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培养的音乐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极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文主义 人格教育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应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音乐多以声乐演唱的方式体现出来,但是要表现艺术的精髓,展现其更深层次,还需要人文素养。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美的艺术,具备超强的表现力、影响力以及感染力。音乐教育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感知的教育,能够把德育实现于美育之中。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可以利用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并且能有效地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的完善。高校的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成型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如:将学生社团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加大力度开展一部分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组织和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等等。还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对人文教育的阵地进行扩展。网络教育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实践中,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可以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专业特点,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准备一些能够充分体现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容。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对人文方面的课程进行增加,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融入进日常的音乐教学管理当中,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人文教育。对专业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达到提高高校音乐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艺术的审美观是不能单靠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灌输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中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提出来,引领学生主动地去对美进行感悟和发现,不只是要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行关注,也不能只对演奏、演唱方法以及技巧进行强调,要对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去感受作品。
三、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的神奇魅力
高校所能提供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少,主要是社团和艺术活动。但高校艺术社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招新时虽然号称零基础也可以参加,但一旦存在筛选环节,不可避免地就会挑选有基础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那些空有一腔热情,却没有特长的被拒之门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会影响高校的艺术氛围,活跃在社团的永远都是一部分人,社团也成为高校在外比赛或者参演夺冠争光的工具,违背了普通高校建立艺术社团的初衷——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问题还表现在学生主观偏见导致的社团差异上,比如流行音乐社和戏剧社,很明显流行音乐更加受欢迎,每年招新时人爆满,但如上所描述的那样必定会有一部分人不得所愿;而戏剧社恰好相反,每年都招不满,没有人愿意参加。同样是音乐社团,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受到冷落,这其中有校方对传统文化没有大力支持的原因,也有学生对戏曲的误解。所以希望社团建设可以更加具有普及性,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也应该大力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使其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引导人格养成。
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所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很重要的。引导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合唱比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化下乡等,如合唱活动具有良好的群众参与性,对音乐专业知识要求不高,适合大家配合,在练习演奏、分声部合唱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久而久之,随着音乐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学校的艺术氛围也会变得浓厚。
四、充分利用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的丰富资源
大学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他们来到同一所大学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求学的人,还有他们的语言、饮食习惯和风土文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资源,实行特色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民族文化,了解其所体现的特点和内涵,更重要的是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哲学、美学等民族文化属性。教学方式应该以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形式多变的课堂、兴趣为主的内容设置、高品质音响和美妙的音乐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能够自主深入了解和学习,学生在愉悦的享受中领略到中华民族音乐之华美,也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各地风俗特点和文化特征。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水平,也让他们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讲授“赛乃姆”这种民间舞蹈及音乐特点,同学们都不是很了解,几乎没人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可以号召不同地区的同学(东疆地区、北疆地区、南疆地区)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赛乃姆”。这时就会发现,相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特点,多种方式呈现,让我们感受了不一样的“赛乃姆”。再讲“赛乃姆”这种艺术形式时,同学们就了解到了它的悠久历史,并且不同地区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融合迹象,所以各地的“赛乃姆”,均有自己的特点。学生们既了解了文化艺术,对于新疆的民族融合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他们从音乐小白到可以独立鉴赏音乐,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也促进人格养成,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于静 试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09,(03)。
[2]张俊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探究[J].神州,2012,(14)。
[3]郑琳 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功能 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2007,(09)。
论文作者:王玉林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人文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艺术论文; 素养论文; 社团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