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论文

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

曾通刚1,赵 媛1,2*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 :基于第4~6次3期人口普查数据,在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口性别比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老年人口性别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2015年有所回落.在空间上,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一字型”向“工字型”演化的特征,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有所缓和;省际老年人口性别比差异不断缩小,但差异仍显著存在,极高值、极低值出现在新疆和西藏.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老年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中国表现出一致性,但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水平.老年人口性别比空间格局受自然环境(海拔、温度)、人口迁移、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地方性疾病等多要素共同作用,自然环境是老年人口性别比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人口迁移及地方性疾病等对老年人口性别比空间格局起扰动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协调的性别发展是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表现[1].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早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的致词中,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就指出,“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性别差异问题”,相对于人口性别比而言,这种局部的老年人口性别比往往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2]

化合物 3A05: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19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16~7.19(m,2H),6.94(t,J=8.5 Hz,2H),6.41(br.s,1H,NH),4.31(d,J=6.0 Hz,2H),2.14(t,J=7.5 Hz,2H),1.62(q,J=7.5 Hz,2H),0.89(t,J=7.5 Hz,3H)。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性别结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内容涉及性别结构失衡特征[3-5]、形成机制[6-7]、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8]以及对策[9-10]等.由于区域差异的普遍存在,人口性别结构的时空分布亦成为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张善余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性别比,将全国划分为正常、正常或略偏高、略偏高或偏高等3大板块,进而分析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2];康国定等利用GIS考察了0~4岁人口性别比的地域差异,揭示了其地理分布与“胡焕庸线”存在着一致性,并讨论了人口性别比与地理环境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关系[11];刘华等对我国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12].此外,少量学者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定研究.刘永震等基于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认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性别比存在南低北高的规律性特征,并从人口迁移、地方性疾病等方面分析其成因[13];宋杰等分析了东北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改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1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要求课题承担单位有可监管经费使用的财务系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每个课题的年度经费和总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尽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允许受资助者可较灵活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的有关规定调整预算,但一般来说经费使用仍需按照批准的预算来执行。项目管理专员(The Grants Management Specialist,GMS)审核经费使用报告以确定经费使用是否超支或延迟,超支或延迟往往意味着课题负责人不能在批准的经费和研究周期内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专员将要求课题负责人提供额外信息,并可能采取必要而恰当的措施。

梳理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老年群体性别结构的空间特征关注甚少,缺乏对老年人口性别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的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呈现“老龄人口女性化”“高龄人口女性化”的特征[15].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受弱势积累效应影响成为更值得关注的群体,直接关系到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框架的实施[16].着眼于性别差异,科学理清其空间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解决老年妇女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增进老年人福祉具有积极意义.

鉴于此,文中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即每100位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所对应的老年男性人口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0年、2010年第4~6次3期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5年1%人口抽样数据以及联合国相关人口数据(由于行政区划调整,1990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性别比取值等同于当年四川省的老年人口性别比);DEM数据则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Default.aspx).

这个时候,顾青的家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他正在上高中的弟弟病了,神经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瘫痪的危险。温简知道顾青的父母都是微薄的收入,抚养两个孩子后更是没有积蓄,看着顾青为难的样子,她说寄钱给他们吧。

1 老年人口性别比空间格局演变

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塑造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的前提条件[20].中国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11],老年人口性别结构也必定产生一定的东西分异.基于ArcGIS计算分省域平均海拔高度,采用线性回归和曲线估计建立老年人口性别比方程,以揭示海拔高度与老年人口性别比之间的空间关系.从各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检验结果看,二次曲线的拟合度最高,通过显著性检验,故选择二次曲线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5).

表1 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聚类分级

Tab 1 The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of elderly’s sex ratio in China

由图1可知:

东北3省基本位于第3级阶梯,但老年人口性别比一直较高,主要受温度特别是极端气温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极端气温(寒潮、热浪等)与居民死亡呈现非线性关系[21],死亡人口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22-23].中国极端气温事件具有空间区域群发性特征,存在南北分异,总体上南方多于北方[24].在极端气温条件下,南方男性死亡率高,反过来则奠定了北方总人口性别比高于南方的基础,这也是形成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北高南低格局的原因之一.

