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_加工贸易论文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加工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9)02-0051-08

一、引言

加工贸易是一种以加工为特征的贸易方式,它是东道国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和中间产品,经境内企业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且已经超过一般贸易的占比(见图1)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要部分。

在此背景下,大量文献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回答加工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核心问题上。若能促进,其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或传导机制是什么?否则,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正面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根据传导途径的不同,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传导机制:扩大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弥补储蓄与外汇缺口机制、技术扩散与后向关联机制。

图1 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发展趋势

1.扩大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这是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机制之一,它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就业和增进人力资本积累来促进人均GDP的增加。Rhee et al (1990),World Bank(1998),Madani (1999)认为,出口加工区①(Export Processing Zone,以下简称EPZ)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首先,非熟练的工人受益于工作培训和“边干边学”,但由于大部分加工贸易生产的技术含量很低,因此这种积累效果有限;其次,工人掌握工作规则和流程,如本地工人与外国客户建立联系,学习新的管理方法、谈判技巧和一般的商业技术等,这些均可以在较低的基层实现。Kusago and Tzannatos(1998)认为,虽然EPZ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但在扩大较熟练工人就业方面却起了巨大作用,这当然还要取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状。王文治(2004)提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体现在发挥东道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加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潘悦(2003)也认为,一般情况下,外资推动的加工贸易生产为当地培训了熟练的劳工队伍,提供了国际市场渠道,并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

2.弥补储蓄与外汇缺口机制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储蓄、投资、出口和进口四个要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只有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出口贸易,才能使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在既不削减国内投资和进口,又能促进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平衡(Chenery et al,1962,1966)。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储蓄与外汇两缺口(World Bank,1992)。Kusago and Tzannatos(1998)借鉴Wart(1989,1990)的收益—成本方法,分析了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等国出口加工区的净收益,发现上述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实质性地提高了东道国的外商投资数量和外汇收入。

3.技术扩散与后向关联机制

东道国设立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通过技术扩散、知识外溢及后向关联,对国内企业产生催化剂和示范效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本国经济增长(Rhee and Belot,1990; World Bank,1998;童书兴,1998)。Ge(1999)通过一个动态模型,考察了出口加工区对一国对外开放与经济转型的作用,认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扩散效应将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汪五一(2000)认为,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带来了一批配套生产机器,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东道国企业发展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隆国强(2003)提出,加工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使东道国形成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张婧(2003)、赵晓晨(2006)提出,通过加工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可以传播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东道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负面效应

一些学者认为,加工贸易对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其中,Hamada(1974)基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出口加工区和加工贸易使东道国的生产有悖于其比较优势而出现无效率增长。Rodriguez(1976)、Hamilton and Svensson(198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出口加工区减少了国民收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Jauch(2002)以南非地区为例,得出结论认为出口加工区不但没有解决现有的经济问题,反而使劳动者工作条件更加恶化,阻碍了地区间合作;而且政府为了竞相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不惜降低劳动者工作条件、限制工会权利,以至极大限制了外商投资对本国经济的贡献。

国内学者也对加工贸易的负面效应进行了较多研究。潘永源(1999)提出,应以“静态贸易效应”与“联动贸易效应”作为判断一种贸易方式优劣的主要标准,他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空间狭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对外贸易陷入“贫困化增长”。此外加工贸易产业链短、辐射面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弱。这种贸易方式的长期大量采用,将对我国外贸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战略性影响。易雪玲(2008)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我国粗放式加工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如下负面影响:频遭国际贸易摩擦、国民福利下降、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乃至自然环境恶化,使得我国贸易处于“贫困化增长”状态。刘嵩(1999)认为,加工贸易不利于民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外贸的正常发展。张海梅(2002)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广东省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地区差距对一般贸易的冲击及走私等负面效应。

三、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量出口加工区对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催化剂效应,比较典型的有:Johansson and Nilsson(1997)利用引力模型对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区在1980到1992年间的催化剂效应进行了测量,发现马来西亚的催化剂效应十分显著;Jayanthakumaran(2002)则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关于亚洲国家出口加工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尼等东亚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出现了大量关于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限于篇幅,笔者主要对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评析。表1给出了现有主要文献的数据选取时间、变量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

(一)研究方法

关于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传统方法,即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计算加工贸易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基础,考察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林毅夫、李永军,2001)。其基本形式如下:

两边同除以GDP,得到:

△GDP/GDP=△C/GDP+△I/GDP+△G/GDP+△NX1/GDP+

可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量化公式:

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GDP

加工贸易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GDP)·(△GDP/GDP)

上述公式是计算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传统方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运用传统方法研究加工贸易贡献的文献主要有罗兴武、蔡宜斌(2002),刘志忠、王耀中(2003),张秀环(2006)等。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利用恒等式计算的外贸贡献度很可能会低估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这是因为该计算方法只能揭示某一年度经济增长与净出口(包括加工贸易净出口和一般贸易净出口)各个变量之间的直接的数字关系,却不反映消费、投资、加工贸易净出口和一般贸易净出口四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内部联系。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如果仅仅考虑到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净出口的直接影响,却没有考虑到净出口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就存在低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可能性(林毅夫、李永军,2001;孙楚仁等,2006);其次,上述方法简单地把进口看作是国民产出的一个漏出量,认为加工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而实际上,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来看,进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影响(张冰,2007),因此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加工贸易出口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应该从加工贸易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喻春娇、喻美辞,2005)。

2.计量方法

鉴于传统的国民收入恒等式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线性回归

朱启荣等(2006,2007),陈树文、孙彦玲(2005),闫国庆、陈丽静(2005)等人采取了简单的线性回归方法估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的基本方程为:

