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连续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地区及宁波、绍兴、舟山三市,面积9.961万km[2],至1997年有城市55个,建制镇1396个,人口7300多万(其中城市人口2464.38万),已形成我国目前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区,并由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轴线和次级城市群及其腹地构成(如图1)。上海、南京、杭州3座特大城市以及无锡、苏州、常州、宁波、南通、镇江、扬州、湖州、嘉兴、绍兴、泰州、舟山14个大中城市构成了该都市连绵区的中心城市体系。沪宁、沪杭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沿海地带已经成为本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此外,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分别为:(1)上海大城市区;(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3)苏锡常城市群;(4)通泰城镇群和(5)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

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土资源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人口与产业的进一步集聚

大都市连绵区内容纳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需求量巨大。水体污染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由于地下水超采,苏锡常三市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极大地制约着该区的进一步发展,更何况本区目前人均耕地仅0.047hm[2]。近年来,开发区的竞相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乡镇工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域带来“弥漫性”污染,使得区内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土地后备资源愈加匮乏。

图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结构构成示意图

Fig.1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Yangtze Delta Megalopolis

2.2 行政分割矛盾日益尖锐,管理协调难度加大

市县之间由于经济实力的加强,行政上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市与辖县之间日益趋于竞争关系,如杭州市与其所属的萧山市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杭州市原有的跨钱塘江发展计划受阻,不得不改为向北发展。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内有一些城市的市区被没有县城的郊县所包围,如绍兴、宁波分别为绍兴县和鄞县所包围,市县之间相互争夺发展空间。大都市连绵区在空间上是一个连续分布的整体,要求基础设施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产业具有互补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协调性。但是行政体制的地域分割和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和手段,使各个城市的发展各自为政,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2.3 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长江三角洲缺乏矿产资源,各城市经济发展皆以加工工业为主,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如表1所示,上海及其两翼的主要加工制造业集中于纺织、化学医学制品业、冶金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从原材料的争夺到产品市场的相互竞争,都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再从各主要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看,各城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居中。由于城市个性不突出,势必造成各城市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投资和相互竞争。

2.4 开发区设置过多

截止到1994年底,在上海和江苏沿江8个大中城市中,有2个成片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523km[2])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71km[2]);1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5个省(直辖市)级开发区,如包含各地自办开发区,总数可达400多个。在杭州,自90年代以来也陆续建设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到1994年累计开发面积达12.64km[2]。长江三角洲主要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大大超过80年代所有城市建成区的面积。从全区范围看,众多开发区呈分散分布之势,仅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浦东新区现已形成规模效应。

表1 上海、苏南、浙北加工制造业结构比较(1993年)

2.5 区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乡镇工业缺乏合理布局,使污染从城市扩散到农村;另一方面,人口在向城镇集中的同时也使生活污水急剧增加且集中排放,使太湖流域出现了普遍的“水质性缺水”。由于事实上实行“先污染后治理”,再加上区内都是水网交错的往复水流区,省际、市际边界的水污染相互扩散。据初步估计,长江三角洲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的1/5,环境质量呈急剧下降趋势。近年来,尽管太湖流域治污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水质恶化得到遏制,但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其他方面形势依然严峻。地面沉降严重,土地退化加剧,大气污染加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如此种种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给该区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3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具备的条件和挑战

3.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将成为环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大都会区

就全球经济和世界经济格局而言,环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发展的重点,是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场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具有优越的环洋区位和交通、科技、文化优势,将崛起成为环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大都会区,成为我国建设国际大城市的首选地区。

3.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基础设施已具备坚实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南北交通流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水陆、水水中转的重要地区,担负着维系全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国家进一步加大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沪宁高速铁路、南京—西安、南京—启东、南京—杭州、新沂—长兴等铁路;已建、在建和即将建设的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崇海大桥、南通隧道、镇扬大桥,以及多条高速公路和深水港口建设等等,将为长江三角洲的进一步腾飞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处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处于我国生产力布局"T"形轴线的交汇处,优越的基础设施及人才优势、长江的巨大水资源,是国家发展基础产业和新产业的重点。又因该地区已经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密集分布区,所以将成为未来国家新技术发展的基地和源地。

