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究论文_钟晓利 王佰川 杨领航 杨麓露

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究论文_钟晓利 王佰川 杨领航 杨麓露

(攀枝花学院康养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99)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工作主体,工作环境和高校辅导员本身的定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大学生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如何提高专业技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是高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面临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的策略,并从辅导员本身,大学和教育部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职业能力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异常迅猛,新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冲击,传统教育模式正发生深刻地变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新环境、新变化,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探索出“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思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实践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

专业能力是指个人根据专业指定的任务,任务和要求,在特定活动或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具体而言是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思想政治觉悟,技能的扩展能力和信息素养。

第一是职业道德。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要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言行一致性,并使用自身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第二是专业素质。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

第三是思想政治觉悟。在现代社会复杂的思想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是扩展技能。高校辅导员应扩展的技能包括:

1.管理能力。如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学习能力。高校辅导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将学习当成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和一种美德。

3.创新能力。高校辅导员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运用新的、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4.科学研究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除了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更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工作思路,需要有专业化的路径设计,需要对学生工作的思考和研究,需要将自己创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些工作经验转换为科研成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辅导员职业道路的专业化发展。

第五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能解决信息问题和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收集、加工、评价、使用和驾驭能力。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的主战场。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面临着新媒体网络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拥有捕获高质量信息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新思想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通过视频,音乐,动画,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政治教育,增加自身的发言权和行动权。

二、“互联网+”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化严重,信息辨别能力弱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往往依赖互联网,多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交朋友,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面对互联网上模棱两可、良莠不齐的信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和不良价值观影响,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给其工作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工作方式与“互联网+”关联度不高

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互联网呈现知识的内容更新快、方式方法更形象直观,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学者针对广西南宁5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13.2%的辅导员应用互联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45.1%的辅导员对互联网知识和技术不熟练,89.6%的辅导员使用QQ、微信发布通知,25.7%的辅导员通过微信、QQ与大学生谈心做心理辅导话。可见,虽然高校辅导员目前使用QQ、微信、微博等工具与学生沟通,但由于专业因素和能力限制,大部分的交流局限在消息的发布,其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较弱,通过信息化途径进行教育指导尚未完全实现。

(三)辅导员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

2017年8月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文件涉及了辅导员考核办法,但相对于专职教师的考评办法,辅导员的考评范围广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涉及初级、中级、高级不同职称等级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及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如日常管理、安全稳定、心理、资助、就业等,从该《能力标准》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能力要求高,但是对辅导员的功能定位以及科学化的鉴定却不清晰,而且目前高校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评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缺乏针对性,更多关注定量指标完成,无法激发辅导员工作热情。

三、“互联网+”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提升信息素养,增强网络管理能力

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提升辅导员信息素养,增强其网络管理能力势在必行,但辅导员专业背景不同,大部分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等技术的掌握并不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互联网与学生工作的融合。因此,辅导员需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需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政治和思想工作要求,提升自身能力并尝试从各个方面学习新的知识,走在时代和学生的前列,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掌握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对网络信息源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筛选。

(二)创新工作方式,增强与“互联网+”的关联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新媒体新技术熟练应用到辅导员工作中,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互联网+”为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方式,打破传统的家长式教导方法,将传统工作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实施政治和思想教育,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三)增强职业认同,优化职称评定制度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具有双重身份,徘徊在教师和干部的边缘,受多部门领导和指挥,所干工作繁杂、琐碎,其工作得不到同行认可,很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也不重视。辅导员平时被各种杂事缠身,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职称评定时也需要科研,这使得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偏低。而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有效减少辅导员的职业疲劳,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及成果进行展示,加强学生、教师和领导对辅导员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才智。在评定职称时,高校不仅要看学术研究的成果,还需更加注重辅导员平时工作的表现,关注所带班级学生的获奖、考试和研究情况等。

“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播媒介不断丰富,辅导员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抓住此机遇,将职业能力提升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晓庆,赵梓雯.“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93-94.

[2]薛薇.“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8(5):76-79.

作者简介:钟晓利(1986.12-),女,四川省遂宁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与管理。

论文作者:钟晓利 王佰川 杨领航 杨麓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视域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究论文_钟晓利 王佰川 杨领航 杨麓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