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模型中的多数经济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序列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从而回归的结果没有意义。

(2)协整分析

由于GDP和加工贸易等经济变量一般来说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多数研究都采用了协整分析,比较典型的有王晨钟(2005),黄菁、赖明勇(2005),周辉莉(2005),孔庆峰、李秀娥(2008)等文献。基本方法是: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变量的平稳性,研究发现,我国GDP对数和加工贸易对数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它们是同阶单整的。进而采用协整检验(EG检验或Johnson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表明,GDP对数序列与加工贸易对数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而可以构建协整方程:

由于协整分析只能考察变量的长期关系,周辉莉(2005)还引入了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加工贸易与GDP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ECM显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3)Granger因果检验。运用一般的回归方法,只能估计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却不能判断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黄菁、赖明勇(2005),周辉莉(2005),周月波等(2007),孔庆峰、李秀娥(2008)等人在研究中引入了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周月波等(2007)发现,加工贸易顺差与GDP之间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其余研究则表明存在着从加工贸易对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4)可变参数模型。由于一般的回归模型得到的系数是固定的,反映了长期关系的平均值,但不能反映变化趋势。加上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为此,周月波等(2007)运用状态空间方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考察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基本方程为:

(5)联立方程。上述研究均采用单方程估计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只考虑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间接影响,即没有综合考虑加工贸易通过对消费、投资变量的影响而对国民收入造成的间接影响。为此,林毅夫、李永军(2001)曾经建议采用联立方程来估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沿着上述思路,孙楚仁等(2006)构建了一个包含GDP、消费、投资、加工贸易进出口、一般贸易进出口等变量,由七个方程构成的联立方程组来估计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而两种贸易进口的贡献为负。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类型

1.变量选择

一般而言,如果选择传统方法,即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计算加工贸易,则通常需要选择GDP增量、GDP增长率和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这三个变量作为计算加工贸易贡献度和拉动度的依据。

如果选择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则面临一个变量选择的问题。由表1看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采用GDP和加工贸易总额(或进口额与出口额)分别作为代表经济增长和加工贸易的变量,而且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都会对上述变量进行对数处理。陈树文、孙彦玲(2005)则采用了GNP代替GDP,他认为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而目前我国海外投资和外国对华投资规模相去甚远,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值,初期的外商投资利润常用于追加投资,资本流出不明显,随着生产的稳定和市场的成熟,更多的投资收益和初期借贷资本成本(利息)将流出中国;GDP和GNP的统计数据显示,GDP的数值常大于GNP,且差额逐步增长,因而为了更准确估算我国国民福利水平,选用GNP较为科学。此外,喻春娇、喻美辞(2005)、朱启荣等(2007)、周月波等(2007)等人选取了加工贸易净出口额(顺差)作为解释变量。此外,为了更准确地估计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些研究者还选择了其他解释变量,其中,孙楚仁等(2007),周月波等(2007)选取了一般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消费、投资等变量,黄菁、赖明勇(2005),王勇、赵波(2006)则引入了时间趋势项。

但是现有研究在变量选择方面仍然面临着变量缺失问题,因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比如要素(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等等,如果忽略这些解释变量,单纯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来解释经济增长,那么得到的加工贸易系数β的估计值一般而言就是有偏的或不一致的。因此,为了得到β的一个一致估计值,有必要在模型中纳入更多的解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2.数据类型

从数据类型来看,现有的相关计量研究文献都选择了时间序列,大多数研究采取了全国时间序列数据,有少量研究选取了省一级数据,但是没有文献采用横截面数据(如表1)。尽管横截面数据不能很好地估计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毕竟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完全忽略截面数据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运用同时包含时间序列信息和截面信息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研究结论,这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可能方向。

(三)研究结论

目前大多实证研究虽然在研究方法和变量选择方面各异,但结论中除拉动因素和拉动程度略有不同外,基本都支持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或正面效应。主要观点如下:

1.加工贸易净出口(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国民收入恒等式的传统方法表明,加工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刘志忠、王耀中,2003;闫国庆、陈丽静,2005)。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印证了这些结论,喻春娇、喻美辞(2005)、朱启荣等(2007)、周月波等(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周月波等(2007)利用可变参数模型还发现,加工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不断增大,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存在着加工贸易顺差与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2.加工贸易总额促进经济增长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加工贸易总额的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存在着加工贸易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王晨钟,2005;黄菁、赖明勇,2005;王勇、赵波,2006)。

3.对于加工贸易进口或出口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孙楚仁等(2006)、朱启荣(2096)等人的研究发现,加工贸易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加工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与其相反,陈树文、孙彦玲(2005),喻春娇、喻美辞(2005),周辉莉(2005)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加工贸易进口拉动经济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的拉动度小于进口甚至为负。这说明关于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及其程度)的经验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四、总结

笔者对有关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众多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理论研究文献表明,加工贸易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扩大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弥补储蓄与外汇缺口以及技术扩散与后向关联三个传导机制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造成了违背东道国比较优势发展和劳动工作条件恶化等负面效应。

关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则一致表明,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这说明,加工贸易的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效应,因此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是有益的。为了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正面效应,有必要及时调整现行政策,消除或削弱加工贸易的负面影响,比如采取鼓励发展符合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行业,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政策等。

[收稿日期]2009-01-07

注释:

①“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一词是我国特有的,国外没有“加工贸易”这一概念,但国外学者对于“出口加工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出口加工区实际上就是进行加工贸易的主要区域(World Bank,1992),因此国外对于出口加工区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是对加工贸易的研究。

标签:;  ;  ;  ;  ;  ;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