3.4 长江三角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香港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将成为长江三角洲的强大竞争对手;京九铁路、芜湖华东二通道建设,九江、芜湖崛起,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将减弱长江三角洲的通道和中转地位;占有相当比重的城市国有企业的困难和乡镇企业分散化及“三高一低”——高投入、高速度、高负债、低效益的巨大困境,使三角洲的经济面临重大的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三角洲各城市间的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小城镇规模小和分散化、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环境恶化使三角洲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4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推进可持续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

4.1.1 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都市连绵区最终形成 都市连绵区是一种高级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将是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方向,尤其是在资源不足、城镇密度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与发展将是实现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掀起了以开发区建设为导向的新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预计,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本区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一大批万人左右的小城镇和一批10~20万人的中小城市不久将遍布长江三角洲。根据1995年的统计,从镇江经上海、杭州至宁波已形成完全连片的都市连绵区,南京、南通两市所属大部分县(市)1995年非农劳动力比重在55%~60%之间。这样,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有可能建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全国最大的都市连绵区。

4.1.2 建设首位核心城市上海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而上海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在2010年前后初步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提供了契机。有鉴于此,上海首先应加快CBD的土地功能置换(注:上海CBD目前的住宅比例高达43%,而第三产业的用地明显不足。),降低居住用地比例,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贸易、信息、咨询业的用地比例。

4.2 实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策略

4.2.1 加大支柱产业、跨国公司、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和基础设施投入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跨国公司,使之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通讯网络,特别是要初步建成集装箱枢纽港和浦东新国际机场,使都市连绵区发挥联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积极稳妥地进行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开发区的建设,使之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对外开放的基地。

4.2.2 加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为改变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目前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城市带的发展经验,在发挥江浙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塑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整个城市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上海:确定上海作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根据上海工业发展条件,以轿车、通讯设备、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电站设备)、微电子和电脑、生物工程、出版印刷等作为下世纪重点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上海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2)北翼:随着沿沪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岸线耗水大、运量大的基础工业产业带,沿上海周边地区加工工业带,沿太湖岸边旅游度假产业带的建设,苏州、昆山、张家港将成为高技术、旅游产业新增长战略地点。南京、镇江、扬州一带以炼油、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建材、电子等行业为主,是国家重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苏锡常通地区则以纺织、机械、化学和家用电器等为特色。未来苏南仍将以上述工业为主体,该翼首位城市南京作为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著名古都,信息服务业和旅游业应成为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3)南翼:由于宁波一带具有深水港的发展条件,港口重化工业的发展前景在区内具有比较优势。考虑到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国内钢铁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未来宁波的港口工业应以炼油、石化工业为主。另外,某些传统轻纺工业如酿酒、制茶、丝绸、皮革等若能在生产规模或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将仍是本地的优势行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旅游业和专业化市场,可形成杭绍和舟山两大旅游区,但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的分工是:上海以发展高等级的服务业(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重点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轿车、电脑等)、装备性工业(通讯设备、电站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和高科技工业,重化工业保持目前生产规模或略有扩大;北翼和南翼以轻纺、耐用消费品、机械工业和石化工业为主,发扬光大特色工业,重视发展旅游业、专业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

4.3 建立可持续的区域调控机制

4.3.1 通过立法和机构建设,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划的调控能力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都市连绵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城市无序扩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西方国家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方法是建立联合性的大都市区政府或协调机构。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在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空间已经出现相互交叠现象的大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区域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立法建立协调机构和监督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4.3.2 开展跨行政区规划,促进区域整体的持续发展 跨行政区规划的重点是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及江河湖海的统一治理。应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对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投资,共同受益。要尽快形成以沿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以光缆、多媒体为标志的计算机技术与各种通讯手段相结合的通讯网络,并同国际通讯网络连接,以满足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要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中心,加快包括上海、宁波、浏河、张家港、南通等港口在内的上海组合港的建设,以满足这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  

长三角城市连续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