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顺差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双顺差论文

双顺差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差论文,条件下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7)11—0010—05

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到2007年6月底,国家公布的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332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导致外汇储备总额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双存在的顺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快速成长时期出现双顺差尤其是大规模的双顺差的现象并不多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后进国家往往需要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来弥补贸易项目的逆差,以支撑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中国当前出现的是高速经济增长和双顺差并存的格局,这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理论对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就有广泛的讨论。人们比较广泛的意见认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必须要努力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而最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的重商主义观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经济学理论对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贸易差额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方面。比如,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乘数原理引入到对外贸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上,建立起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此后,基于国际收支均衡(在当时主要是指经常项目平衡)这一假定,瑟沃尔(Thirlwall,1979)构建了一个国际收支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认为重要的供给方面的因素(如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内生化在一个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过程中。Thirlwall和Hussain(1982)对瑟沃尔早期的分析模型作了相应的扩展,以经常项目非均衡为出发点,将相对价格的变动以及资本的净流入都加入进来,建立了一个扩展的国际收支平衡约束的经济增长率模型,亦即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出口与资本净流入这两个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许多国外的经济学者尝试验证瑟沃尔的国际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在针对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分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tesoglu(1993,1994,1997),他运用瑟沃尔模型分别对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情况进行了验证。

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Thirtwall和Hussain(Thirlwall,Hussain,1982)分别运用简单模型和扩展模型对21个发展中国家1951年至1969年期间的国际收支平衡约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扩展模型(考虑资本流动项目)较之简单模型更加适合。因此,Hussain(1999)随后又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补充,选取了29个非洲国家与11个亚洲国家,以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经验数据来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所选取样本中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动态哈罗德贸易乘数偏小,原因主要是它们过多依赖出口低收入弹性的初级品,而进口的是收入弹性高的工业制成品,导致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只有依靠持续的资本流入来弥补外贸带来的赤字,经济增长率因此而受到限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大量出口的产品是收入弹性较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对资本流入的依赖性较低。Hussain(2005)进一步指出,非洲国家通过降低价格使传统的出口品更具竞争优势,力图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但这些政策严重忽略收入需求弹性方面的制约因素,不能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难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国外研究文献大多是基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逆一顺”的结构来展开分析,中国的情况则不相同。十余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格局,作为发展中国家这种结构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比较少见的。针对双顺差的格局是否合理,未来双顺差的可能变动趋势等,国内学者近年来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余永定(1997)运用两缺口模型的分析方法,指出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之处。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大量贸易顺差是不经济的。因为外贸逆差的存在意味着该国利用了外国储蓄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即引入了外资;而如果一个国家长期没有贸易逆差,这个国家也就不可能利用外国的资源。余永定、覃东海(2006)还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双顺差的本质、产生根源以及是否可持续性等问题,结论是如果中国的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现在这种双顺差的格局,将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许宪春(2001)、黄瑞玲(2004)、肖崎(2006)等国内学者,近年来就中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分析。但是,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偏重对经常账户特别是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其中尤其以建立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上的讨论居多。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分别考虑了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生活的高度国际化,从整体上来考虑国际收支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宏观层次上理论与实证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和动因;另一方面,也能对国际收支的未来变动趋势有更好的了解。

二、理论模型

假定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同,经济增长会受到有效需求增长的限制。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有效需求的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收支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对总需求产生重要的约束作用。当然,国际收支的结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就不相同。同时,国际收支结构也是国内经济运行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种总量方面的反映,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国内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期中国的特点是高速增长与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结构并存,这使得国际收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新的特点,但我们的分析仍在瑟沃尔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展开。

在以下的行文中,当使用大写字母时则代表该变量的绝对量,而使用小写字母时所代表的是该变量的年变化率。

由于贸易差额在经常项目差额中所占比例最大,是经常项目差额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用进出口贸易差额代替经常项目差额来进行分析,即: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总差额是由与国际储备相等数量的差额取相反的符号来进行平衡的。所以,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都是顺差的情况下,可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状态时的情况:

从现实意义上来对(2)式进行理解就是,出口贸易与资本净流入(资本项目顺差)所带来的外汇收入,等于一国进口所消耗的外汇与官方外汇储备的年增加额之和。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在此把各变量的绝对量形式转变为相对量的比例形式,这样可以同时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以及减少各参数在计量分析中的自相关性。(2)式左右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

