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演变_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嬗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模式论文,时代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媒介融合日益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即媒体”,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景观。由此,新闻生产、发布和传播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公民开始介入新闻的生产过程,开启了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联手制作新闻、共同建构现实世界的新时代。

       一、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媒介框架主导型

       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新闻是一种框架,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通过框架的建构,不仅传播人们未知、应知和欲知的信息,并且通过提供议题、控制议题权重、提供语境等来规范这些信息的意义。

       此外,塔奇曼还剖析了构成媒介框架化的多种因素,从而展示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塔奇曼从空间的网络化谈起,各家媒体以地域为界,以中心城市为锚地,按照不同地区的情况,确定编辑部门划分和人力调配,通过新闻网络的空间化布局,将某些事件排除在能否成为新闻的考虑范围之外,同时规范孰先孰后的秩序。而在时间上新闻机构通过时间类型化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分类,以调适工作进程,便利新闻生产,这是一个按照媒介框架制作新闻的过程。如图所示:(

)代表各种事件。

      

       图1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如图1所示,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一个链态的线性模式,并且这个模式是封闭的。因为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一个事件发生后,新闻记者的采集、写作、编排都是在新闻机构内部运作的,我们是无法看到新闻是如何生产的,更无法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按照这个模式,在一些突发事故的报道中,当地媒体以及一些大报的驻地记者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对现场情况进行采集,之后媒体记者会向官方信源求证,搜集包括事故细节、死伤人数、救援与影响的材料。

       传统媒体的这种由媒介主导的新闻生产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大大便利了新闻生产,一方面,借此可以控制工作流程,有效分配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理解日常生活事件的认知框架,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按照其类别进行相应处理”。[1]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公民框架的介入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发生明显变化。就具体内涵界定而言,在西方,美国学者Andrew·Nachison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公民是其主体)在新闻报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民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其次是传统媒体的迅速介入,并进而与新媒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共同制作新闻的景观,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公民深度地介入并与媒介一道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发布和传播等环节之中。“新的融合新闻生产模式是一次采集、多种信息整合、多媒体故事生成、多渠道信息发布的新闻生产,实现协同传播,融合生产。”[3]这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新的新闻生产模式

       1.大众主动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

       图中的每张笑脸指大众的每一分子,在媒介融合时代,每个大众都可能成为新闻生产者。媒介融合使得传播渠道多样化,且具有交互性,如博客、微博、QQ、MSN等,给公民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平台。

       大众开始主动介入到生产新闻的流程之中,而且由于他们不受媒介机构组织原则和政治因素等的约束,其话语空间相比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就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而使信息传播内容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往往偏重于事件动态消息更新、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与现场救援的报道。而现在,随着大众口味的转移,大众更多地关注于对职能部门救援工作的质疑、事故的问责、遇难者赔偿和幸存者的现状等。传统媒体虽然仍是新闻话语权的主导者,但媒介融合时代大众掌握话语权之后,却有可能建构一个更真实的“拟态环境”。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业写作方面的训练,但是他们却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他们生产的新闻虽然谈不上专业,但是却比较原生态,真实、可感。大众和传统媒体共同生产新闻,使我们获得的信息更多元、更全面,传统媒体话语权相对被削弱了。

       2.新闻的二度生产

       图中的大众媒体和大众之间的两个箭头,表示大众媒体和大众之间的互动和交互影响。传统媒体时代,这种交互式的影响虽也存在,但是相对来说,媒体对大众而言,处于比较强势的、主导性的位置。大众对传媒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读者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进行的,而这种信息反馈除了时效性上较慢,更主要的是对传媒的影响力度较弱。换言之,传统媒体会依然“我行我素”,不会太多顾虑大众的感受和情绪。

       在新闻的二度生产过程中,公民对新闻叙事框架的影响明显加大。公民可以公开发布信息、发表意见,他们的信息流和意见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媒体记者对事件的感知和判断,进而影响其新闻叙事框架。

       媒介融合时代,大众媒体生产的内容传递给受众后可能会经过大众的二次新闻生产,同时大众生产的信息也会经过大众媒体的再次加工进行再传播。2013年5月,《环球时报》发表了《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的文章,腾讯网当天转发该文时,将其内容凝练成这样的标题:《环球时报: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一时间舆论哗然,网络上民愤沸腾;《中国青年报》也顺势在31日报纸第二版的显著位置刊登报社评论员曹林的评论,斥责《环球时报》的观点大谬荒唐,是祸国之论。在这种强大的舆情压力下,《环球时报》称腾讯曲解了他们原文的意思,要求腾讯道歉。大众以新媒体为武器,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3.新闻从“地方空间”上升到“流动空间”

