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者朱熹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实语文课堂的导入也是一节课之源,巧妙的设计正如活水,使课堂变得清亮,使余下的课堂环节水到自然成。那怎样让课堂的导入变得巧呢?笔者认为:巧用激情、巧设疑点、巧建情境、巧放悬念、巧设讨论的导入方法,课堂收效良好。
一、巧用激情——熏陶感染学生
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动去探求领会教材,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曾经用彩笔描绘春色,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人描绘春天的诗句(以下引出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等),以上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或两、三景物写春的。今天我们要学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自己参与创设的如诗如画的艺术情境之中。这种方法常在诗歌、散文讲解中运用。
二、巧设疑点——扬起学生欲望
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师首先就提出:本文为什么要用《青山处处埋忠骨》做题目呢?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即通过努力能够回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三、巧建情境——触摸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个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曾经叙述了在乌克兰一所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件趣事:一位年轻的校长去听一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被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致教师向学生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竟举起手来说:“我。”这位年轻校长完全沉浸在几何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可见,情境导入法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四、巧放悬念——活跃心灵思考
悬念,一般指那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心情。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百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巧设讨论——激起千层浪
教师可有意用错误观点或似而非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诱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求知欲的高涨。一位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较全面扎实地掌握“修辞”这一知识,首先出了一个句子: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说不出话。(鲁迅《故乡》)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修辞格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认为是借代,还有的说是比拟,另又有同学指出是借喻。正当其难断是非之时教师便“出场”了,说:“关于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刚才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一时难以统一,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每个修辞格的定义特点中悟出所运用的修辞格是什么……”教师简短的诱导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目标迅速转移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学向“无疑”努力。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至此方是进矣。”
参考文献
[1]胡淑珍 等 编著 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3~71。
[2]韦志成 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167。
[3]陶本一 王光龙 主编 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69,8。
[4]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教师中心稿)。
论文作者:蓝克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修辞格论文; 悬念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材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9月总第2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