1)1990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省域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普遍较高.新疆最高,老年人口性别比达到131.75,其次是内蒙古(121.94),均属于第1级;位于第2级的吉林、黑龙江、宁夏也超过了正常阈值;而东南沿海、黄淮地区以及西藏则相对偏低.这一时期,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西藏除外)的格局,南北差异与东西差异明显.其中,高值区相对集中于中国北部,呈现“一字型”的空间格局;低值区相对分散.

2)2000年,北部省域的老年人口性别比仍较高,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大幅下降.其中,内蒙古老年人口性别比由121.94下降至112.24,降幅最为突出,相应级别由第1级下降至第2级.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以及湖南、北京、青海等省市老年人口性别比显著提高,均由第4级上升至第3级.此时,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总体呈现北方地区是“高值中心”,西南地区其次,而东南沿海、黄淮地区以及西藏较低的格局.与1990年相比,高值区呈现由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向西南地区延伸的趋势,由1990年的“一字型”逐渐向“工字型”过渡,南北差异相对缩小.此外,这一时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的老年人口性别比也有较大幅度提升,致使东西差异有所缓和.

图1 199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分布格局演变

Fig 1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elderly’s sex ratio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3)2010年,新疆老年人口性别比跌至第2级,但仍居首位.至此,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老年人口性别比均小于120;北部的黑龙江、宁夏、内蒙古等有所下降,而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中部的湖南、江西、安徽以及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等省份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明显提高,共同组成第3级.与2000年相比,极高值、极低值区虽然仍分别位于新疆和西藏,但高值区的性别比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其空间范围进一步向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延伸,“工字型”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2 老年人口性别比时序演变及国际比较

2 .1 老年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 ,省际差异缩小

对199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变动情况进行统计(表2),从描述性统计来看,1990—2010年老年人口中男性数量均少于女性,即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研究期内,老年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由1990年的83.3上升至2010年的92.68.另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5年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6,较2010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可能在于:① 抽样调查作为非全面调查,必定存在抽样误差[17],致使抽样结果与实际老年人口性别比存在一定偏差;②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老龄政策与行动策略之中,切实关注老年妇女群体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的不利境况,使得其生存发展状况有了较大幅度改善[18],反过来作用于老年人口性别比趋于下降.

表2 1990 —2010年老年人口性别比变动

Tab 2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elderly’s sex ratio from 1990 to 2010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到.

从人口学上讲,性别结构受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理特征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19].文中将其演变成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 .2 老年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水平

通过对比发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老年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女性数量多于男性,中国与世界表现出了一致性.为进一步分析中国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的时空特征,文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表3-4).

表3 世界及不同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

Tab 3 The sex ratio of elderly in the world and different regions

注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整理得到,下同.

与世界及主要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表现出的不同点在于:① 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水平,1990年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略低于欠发达地区水平,但但2000年开始反超,且二者差距相对扩大.② 就增长速度而言,199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不断增大,至2015年略有下降,从1990年的83.30波动增长至2015年的91.76,年均增长达0.34个百分点,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30)、欠发达地区水平(0.02),但低于同期较发达地区(0.49)的增长速度.③ 从具体国家来看,除印度外,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长期以来均处于较高水平,不仅远高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表4 若干国家老年人口性别比

Tab 4The sex ratio of elderl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3 老年人口性别比时空演变成因分析

省际差异逐渐缩小,但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显著差异,性别结构问题仍较突出,表现在平均值呈持续增大态势,极差和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极差由1990年的63.61下降至2010年的34.06,下降幅度达62.77%;变异系数则由1990年的0.18下降至2010年的0.06,下降幅度高达66.67%(表2).具体而言,新疆长期是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异常高值区,平均值达到123.50,1990年更是高达131.75,其老年人口性别结构明显失调.受东南和西南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显著上升以及北方地区相对下降的影响,致使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整体区域差异减小.

