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黄金”与沙尘暴关联性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沙尘暴论文,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学者,我生活中舍得文化消费,并不追求穿着的奢华消费。早春深秋有中等品牌的羊毛衫加身,甚为满足,从不奢望穿着七八百元高价的羊绒衫。 羊绒被誉为“软黄金”, 是因为每头山羊年产羊绒仅约200克。去夏, 家人为我买了件季节性差价的鄂尔多斯羊绒衫,算是头回体验到这“软黄金”的轻、软、暖的滋味。
然而,今春正逢世界环保“地球日”三十周年前后,频频席卷我国北方地区、弥漫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五一”过后北方一些地区沙尘暴仍无止息的气象消息,使我惊觉到“软黄金”羊绒沉甸甸的份量。
从国家环保部门的媒体获悉,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密度,五十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九十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 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游动于草原,只是一时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随之而来的,是被啃光牧草的土地沙化为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成为沙尘暴扬起的沙源。 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111 余万公顷的草场,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 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超载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退化、沙化。
“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环保界的这句话确有强烈的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深层本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深刻地道明,地球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人类自身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相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跨入2000年之际,我们所强烈追求的是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而似乎淡化了对《21世纪议程》基本精神的领悟与弘扬,这个基本精神即是:“应发展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从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这四类基本自然资源来看,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8%、32%、14%和32%。这对我国在21世纪头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竭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
于是,我们不能不对“发展”的观念作冷静的审视与科学的理解。令人难忘的是1992年中国和世界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具有历史影响的两大事件。一件是中国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经济跃上新台阶。此后六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近10%,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在人口净增1.5亿的境况下,人均GDP从485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另一件是如前所说的联合国举行有近百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出席的“全球高峰会议”——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及其21世纪行动蓝图,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应告别那种导致环境恶化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更不能将这种发展模式视为现代化模式加以仿效。前年我国南北大洪灾和今年的沙尘暴,频频警示我们:漠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富裕,非但发展不能持久,而且恢复生态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远比所得到的要大。
与发展观念相关的是市场观念。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确能较灵敏地反映各种经济信号,及时调节供需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刺激经济快速增长。但市场也有其短视性和盲目性。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时常会偏离生态价值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以为大量消费可以拉动经济无限增长,把无节制的物质消费与生产误导为经济的目的。市场化社会的人往往将更多地占有和享用高档商品视为人生的价值与目标,将高消费的水平当作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标尺。为了在市场上赢利,厂商可以通过广告制造煽动消费的热点,被煽动的人们会将原来无需的消费信以为真实的需求,而都无顾这种消费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如何紧缺,生态代价如何沉重。市场本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不是全部经济生活的归宿。市场经济虽有呼唤出巨大生产力和丰富商品的神奇魔力,却不是能自觉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关系、保障社会生活持续富裕繁荣的“万能的上帝”。在尚未普及网络经济而供需信号反映时有扭曲、产品创新不足和经济结构欠合理的环境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造成过剩生产,更加重了有限自然资源的耗竭。为此,发展不能仅以市场与消费为引擎,还须以生态价值观与超越物欲化的生活价值观为导向。
新千年第一个世界环境日将临之际,面临我国荒漠以每年增加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的严峻局势,从发展观、市场观、消费观视角对沙尘暴等生态悲剧进行反思,也许有助于我们对环保观的内涵有更深的开掘,有助于我们在如何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上不再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