。(4)式即为(2)式的比例表达式。(4)式中的α与1-α分别表示出口创汇收入与资本流入带来的外汇收入在总的外汇收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β与1-β表示将对外交往中所获得的外汇收入分别用于支付进口和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各自所占的比例。

国际收支的变动是与国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这就为分析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逻辑基础。因此,在这里我们引入具有恒定弹性的进出口需求方程。进口需求方程:

(7)式即为在双顺差条件下受国际收支均衡约束的经济增长率表达式。

从(7)式中可以看到,当双顺差存在的条件下,受国际收支平衡约束的经济增长率与四个方面因素的变动相关联:一是资本流动;二是外汇储备;三是贸易条件;四是出口。① 此模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模型衡量的国际收支具有双顺差的特点;(2)模型描述了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国际收支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说国际收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因此,模型仅限于探讨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而非讨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问题,故并未包括消费、投资等因素;(3)模型采用线性表达,形式简单,便于进行实证检验。

根据前面的推导,0<α,β<1,Л>0,η<0,Ψ<0,因此,式(7)所揭示出来的基本关系是,资本变动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正,官方外汇储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系数为负,出口变动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正,而贸易条件变动率的系数符号暂时无法确定,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从式(7)中可引申出两个基本的命题:

命题1: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结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实际的作用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概括起来说,双顺差本身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资本的流入与出口的增长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在现实中表现为总需求的扩张,而从模型中可以看到的是,(1-α)/(β·Л)>0,α/(β·Л)>0,资本项目顺差与经常项目顺差与一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双顺差又会导致外汇储备的不断扩大,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数量,导致市场利率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所以,双顺差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最终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

还需要看到,当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的状态时,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所增加的正值差额会使得外汇储备随之而增加,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能同时反映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变化情况,所以可以将外汇储备变动率作为度量双顺差“综合变动率”的一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作为反映双顺差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程度。从前面推导出的模型中能看到,外汇储备增长率前面的系数为-[(1-p)/(β·Л)]<0。由于0<β<1,Л>0,所以[(1-β)/(β·Л)]>0,从而-[(1-β)/(β·Л)]<0。可见,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越快,对经济增长率的负面作用就会越明显。虽然双顺差结构在早期可能对扩大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其负面的作用到一定时点上必然会超过正面的作用,甚至形成爆发式的不良影响。

命题2:双顺差结构会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风险。

与“一顺一逆”的国际收支结构相比较②,双顺差带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外汇储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上升,并且具有负的影响作用。显然,外汇储备的变动更多地要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出口收入的需求弹性。国际资本的流动偏好等,都可能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同时,外汇储备的变动也会引起一国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给出口和资本流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所以,同样是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双顺差可能给一国经济运行带来更多的外部风险,而且这种外部风险会随着双顺差总量的扩大而扩大。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为了检验双顺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在理论模型(7)式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以下方程来进行经验分析:

由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从1982年开始编制的,所以文中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82~2005年。有关出口、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以下简称资本项目差额)以及外汇储备的数据均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1982~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内数据计算整理而得。鉴于资本项目曾出现逆差,也就是数量上的负值,为了便于做变动率的计量,本文将资本项目的贷方数值除以资本项目的借方数值所得比值作为顺差或逆差的度量(比值大于1即为顺差,比值小于1即为逆差)。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我国经济增长的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贸易条件的相关数据主要参考了庄芮(2005)、陈飞翔、郑静(2005)等人的文献后进行整理。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出口、资本项目差额以及价格贸易条件分别用gdp、fr、x、cfa、tot等代表,并在分析过程中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形式,以与理论模型上的变动率保持基本统一。

具体运用的回归模型是: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求解上述回归方程,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调整的R2显示各方程的拟合效果好,选取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高,具体地说,F检验在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各方程是有效的。除了个别变量之外,各方程中大多数参数的系数都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整体上能相当好地验证前面提出的双顺差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式。

四、进一步的讨论

20世纪80年代的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基本保持了一顺一逆的态势,围绕水平轴上下小幅度波动;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多数年份开始出现了双顺差,但两项差额的波动中心已经开始上移至水平轴的上方。21世纪以来,这两项差额加大了向上攀升的速度。2005年1608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与630亿美元的资本项目顺差是否意味着新的更高的两项差额波动中心的形成还有待日后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结构已经在加剧了。