11月9日,广州Interwine国际名酒展上,来自摩尔多瓦的乐屋酒庄(Carpe Diem)、伊醍酒庄(Et Cetera)的系列获奖酒款吸引了众多关注。

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最佳余热回收量的研究…………………………………… 隋晓峰,沈永兵,谢正和(9-151)

3 .1 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采用聚类分析,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口性别比划分为5级(表1),并绘制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分布格局图(图1).

不容忽视的是,近25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性别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由1990年的83.3,上升到2000年的89.57,再到2010年的92.68,2015年的91.76),并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水平.这一现象在于: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仍然偏低,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差距偏小,难以充分发挥由生理因素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带来的“女性生存优势”[28].“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7.37岁,远高于同期男性平均预期寿命(72.38岁),但也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② 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29].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龄组死亡率及其变动的性别差异对平均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贡献发生了显著变化[30],虽然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增长,但中高年龄组女性的死亡风险降幅却与同龄男性趋近,死亡风险的性别差距并未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降低.

表5 1990 —2010年老年人口性别比与平均海拔空间 序列的回归模型

Tab 5 The regression model of spatial sequence of the sex ratio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altitude from 1990 to 2010

产犊之前需要达到成母牛体重的90%,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点。有研究表明,体重在1300~1375磅之间时产犊可使第一泌乳期产奶量最大化。体重在1300磅以下,每降低100磅=损失450磅产奶量。

㊲胡汉民:《党权与军权之消长及今后之补救》(1933年6月),《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6期,第12页。

图2 2010年二次曲线模型对平均海拔-老年人口性别比的拟合

Fig 2 Regression between altitude and elderly’s sex ratio by the quadratic curve-fitting model in 2010

3 .2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具有选择性,就性别结构来说,迁移人口大多以男性为主[25],人口迁移作用于迁出、迁入地人口性别构成,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20世纪初期,东北3省自然资源丰富,加上频繁的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山东、河北等地区的人口大批迁入东北3省,使迁入地性别比上升,同时作为迁出地的山东、河北等省人口性别比下降;建国后至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大批人才支援东北经济建设,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失调,男性多于女性,至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迁移人口基本进入老年阶段,致使老年人口性别比偏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迁移人口作用淡化,导致近年来东北3省老年人口性别比逐渐降低.

除东北3省外,新疆及东南沿海省域的老年人口性别比特征也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其中,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主要受国际迁移作用,去向主要以东南亚为主,迁出人口以男性为主,也使得3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性别比较低.

3 .3 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平均预期寿命是影响两性人口数量和比例的重要因素[26].建国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化特征(表6).

表6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Tab 6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people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注 :根据文献[27]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整理得到.

1990—2010年,中国北部省域老年人口性别比普遍较高,甚至超过人口性别比的正常阈值102~107,这是多种原因叠加的结果,既有自然环境海拔偏高或温度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此外地方性疾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施肥方法有如下几种:①环状施肥,即在树冠投影外缘挖宽50 cm左右、深30 cm左右的环状沟,施入肥料后盖上土,这种方法适宜施基肥;②放射沟施肥,即在树冠下距树干1 m以外挖5~8条辐射沟,宽40 cm,深20 cm左右,施肥后覆土,要注意里浅外深并逐年错开;③条沟施肥,即在行间挖深30 cm、宽30 cm左右的沟施肥,适用于成年果树;④全园撒肥,即树冠郁闭以后,根系分布满全园,可进行全园撒肥,然后翻入土中;⑤穴施,即在树冠下挖6~12个30 cm×30 cm×30 cm的穴,适用于追施人粪尿等液态肥。

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海拔高度与老年人口性别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空间序列的相关程度逐年增长,说明海拔高度对老年人口性别比空间分异的影响越来越大.以2010年为例,具体分析其拟合结果(图2).由图2可知,海拔高度对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的空间格局起着基础性作用.① 除青藏地区及四川、甘肃等高海拔省域外,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与我国3大地势阶梯具有一定关联,老年人口性别比的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第2,3阶梯地区,东西分化显著.② 老年人口性别比与平均海拔的空间分布关系呈“倒U型”,海拔拐点大致位于2 000 m处.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省域老年人口性别比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直至平均海拔2 000 m处出现反转,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此外,由于战争等因素所造成的男性比例偏低的状况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这是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的重要解释因素[31].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影响,青壮年男子的死亡率相对较高,而这一人口队列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步入老年阶段,累进性质决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相对较低,之后老年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