       “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是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交融与互动,这样一条新闻经过大众的不断传播与分享,一个事件及其新闻报道就从“地方空间”上升到“流动空间”。

       突发事件如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新闻生产完全由传统媒体控制,大众很难参与其中,那么其事件的影响力可能仅局限于地方空间。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广泛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使该事件上升到“流动空间”之中,在全国掀起一片舆论高潮,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此外,新闻从“地方空间”进入“流动空间”的最大价值是打破了新闻封锁。

       4.媒体人员的外线新闻生产

       图2中大众媒体和大众的交集是媒体从业者,也就是说媒体人员作为媒介机构的成员参与到大众媒体的新闻生产中,同时也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分子,在传统媒体平台之外进行着独立的新闻生产。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媒体从业者只能是作为媒介机构成员进行新闻生产,他们所生产的新闻都是制度化、组织化的,必须受到媒介机构组织原则、纪律和规范的制约,按照媒介框架去建构新闻及其意义,除此之外他们也同普通大众一样缺少其他途径去生产媒介组织制度规范外的新闻。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大众带来了表达平台,也就意味着媒体从业者有了新的表达途径。当媒体人员因组织纪律、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的新闻不能在传统媒体上刊出的时候,他便可以寻求其他渠道去生产新闻,表达观点。

       一些突发事件中,众多媒体记者通过微博即时发布消息和评论就是明证。众多媒体人在事件中充当舆论领袖角色,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旗帜,网民竞相追捧,有些意见领袖的微博甚至超过上万的评论。由于这些人都是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因此相对于其他网络用户,他们生产的新闻更具权威性和可信性,影响力较大,转发的人较多。媒体人员通过外线新闻生产,把那些不能在传统媒体上发布但又是大众亟须知晓的信息,在其他平台上发布,既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同时也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

       5.新闻发布多平台、新闻表述多形态

       图2中的最外面的大圆表示新闻发布的多平台,在媒介融合时代,不仅是报网融合,电视和广播媒体都在融合新媒体以拓宽发展渠道。在这种形势下,新闻发布也就有了更多的平台,给媒体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一些突发事故发生后,“受新闻发布流程的限制,部分传统媒体虽然不能马上通过媒体发布相关信息,但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迅速更新事件信息”。[4]当今时代,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日益成为传统媒体争取时间、抢占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新闻发布的多平台使媒体发布新闻的时效性提高,同时也聚合了更多受众。

       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业务也趋向融合。在业务形态上,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多媒体形态。在新闻生产上可以多种组合,文字加图片,文字加音频,文字加视频,文字加图片加视频,或几者兼而有之,多媒体新闻表述使新闻生产更具个性化。这种新闻生产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共同建构现实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媒介框架在起主导作用,是媒介框架在为我们提供信息环境,建构现实生活。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在新闻生产模式变化的条件下,公民框架也在参与现实生活的建构。“新闻是一种被构建出的现实……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以及新闻报道本身是一种筛选过的而不是合成的事实”。[5]

       公民框架是公民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主动参与新闻生产,生产和传播其身边随时发生的新闻。公民框架不同于媒介框架,它不是组织化的产物,虽也受到群体规范及个人利益的影响。在突发事件中,许多受害者及其家属发布的新闻是站在他们自身的立场上编辑写作的,与传统媒体的官方立场显然不一致。公民通过自己对事件的认识来编辑发布新闻,他们用自己的叙事框架来建构信息及意义,这种公民框架的多样化,使得对事件的阐释有了多元的可能性。如一网友把陕西安康强制引产孕妇和胎儿的图片传到网络上,迅速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迫于舆论压力,当地政府迅速调查事件经过并处理了3名相关责任人,安康副市长也到医院看望被强制引产的孕妇而平息舆论。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公民框架的框限和媒介框架的框限有交集,但更多时候公民框架所关注的是媒介框架优先权范围之外的新闻。这样在公民框架的框限内报道的新闻是对媒介框架建构的事实的极大补充,让我们的信息环境变得更加多元与完整。传统新闻生产受公众影响主要是从业者对读者期待的间接“想象”,公众需求和意见往往以虚拟舆论的方式施加影响,而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下,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相互作用,通过互动共同生产新闻。

标签:;  ;  

媒介整合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演变_媒介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