即关键技术与辅助技术配套的工程化集成;③多计划的集成,如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高技术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计划环绕主要目标的集成;④多部门的集成,即从产学研的集成,到中央、地方、部门的集成;⑤多渠道的资金集成。

从计划管理的方式上也采用新的措施,即把部门的管理与专家管理相结合。同时,立项的原则是将采用滚动与调整相结合的机制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而不是一锤定终身。在资金的管理上实行后补助政策,一方面要抓重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一般。不是先将资金分散,而是编制“项目指南”,先让各单位分头做,谁做得好再补助谁。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评估机构和产权体系。计划管理的改革能否成功,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战略重点还有一方面是“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人才基础建设与项目捆在一起,其基地就是高新技术开发区。

*根据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研究班上讲课的录音整理。

标签:;  ;  ;  ;  ;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国际命题*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