3 .4 地方性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特别地,女性死亡率较男性又更大幅度下降,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这就意味着同年出生的一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比重逐渐减小,相应地性别比逐渐下降,最终使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奠定了我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相对偏低的基础.

如1935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一种暴死的疾病,并以发现地命名为克山病(Keshan disease).该病主要分布在黑、吉、内蒙、豫、晋、陕、川、滇、藏、鄂等地区,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有:急性和慢型急性发作,多发于北方地区的冬季,发病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等[32].据记载[33],1986年该病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31~40岁女性约为同年龄段男性的5倍.受克山病的影响,使得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较高.伴随着克山病的预防控制,中国北部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老年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

第一,成长过程问卷。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养方式、童年经历、个人与家族精神疾病史、自杀观念或经历等情况。

3 .5 特殊的西藏

无特别强烈性别偏好是藏族生育观的一个重要特征[34].长期以来西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低,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82年西藏0~4岁组人口性别比仅为99.4,而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达到103.3,102.5,106.5,略有提高,但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纵观西藏人口发展历史,人口性别比也一直偏低[35],人口性别比呈波动上升且渐趋于平衡.除个别年份外,均低于100,而同期中国人口性别比一直处于105及以上水平.历史时期偏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和人口性别比,是西藏老年人口性别比低的基础.

另外,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对老年人口性别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西藏地区,男性主要从事户外、流动性大、较危险的工作,加之男女之间生理状况差异,使男性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对较多.据统计[36],1949—1984年,西藏地区45~64岁的死亡人口性别比高达120.4,直接加剧了老年人口性别比的偏低,致使西藏一直成为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低值中心”.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口性别比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北高南低”的总体空间格局.20年来,老年人口性别比高值区由1990年的“一字型”过渡到2010年的“工字型”格局,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藏、东南沿海及黄淮地区,极高值区与极低值区分布相对稳定.

2)1990—2010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2015年有所回落,其中,2010年达到峰值92.68.从省际老年人口性别比来看,地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此外,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水平.

3)老年人口性别比的空间格局受到海拔、出生人口性别比、分性别死亡率、迁移人口性别比等多要素共同作用.① 20世纪初,新疆、东北等地区高性别比人口大量迁入,并大量聚集,长期居留,成为1990—2010年老年人口性别比高的基础.② 西藏持续成为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低值中心”,这与西藏的传统习俗、地理环境以及生产方式分不开.③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老年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规律形成的前提条件.除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及个别省域外,海拔高度越低,老年人口性别比越低,反之越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环境温度与两性老年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④ 由于生理因素及社会分工不同,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存在差异,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是中国老年人口性别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较,老年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性人口占大多数,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已有研究表明[37],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妇女群体是更加具有弱势特点的社会群体,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全面分析老年人口性别构成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充分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切实关注老年妇女群体的特殊需求,实现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的男女平等,积极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确保老年群体能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

[1] 李雨潼.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35 (6):61.

[2]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KIM D S.The pattern of changing trends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ex ratio at birth:evidence from Korea and Jilin Province,China[J].Korea Journal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7,26 (1):19.

[4] WEST S A,SHELDON B C.Constraints in the evolution of sex ratio adjustment[J].Science ,2002,295 :1685.

[5] 杨红娟.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地域差异分析——基于对陕西的调查[J].西北人口 ,2009,30 (6):45.

[6] 陈友华.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状与前景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0 (2):28.

[7] 陈卫,宋健.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J].人口研究 ,2006,30 (2):84.

[8] 于婷婷,宋玉祥,阿荣,等.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 ,2018,38 (1):114.

[9] 韦艳,梁义成.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公共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 ,2008(6):15.

