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细读切入点,打造语文阅读精彩课堂论文_潘兆阳

找准文本细读切入点,打造语文阅读精彩课堂论文_潘兆阳

浙江省临海市杜镇中学

摘要:新课标实施后,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初中语文课改的关注重点。但应试教育让阅读教学容易偏离文本、脱离生活实际,阅读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学生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状况从未改善。笔者得以借鉴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相关理论,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际,以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本细读在初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重点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进行了积极尝试与实践,认为文本细读,应以“读”为先,而有效进行细读的关键是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从语言切入,抓住文本的根基;从结构切入,,把握文章整体之美;从语境切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切入点;新人教版初中语文

语文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基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脱离实际、架空文本、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等种种问题现状,阅读教学的改革浪潮亟需推向另一个新方向,以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想象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型并着实有效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开拓出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它使教师和学生进入文本,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及其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是利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结构、细节三个方面进行品读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的各种理解方式都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纷纷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细读理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新课程教学语境的文本细读阅读教学跟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有区别却相同的,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应为学生而生,与阅读教学同行,因此,文本细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引领下进行文本品读,通过语言、语境等更好地与作家进行交流,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攻克字词等困难后,可以快速打开学生的阅读之门,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理解;在细细品读文本时也是一种阅读享受,学生沉醉在文本构建的意境当中,容易激起学生臆想的空间,增加学习热情从而推动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对文本一遍一遍进行细读,会在字里行间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二、找准文本细读切入点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上所言,文本细读对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是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那么如何才能将文本细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统一,让其最终语文教学阅读服务呢?笔者在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中认为找准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尤为关键,下面,笔者将结合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相关阅读课例作一探讨。

1、从语言切入,为文本为中心

文学作品体验的是语言艺术,也是体现文学作者对语言的运筹帷幄,因为作品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都传达着作者想要透漏的细腻情感。因此,文本细读的起点必须立足于文章的语言,离开了语言便谈不上细读。文本细读十分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联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表现在语气、意思、感情和意向等四个方面,若能准确把握语言的这几个因素,对解读作品的意义具有积极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以语言作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不应该与传统的“咬文爵字”混淆一谈,语言的文本细读应以文本为中心,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将提留在文字层面的阅读理解变为发散性思维。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难懂,对语言的描述看似平淡却深藏韵味。笔者以他的散文《风筝》的课上教学进行语言切入文本细读,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抓住关键词句逐渐进入文本阅读,具体如下:

在课文开头,文章这样写到:“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而在文章结尾作者又写到:“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从文本看来,鲁迅先生一直围绕着他的“惊异”和“悲哀”进行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笔者向学生们提问了一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中年后,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时得知当年这一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忽地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为什么“我”希望听到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的心从此就轻松了;可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儿时的回忆大多充满美好回忆,但是“我”却厌恶小兄弟放风筝,并粗暴踩踏风筝,后来明白到这自认为对小兄弟好的做法却是“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要补过时,小兄弟已不记在心“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有过这样的事吗?”说明在小兄弟心中对“我”教导不要玩风筝、应该好好读书的做法是认可的,并且自己也用同样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小兄弟在“我”自我反省错误后都没有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受过高等教育的弟弟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于是“我”只觉得“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学生通过对“惊异”“悲哀”“沉重”等词语的关注,联系语境进行文本品读和感悟,便能清晰理解到鲁迅先生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沉重了。

2、从结构切入,把握文章整体

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是文本细读聚焦的重点。韦勒克学者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作品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意义和价值符号的结构,他主张文本细读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具有价值符号的作品。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有着其有力、完美整体性的特征,如果在文学细读中忽视整体性要求,容易在偏离正确方向,肢解文字、断章取义、曲解作品原意。因此,在语文教学阅读中,教师可以从文体结构等作为切入点,遵循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结构把握文章整体性。

例如,在新人教版教材《新闻两则》教学中,笔者将新闻体裁的结构特点(标题、导语、主体、背景)作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解读一则新闻,如是,《新闻两则》的教案设计如下:

1.探究新闻结构的四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为例)

导语(1、2句):概括全篇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中、西、东路军渡江战斗的状况

背景(8、9句):略。

在与学生进行新闻文体结构学习后,因为这节课在“战争题材”单元,如何笔者引导学生在把握新闻的整体性后以战争的角度对文章主体内容进行细读,如以下例句: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细读以下字词:“一千余华里”说明战线之长,“冲破”说明攻势之猛烈,“横渡”说明气势之磅礴,“均是”说明区域之广阔)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细读此句可以体味到作者的嘲讽意味:汤恩伯高估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低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从而落得失败下场)

.......

通过对以上例句的细读,不仅能细细体会到作者在撰写这篇新闻时的情感,更让学生学会了新闻揭示事实的深刻含义。笔者通过从新闻结构特点切入文本细读,淡化了文本正式性的同时紧扣文本字词句,从文本词句中发现新闻的丰富内涵和感情色彩,这样的语文课更容易受到学生青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3、从语境切入,体会作者情感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正是确定了这些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是这篇作品的语境,而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和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是十分关键的。一篇文章的成功解读,必须是着意与情感精神,立足于文字细节。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都藏匿在文本细节中,容易被读者忽略。所以,教师若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具匠心,喜欢挖掘思考的人,那么,在阅读教学中从语境作为切入点进行作品解读,让学生发现细节的魅力,与作品中的作者一起身临其境,真切感受作品所带来的情感。

例如,在何其芳《秋天》中,一个个安静、闲情的画面,让大家都沉醉在农家宁静生活的向往之中。第一小节“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写的是农家丰收的情境,第二小节写着渔人“游戏在渔船上”,这些的游戏可能是指渔人通过努力早已鱼儿满仓,此刻撒网捕鱼只为兴致所致,网中有鱼无鱼已不重要,这个游戏给人一种心满意足的意境,让人感觉到悠闲的生活多么美好。笔者让学生联系下文“游戏”一词,抓住诗歌的意境氛围,细细品味作者热爱这农家生活中的轻松愉悦之情,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文中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却是影子,这影子给了我无尽的遐想,作者在平白描述渔人的动作却给人以丰富的情感,让我很想亲身经历这一切。

学生乙:诗中写渔人网起青鳊鱼、乌桕叶是写实,但是这写实的秋天景物让整首诗歌更美,更具诗意。

.........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外化,无论哪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情感的阐述。同样的文学作品的品读是一项最具思考的创造性活动,老师善于利用文本细读发诱发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在能够在文本中挖掘出细细的语境情感,这样对成功解读作品就不远了。

三、结语

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已不容忽视。广大语文教学者对文本细读在阅读中的具体措施进行实践和探究,最终是以“授学生以渔”为目的。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教学方式,已经走进了教育领域并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采用。它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的理想阅读状态。受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浅显的教学经验影响,对探究出文本细读的具体有效方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如何能够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带着厚实的思维独自在语文文章阅读的丛林中自由漫步,去享受文本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现?这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韦焯炽.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22);

[2] 陈剑峰.问题间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桥梁[J].中学语文教学. 2012(09);

[3] 吴艳辉.拨动诗歌的“情”弦[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4] 林忠港.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 雪》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2010(17);

[5] 许小燕.浅谈文本细读的慢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2011(19);

论文作者:潘兆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找准文本细读切入点,打造语文阅读精彩课堂论文_潘兆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