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论的启示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论的启示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论述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论述论文,启示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召开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次重要会议,即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明确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指导作用。回顾总结历史的经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及其规律,明确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关系,自觉地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认识精神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的经典表述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这里,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部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社会的经济结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时,我们从马克思论述中又可以看到,他在解析以上结构时,除使用了“整个社会生活”这个概念外,还使用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这样一些概念。如果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考虑,由此可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重文明结构。依据这样一些论述,我们应当认为,一定社会的文明是由其一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三重文明是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进步的全部内涵和标志。当然,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物质文明是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因而,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文明决定和制约的;而社会政治文明对其具有直接的重大影响;由于精神文明具有能动的伟大力量,它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反作用于社会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和总趋势上要求三重文明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述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肯定经济前提、条件和经济必然性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和承认上层建筑各因素的重要的反作用。他们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经济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

总之,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的明确结论:其一,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是这个社会整体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部社会结构的必然的部分和层次。其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整体文明的基础,制约和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精神文明并不是消极的,它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产生着重要反作用。其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要通过整个社会生活不同层面的相互渗透来展开,是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因素整体构成中实现的,由此共同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

这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依据和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确定的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科学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所确定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结构的原理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文明进步所构成的整体推进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忽视或者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违背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的。

二、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论述,认识坚持“两手抓”的必要性。

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相一致,他们从人类活动除人的自身生产外在根本上和总体上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出发,创立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两种生产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在他们共同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就作出了明确阐述。其中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不止一次地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比如,在讲到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封闭状态,必然加强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时,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又说:“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又说,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92、289页)。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观,即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及其“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我们在他们的大量著述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当论述“物质生产”时,他们经常使用诸如“物质活动”“物质手段”“物质力量”“物质条件”“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物质交往”“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等概念;另一方面,当涉及“精神生产”时,他们又多次使用了诸如“精神活动”“精神手段”“精神力量”“精神条件”“精神产品”“精神财富”“精神交往”“精神需要”“精神生活”以及“精神方式”“精神发展”等概念。应该说,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只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就应当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所涵盖。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以上关于“物质生产”的一系列概念标示着物质文明建设所涉及的种种因素,那么他们关于“精神生产”的一系列概念则标示了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种种因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的论述同他们所详尽论述的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交换、消费大体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生产力时,曾提出从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分析,认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3页)。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在分析问题时, 不仅总是从物的因素看到人的生产关系,同时也看到人的意识和社会精神的因素;他在分析物质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分析其产生的精神生产过程。比如,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时,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深刻地指明了本质上要求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商品交换,必然要求着一种平等精神和意志。他由商品交换过程所具有的契约形式或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体现于经济关系中的意志关系。同时,他分析了关于商品和货币的拜物教问题,其中对由物的交换关系中产生的类似于宗教崇拜这样一种精神状况或意识形态,作了深刻剖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生产的规律是价值规律,同时又指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时激发着一种竞争机制,在这其中生产经营者总是冲动着一种强烈的竞争精神。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时,指出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总是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和绝对的致富欲望。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资本所形成的意志。在论到消费时,马克思强调,“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就如同“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一样,“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十分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观, 是渗透于对生产、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分析之中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类奋斗的目标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既重视实现物质生产上的革命,也重视实现精神生产上的革命。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历史事实。一个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实际是指原始社会以后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2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个经济关系的事实。接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2~293页)。这里, 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一个社会意识形式的事实。在马克思恩格斯作了这种科学的分析之后,便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这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是依据两个历史事实统一发展的必然性引伸出来的。当然,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历史的总进程和共产主义革命最彻底的意义上所提出的“两个决裂”。我们不能作狭义的、片面的理解。他们所指出的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两个决裂”的任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要求和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观和共产主义革命必须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论述表明,从事“两种生产”而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同的任务和统一的目标。把贯穿于“两种生产”中的“两个文明”建设切实抓好,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生产的同时,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产,这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是对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思想的创造性应用。如同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物质文明建设一样,任何忽视精神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历史唯物论者,不仅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物质生产、物质文明建设,也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精神生产、精神文明建设。

三、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性质的论述,认识精神生产的规律性。

恩格斯曾一再指出,构成《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精神生产的性质和规律的重要思想依据。

1.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讲到:“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Ⅰ卷第296页)。这里讲得非常明确,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的性质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的性质决定,或者说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所产生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共同决定。只有认识物质生产本身的特殊的社会历史形式,才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证明: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观念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按照这一观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文明,只能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即立足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之,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之上。精神生产的性质,必须适应和促进这个基础不断成熟、完善、发展的要求。

2.两种生产的交互作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互相作用,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基础作用。但是,必须同时看到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否则会陷入形而上学。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表明,“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现实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696、732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两种生产、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物质生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按照物质生产、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性要求,促进精神生产、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精神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的巨大的影响和能动作用,从而使两种生产、两个文明更加紧密地、内在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交互作用和影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历史发展。

3.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2页)。“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98页)。这说明一个阶级要想取得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必须取得和保持本阶级思想在政治上、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是不存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理所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是天经地义的,必须旗帜鲜明。

4.关于精神产品的世界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这里的文学,是指科学、艺术、哲学等等方面的书面著作。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述了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而必然引起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开放性、世界性特点和规律。我们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也必须看到这一精神文化产品交流的必然性,注意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进步文化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的互相激荡、斗争中得到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生产不发达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广泛、积极、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进步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进步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同时必须清醒认识精神生产的社会性质,要深刻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世界观和文化。由资产阶级的本性和政治、经济的利益决定,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因此,我们在对外开放、与国际资本的交往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警惕他们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所谓文明制度的入侵,对资产阶级的腐朽精神文化垃圾,必须进行坚决的抵制、批判和斗争。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是完全正确的方针。

四、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认识提高人的素质的迫切性。

两种生产、两个文明的发展,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结果。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既从事物质生产,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从事精神生产,创造着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人类自身的实践和活动,使物质和精神两种生产、两个文明密不可分。人类在进步中既不断推动着两种生产、两个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从两种生产、两个文明的实践和推进中丰富和发展着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加明确地讲到,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不再只作为谋生的手段。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将不是被狭隘分工所束缚着的劳动,而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可以充分确证和实现自己作为文明人的特性和才能,在对物品占有的同时就表现为其个性的一定发展。人们能够充分自由、全面地占有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成果,能够在体力、智力、情感、审美情趣、伦理道德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通过对自然界的了解而使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与自然界持续地共生与发展。总之,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人与社会并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必然王国走进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的自由王国。

当然,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性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步入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以人作为主体和中心,把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愈益显得重要和迫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使社会全体成员逐步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弊端就是使人的发展畸型、片面和扭曲。人的解放,除了阶级关系意义上的解放,同时还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更本质意义上的解放。这一层意义上的人的解放,是一个经历更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断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把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产和人的解放的伟大理论和实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论的启示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