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_加工贸易论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_加工贸易论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加工贸易论文,课题论文,时期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4、 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 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 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 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 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这种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 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 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契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 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原产地规则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通常以国内增值率、特定加工工序等方法来制订。它的政策法规,可以在吸引高技术外商投资、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经济杠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未能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适时修改我国原产地规则。因此,为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必须对现行原产地规则中不合时宜的规定加以修正。原则是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尤其是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制定宽严不等的原产地标准。

标签:;  ;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