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_王宇彬1,周俊帆2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_王宇彬1,周俊帆2

1身份证号码:41018419880823****;2身份证号码:41292819740312****

摘要:关于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进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人类居住环境、统筹区域发展,分析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可为拓展和深化我国该领域研究思路及内容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

1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的概念解析

我们所述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指的是在城市区域内,以植被为重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及美化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的城市用地的建设质量。其中,“城市绿地”包括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等空间;“建设水平”的定义由早期多局限于展现绿地的数量、功能,转变为更注重衡量使用者多样性需求满足及生态环境维护效益等综合方面。“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概念是基于时代背景对上述城市绿地发展质量方面的深度阐述,更加聚焦于不同尺度时空内绿地相互分化的格局特征。

2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

2.1构建系统化研究框架和范式,拓展及深化研究内容

国内研究虽在数量及部分研究方向上接近甚至领先于国外,但以点带面的个案分析居多。下阶段研究首要任务是基于系统化视角构建融分布与演化、动因和过程、预测及调控为一体的系统研究框架,进而建立以解决该领域各研究方向主要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在研究内容方面,当前总体偏重于对区域差异表现特征的描述,而对一般性规律深入挖掘少。下一个阶段研究应在定量揭示区域差异演变的自然与人文多要素耦合机制、科学预测及模拟区域差异格局的演变过程、有效结合共性化与差异化的区域调控对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2.2增加绿化容量

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础。在城市绿地有限的建设空间中,实现绿化容量的最大化,是园林绿地建设中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生态问题。对于绿化容量的增加问题上,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发展。(1)选择高光合率的植物。挑选环境适应性强、枝叶茂密的多叶植物。进行园林建设的绿色视野覆盖,给人一种置身于树林中的景观感觉。同时满足生态园林对绿化量的需求。(2)建设一定量的绿地草坪,不需要过大,与园林的建设面积相适应就行,提供园林绿地中更加开阔的绿化视野。(3)实现立体化的绿化扩展。进行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形成园林地面、墙面、屋顶的多层次覆盖,同时,分析不同植物对光照和时间上的需求差异进行立体化配置,形成草木与灌木的结合,创造更加丰富的群落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满足园林绿地的绿化需求,实现更加丰富的植被系统的绿化覆盖,提高园林系统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发挥园林的植物配置的高效率和景观性。

2.3代征绿地的打包建设方式

目前最常见的城市绿地开发模式是“代征绿地”的建设方法。政府将“代征绿地”作为城市建设项目整体工程的一部分,与建设地块打包出售给项目建设方,由建设方负责“代征绿地”的征地、建设、养护。如南京的雨花台区内尝试开展的“项目带绿地”的绿地建设方法也可以视为“代征绿地”的一种方式。“代征绿地”通过分解城市绿地的权属,将绿地化整为零,分散到多个城市建设项目中去,以项目带绿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商,含有“代征绿地”地块的土地价格一般会有一定的优惠幅度。如扬州市文昌中路与雄杨路交叉口的土地拍卖中,将滨水城市绿地与建设用地捆绑拍卖。附近一块不附带城市绿地的土地拍卖楼面地价达到 2113 元 /m 2,而附带城市绿地的该地土地拍卖楼面地价只有 1470 元 /m 2。这就是政府变相地对私人建设城市绿地予以一定的扶持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城市绿地建设

(1)功能性绿地的建设。此类绿地的应以其景观、休闲娱乐、防灾应急等功能为主要建设目标,同时兼具并突出生态功能。这类绿地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为主,多数应建设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区域和商业中心附近,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2)生态型绿地的建设。生态型绿地的建设应以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主要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从“植物群落再生”入手,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但是眼下许多城市绿地建设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建成后的绿地2-3年便开始逐渐退化。a.“适地适树”原则。生态型绿地建设应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以工程所在地的乡土树种为主尽量不采用外地或外来树种。外地或外来树种虽然在原生地的植物群落中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引入异地后可能会与引入地原生植物产生一定的恶性竞争关系,同时对引种地的生态系统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b.植物群落的构建。生态型绿地的建设应是棕地治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植物群落构建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早日恢复。b-1.构建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的高中低搭配。群落中乔木、灌木、地被、藤本、球根、宿根植物搭配科学合理,同时注意合理地分配阳光、水分、养份。b-2.构建植物群落时还应从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能够有效抵抗自然灾害、耐粗放管理、美观自然等方面综合考虑。b-3.生态绿地建设和建成后应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以期早日形成复杂性、多样性的自然群落并与单纯性、单一性的人工群落达成统一。达到美观自然、与原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促进生态系统的尽快恢复。

2.5重视尺度效应及转换研究

重视尺度效应及转换研究,探寻各尺度间的“连通性”与“差异性”,拓展及推广多尺度研究视角。当前研究尚未对不同时空尺度进行有效整合:一是大多研究关注于市域尺度层面,缺少对全国、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注;二是缺少对微观、中观、宏观多时空尺度间对比研究。下阶段应放眼全局、着手地方,从全国、省域、市域、社区以及其他类型区域等多空间尺度同时开展分析,剖析各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通过对研究区域的长期追踪,实现历史数据和实测数据融合,挖掘不同阶段内区域差异格局及敛散性特征,进一步探求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匹配问题,形成多尺度深入理解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研究模式。

2.6亟须构建符合国情、“市情”的完善的城市避灾绿地体系

对城市避灾绿地的研究应立足我国国情,制定一套充实、完善的避灾绿地体系。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筑和人口密集,开敞空间严重不足,避灾通道不顺畅,避灾隐患极大。如上海市核心城区人口密度达到4万人/km 2,是东京的3倍,巴黎的1.75倍。而广州石牌村街道地区4.3km 2 的土地上居住了约25万人,大量建筑成为“握手楼”和“接吻楼”,道路狭窄,缺乏消防通道。一旦有灾害发生,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避灾据点(或避险绿地)的规划选点是与到达该据点的时间相关的,因此避灾通道(绿色疏散通道)的长度和通畅程度就影响到市民抵达避灾据点的快速程度。大城市里停车空间不足,特别在老城区和一些旧居住区,由于事先没有规划停车场,过量的汽车停靠在路边,使避灾通道宽度缩小,降低灾害发生时的逃难速度,对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城市“大院式”的布局和管理,也使得各居住小区和单位(包括许多城市公园)各自砌起围墙栏杆,相邻地段“可望而不可及”,增加了避灾通道的长度。因此避灾据点的位置和规模以及避灾通道的宽度、线路应根据城市各片区的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来选择和确定。

结语

开展棕地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摒弃“因绿化而绿化”的观念,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构建城市生态绿地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王俊帝.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3):81-85.

[2] 余慧,刘志强,邵大伟.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规划逻辑转换[J].规划师,2017,33(9):11-15

论文作者:王宇彬1,周俊帆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_王宇彬1,周俊帆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