[10] 胡玉坤,温煦.全球化与国际老龄化政策——基于社会性别视野的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 ,2015(1):33.

[11] 康国定,肖鹏峰,周长洪.地理环境对中国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10(6):23.

[12] 刘华,杨丽霞,朱晶,等.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J].人口学刊 ,2014,36 (4):5.

[13] 刘永震,曹景椿.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的规律性特征[J].南方人口 ,1990(3):43.

[14] 宋杰,郝守忠.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性别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1990(4):37.

[15] 贾云竹.中国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状况分析[J].浙江学刊 ,2007(1):207.

[16] 谭琳,贾云竹.2000—2010年中国老年妇女的状况变化及主要特征[J].老龄科学研究 ,2013,1 (2):74.

[17] 亓昕.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的加权方法[J].人口与经济 ,2003(1):40.

[18] 王霞.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4):7.

[19] 查瑞传.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J].西北人口 ,1996(1):3.

[20] 安树伟,朱登兴.山西省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规律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14 (3):78.

[21] 马文娟.温度对中国16城市居民死亡影响的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14.

[22] 丁研,杨军,欧春泉,等.寒潮对广州市居民逐日死亡率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30 (11):981.

[23] STEVEN W,GOOD G,DONOGHUE E,et al.Mortality in Chicago attributed to the July 1995 heat wav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97,87 (9):1515.

[24] 杨萍,侯威,封国林.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15 (4):365.

[25] 唐家龙,马忠东.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 ,2007,31 (5):42.

[26] 李树茁,果臻.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J].中国人口科学 ,2013(2):11.

[27]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8] 贾云竹,谭琳.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称中的女性化趋势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2(3):1.

[29] 乔晓春.分年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J].人口研究 ,1985(5):42.

[30]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5(1):2.

[31]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 :人口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2] 夏徳义,于维汉,倪国治,等.克山病诊断标准[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6,15 (6):367.

[33] 周俊山,尹银,王树新,等.黑龙江省克山病病情监测报告[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89(5):38.

[34] 周俊山,尹银,王树新,等.拉萨市已婚育龄妇女的孩子价值观念分析——兼论妇女地位和生育文化对孩子价值的影响[J].人口与发展 ,2008,14 (6):39.

[35] 史云峰.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西藏人口发展变迁与特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 (1):51.

[36] 黄荣清.西藏人口死亡率水平及其特点[J].中国藏学 ,1993(1):40.

[37] 杨菊花,谢永飞.累计劣势与老年人经济安全的性别差异:一个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 ,2013(4):18.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ex ratio and its factors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ZENG Tong-gang1,ZHAO Yuan1,2

(1.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2.Jinling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Jiangsu,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the fourth,fifth and sixth of all country’s population census”,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lustering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a 31 provinces in elderly population sex ratio,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sex ratio’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x ratio of aging population showed a trend of rising from 1990 to 2010,and it fell back in 2015.The sex ratio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一-shaped” to“工-shaped”.Not on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has eased.The difference of elderly population sex ratio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s narrowing,but is sti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which extremely high and low values are found in Xinjiang and Tibet.The sex ratio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most countries is below 100,and has shown consistency in China.The sex ratio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always been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level and the developed areas.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sex ratio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levation,temperature),population migration,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verage life expectancy,local disease and other factors.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ex ratio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population migration,local diseases and other factors such as disturbance effect to the sex ratio of elderly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 in China.

Key words :elderly population;sex composition;region difference;factor

中图分类号 :C 92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988Ⅹ(2019)01-0095-07

DOI :10.16783/j.cnki.nwnuz.2019.01.017

收稿日期 :2018-09-06;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8-10-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35);全国老龄办2018年度政策理论研究课题(QLB2018A035)

作者简介 :

曾通刚(1992—),男,四川德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老年地理学.

E-mail:tonggangzeng@163.com

*通讯联系人 ,女,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zhaoyuan@njnu.edu.cn

(责任编辑 惠松骐)

标签:;  ;  ;  ;  ;  ;  

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