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与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经济政策、商贸法规政策、融资及金融服务、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需求等主要对影响零售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都有了不少的改善,但在本行业的教育研究环境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以拉动需求为核心的国家经济政策继续对零售业起到了利好的作用。
在商贸法规政策方面,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政府继续推动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等项目的深化和精细管理。二是为深入规范直销业所作出的努力,出台了《直销管理条例》等法规。三是为深入规范零售市场竞争和零供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文件。四是继续深化并加紧出台《全国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零售业同业评估方法》等项目。五是开展零售企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如百货店等级评定工作等。
引人注目的是,在推进零售业竞争的同业损害调查和《全国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颁布的同时,商务部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扶持大型流通企业的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零售商的发展和稳定。报告也期待政府在这方面能有更进一步的举措,毕竟中小零售商的素质提升,才意味着中国零售业的整体提升。
在融资及金融服务环境方面,近期银根紧缩的趋势已十分明朗。随着上半年金融环境的变化,将给今后的零售企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而金融业的服务项目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银行卡的应用就是如此。报告提醒零售商要与金融企业多沟通多合作,针对消费者购物行为设计更多的营销组合,以创造更大盈利可能。
在供应环境方面,从全国范围内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紧张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但令人欣喜的是,从华南到华东、华北,都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实施供应商战略关系管理,与供应商在新品引进、价格策略、促销管理和陈列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双赢式合作。报告认为,这有助于零售商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能够真正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核心业务上。
在顾客需求环境方面,2005年至2006年期开始的两个重要的趋势值得所有零售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两个趋势是:
第一,在各级城市市场,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但我们并不强调大家仅去关注针对少数高收入阶层的奢侈品消费浪潮,而是要提醒大家关注在这种趋势影响下,社会中层收入者对品质上超越他们以往消费层级,但价格又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商品有了更多的需求。这种现象在北美和欧洲已经出现过,在中国则正在日渐成为趋势。
第二,由于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顾客的消费从求量转为求质,从重品种转为重品牌,他们现在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餐饮、娱乐、教育培训和旅游等方面。即便需要在零售店购物,他们也希望在那里花更少的时间和更少的支出。
但如果深入分析需求结构,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消费现象。根据CTR市场研究的调查,中国各地的顾客消费总金额中,有 20%的消费商品不是来自于个人与家庭采购,而是来自集团采购后的福利发放。如果同时考虑数量巨大的公款消费,该金额数据将更加惊人。这提醒零售企业,必须注意采取策略来加强针对集团客户的销售能力。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本行业的教育研究环境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建设上,中国有贸易经济学,没有专门的零售学,但许多院校开设了许多与零售相关的课程。二是在相关研究中,宏观产业性、中观规划性的研究比较多,缺乏微观的、能对零售企业管理产生实际影响的细分化的研究项目。
主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购物中心走向理性发展。从2000年开始,购物中心迅速在中国发展起来,甚至堪称引发了一场中国城市商业地产运动。据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200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在建及立项的购物中心多达200余家,总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但对于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来说,2005年可以说是一个拐点。从表面上看,由于一批购物中心项目的失败,购物中心热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日渐降温的趋势;但从深层上看,这一年实际意味着中国购物中心的开发和管理正走向理性、科学和精细化的道路上来。
2005~2006年,由于受商业地产项目空置率所累,一些开发商转变开发模式,以往“先开发、后销售”的住宅地产开发模式正被“先招商、后投资建设”的开发模式取代,以使购物中心的建设更加符合零售商的需求。同时,购物中心的管理方更加注重业态组合和顾客开发,以增强项目整体的持续赢利性。
——百货店呈现细分趋势。 2005年百货店已经复苏,整体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在中国排名前30家连锁企业中,百货店2005年的销售额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25.7%,增幅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百货业的发展与消费升级趋势有密切的联系,也与百货店业态细分有很大的关系,如现有百货店细分模式有高档百货、时尚百货、生活百货、主题百货、折扣百货、精致超市百货等,并且已有燕莎百货商场、赛特百货商场、菜市口百货商场、广州友谊商场等企业在 2005~2006年期间开始关注这个趋势,并尝试加以利用。
百货店业态在近两年的发展规律有三:一是一、二线市场的百货店在向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体量比较大的百货店也在向整合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区域购物中心方向发展。二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百货店则继续发挥他们的区域优势,并在管理绩效提升和营销策略组合方面有所改善。三是很多新的营销模式在进入百货店竞争领域,如顾客关系管理、通宵购物、网络促销等。但报告也强调,无论百货店实施怎样的功能改造,其高端形象都应该以顾客心目中的形象需求为标准,而非以商品和设施为标准。
——超市业态喜忧参半。在 2005~2006年期间,在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中,外资品牌依然占据优势地位。根据持续观察,外资零售商在对大型店铺的综合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基于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具,它们在把握顾客的需求特性方面,在处理多品类的、动态性的商品结构方面,在平衡部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利润率方面,都有相对较高的优势。
而在中小型超市领域中,本土企业在标准超市和社区便利性超市方面,依然拥有相对优势。在某些地区,这类中小型超市甚至能与大型综合超市对抗。
在超市的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方面,很多企业依然处于快速扩张期,但在扩张的同时又无法保证相关人力资源的适配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不仅导致单店业绩下降,还导致顾客满意度下降及公司品牌声誉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超市管理者依然不重视对供应商关系的管理,仍然将通道费用和出售促销陈列位置作为考核采购人员的最大指标,这实际上最终伤害了超市自己的进货价格竞争力和卖场形象,不利于面对强势对手的长期竞争。
——便利店平稳期正在到来。近年来,便利店增速放慢,这意味着该业态进入整合与绩效提升的阶段。2005年中国前30家连锁企业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与 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5.6%和 11.3%。2005~2006年间,部分便利店开始盈利。同时,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11在中国加速发展。便利店的平稳发展期正在到来。但这并非单纯是数量上的发展,而必须是在调整盈利模式、增强其特色、加强商品管理和连锁管理的基础上的发展。
——专业店发展势头强劲。 2005~2006年度,专业店发展势头强劲。其中,2005年与2004年相比,专业店销售额和店铺数的增幅分别高达60.7%和50.8%,居各业态之首。报告认为,专业店业态有以下几个表现:家电连锁处于明显的整合期,同时,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使得这种整合的状况更趋于复杂化;在家具建材和办公用品专业店方面,强势的外资品牌也在不断地进入中国;对于药店连锁来说,被称为“第三终端”的社区单体药店和农村地区药店、卫生所正受到供应商的普遍关注。在产品差异化和店铺特色并不明显的领域,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建立清晰的店铺品牌,让顾客认识到你独特的价值,将是未来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无店铺零售亮点闪烁。 2005~2006年度,是中国无店铺零售业态大发展的时期,网上零售和电视购物是这方面的亮点。仅就C to C网络零售模式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2006年前3个月,仅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就有C to C网上购物消费者200万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16.2%。
网上购物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品类以服装、化妆品、珠宝、电脑、手机、家电居多,其中时尚类和IT类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许多人采用银行卡等电子货币进行结算。而电视购物则以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教育用具、家庭用具方面的商品居多,但由于还缺乏行业成长历史,该领域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和服务问题也较多。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机构来进行强化管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