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们不能容易就接受的,更不能单纯的依赖和临摹与死记硬背的,初中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活泼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认识数学的价值,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着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了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结合自身情况,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经验改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并建议将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有机联系起来。数学即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而服务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不等式相关知识时,在数学方程模型中就涉及好多生活化的例题,教师应加以运用。教师具体可把旅客排队检票这一生活常见现象设计成例题,实现课堂教学中例题的生活化,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即:当车站旅客在候车室等待检票,排队的旅客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检票速度则保持不变,如果车站把一个检票口开放,就要花费半小时让所有待检旅客检票进站,如果同时将两个待检口开放,就只需花费10分钟让所有待检旅客检票进站,此时,有一班增开列车等待载客,要求必须在5分钟时间内让所有旅客检票进站,问:需要车站同时开放几个检票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题目中涉及的量理顺,包括原来排队检票的人数,旅客按照一定速度增加的人数,每一个检票口的检票速度等,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生活里的排队现象涉及哪些知识,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时间情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趣,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极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硬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布置任务:哪位同学可以上来帮老师数一下一共有多少钱?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参与,教师从中抽取三名学生,第一名学生从袋子里逐个把硬币拿出来,1角,5角,1元......共9.5元;学生2则是先拿出以10个的形式拿出来,将5角的硬币以5个的形式拿出来,把1元的硬币按2个的拿出来,共9.5元。学生3则是将硬币全部倒出来,分为三堆,其中一堆1角,一堆5角,一堆1元,分别数出每堆的钱数共9.5元。其余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提出问题:上述三位同学哪种方法比较快捷。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后,大多数赞同第三个学生的做法。然后教师指出:其实第三种数钱的方法就是“合并同类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适当运用游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相比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数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农村学生数学基础差,再加上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学生常常感觉学习数学枯燥,时间一长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学生这一特点,适当在教学中运用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时,这节教学的知识重点是a+b=b+a的交换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概念,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游戏教学。从全班抽取2名学生到讲台上,并告诉其他学生,张明代表a,李兰代表b,张明和李兰站在一起其实就是a+b,张明+李兰=2人,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该公式,引入等量交换,张明+李兰=李兰+张明,由此可以推断出:a+b=b+a。采用上述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四、运用信息化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但是对农村初中而言,教学基础条件差,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过绝大部分学校都有投影仪,可以利用投影仪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时,过去采用的讲解法让很多学习觉得枯燥无味,为增进对它们的了解和对概念的掌握,选择投影仪来模拟手电筒射出的光和车灯射出的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射线是直线上的一点是它的一部分,有一个顶点且只有一边可以无限延长。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动画把直线进行无限延伸,学生认识到直线不存在顶点且能够向两边无限延伸,在给学生呈现地图两点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到线段为直线两点之间的一部分,有两个顶点且无法延伸。如此进行讲解让数学课堂充满了乐趣,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举例,给学生直观呈现出来,符合初中生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科学认知过程。
五、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相比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多将一些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引入,对农村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以探究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即能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能对学生直间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及时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并解决。
例如:在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90度的圆弧为例,对对应的弧长进行计算,并让各小组成员进行思考:如果圆心角度数为n度,那么该怎样对它对应的弧长进行计算?请将半径为r,圆心角分别为45度,90度,180度,n度所对的弧长计算出来。借助这种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弧长的计算公式,进而将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提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结合农村教学设备、学生基础情况以及心里需求等,多角度、多方法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习兴趣,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武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学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农村论文; 旅客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