1.中国经济增长对双顺差的依赖在逐渐加强。在实证检验结果中,方程(1)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项目差额、出口每增加1%,可以带动GDP依次增加0.2209%、1.1121%。当单独用资本项目差额与出口的变动率对GDP的增长率做回归时,方程(2)显示,资本项目差额、出口每增加1%,GDP增长0.1895%、0.9872%。结合方程(1)和(2),我们发现在双顺差存在的情况下(方程(1)),资本项目和贸易账户下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正值,而且这一影响程度是大于方程(2)中这两个项目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这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对双顺差的依赖性,且有逐渐增强之势。

2.双顺差负面效应的显现。由于双顺差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结合理论模型,我们将外汇储备的增加额作为衡量双顺差变化率的一个指标。方程(1)中官方外汇储备增加率前的系数为负(-0.0237),这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模型,说明长期的双顺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的,由于t检验显示为-0.2553,即当前来看,双顺差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潜伏的负面效应还不显著。方程(3)中,Lfr与(Lfr)[2]前面的系数分别为0.5650、-0.0283,这说明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双顺差对经济增长也是具有正面影响的,但是这种正面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并最终出现负面影响。

3.经济增长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在国际收支平衡理论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长期出现顺差仍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双顺差虽然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但对其过度依赖的后果是其潜在的负面作用的显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资本项目同经常项目的关系应表现为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来为经常项目的赤字融资,也就是,资本项目的功能要在与经常项目互为融资(从而达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得更好。而现在我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实际是在为国外经济的发展输出资本,其实并没有真正利用到国外的实际资源(余永定,1997,2006)。其次,经常项目顺差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的是债权性的外汇,而资本项目顺差却使得债务性质的外汇储备增加。在1994~1996年激增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于资本项目顺差带来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外资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大量涌入中国,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保持了持续快速上升的态势。但中国长期以来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特别是资本项目的管制存在着非均衡的现象,使得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明显失衡,即使在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470%的情况下,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比只有1∶0.14。这是资本项目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此外,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年增长率表现出不稳定的增长之势,以及资本项目下存在的资本外逃等也为经济增长埋下了更多未知的风险因素。

所以,通过输出实际资源(经常项目顺差),以相对较高成本输入资本(资本项目顺差)形成了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额,又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外国的金融资产流出了中国,这种日益加重的失衡的外部经济全国民经济的运行受到潜在风险的威胁。

4.对实证结果中贸易条件的解释。在实证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下降这一事实,而在实证结果中却显示其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的影响。有必要在此做一简要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一个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1986年以后,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并开始出现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到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制成品的比例已占至93.56%。中国近些年商品贸易条件的下降是在制成品出口占了绝对比重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同那些由于初级产品的国际需求疲软而导致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着根本的区别(王如忠,1999)。根据瑟沃尔(Thirlwall,1982)的国际收支平衡约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相对价格变动效应的解释:相对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是由纯贸易条件效应和相对价格变动引致的进(出)口数量效应两部分组成的。制成品较高的需求弹性使得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出口收入的损失有可能由出口量的进一步扩大弥补。也就是,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所带来的正的效应弥补了。

五、结论

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双顺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出口增长和投资扩张等效应,能够扩大社会的有效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双顺差又必然导致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合理地增长,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的影响,比如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扩张可能引进通货膨胀,强化结构失衡等。要判断双顺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必须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效应进行比较。在一国双顺差结构形成的早期阶段,总需求扩张的效应会比较明显,因而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刺激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顺差扩大会导致总需求扩张的边际效应下降,外汇储备超常地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会日益显现出来。同时,双顺差结构还会加大一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方面出现的双顺差结构,既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种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潜在问题。近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国际双顺差之间的确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出口增长和资本流入等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加速效应。然而,经常项目顺差显示中国实际上出现了生产资源的净流出,而资本项目顺差意味着内部资本形成机制具有严重的局限。资本项目顺差与经常项目顺差之间呈现出相互强化的趋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促使外汇储备的超常积累而不是扩大总需求规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正逐步地暴露出来,亟须从政策上做出有效的调整。

收稿日期:2007—08—20

注释:

标签:;  ;  ;  ;  ;  ;  ;  ;  ;  ;  ;  ;  

双顺差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双顺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