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台中学体育课成绩考核内容与标准的比较研究——(注:该论文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课论文,第五届论文,考核内容论文,成绩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浏览我国体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已进行了有关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与其他国家的学校体育进行比较的研究较多,这些跨文化、跨地区的比较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然而,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差异,有些经验很难运用到我国实际之中。本课题研究在“中华体育文化圈”的背景下,将粤、港、澳、台作为研究对象,缩小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种族等因素的差别,增大了可以互相借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体育课成绩的考核,通过对四个地区有关的资料、信息收集,以及深入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共同点、不同点、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合理、科学的中学体育成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制度,为粤、港、澳、台中学体育课成绩考核的改进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1 粤、港、澳、台四地区概况及体育成绩考核简介1.1.广东省
广东省毗邻港澳,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其传统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港澳颇为相近。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缩小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距,从某个角度来说,增大了相互之间的可比性。
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依据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实施过程与别的省份基本一致。
广东省学校体育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改革充实、稳步提高的过程。1949年以前,学校体育由于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规、系统的体育成绩考评。某些旧体育教本中虽有评价内容和方法,但纯系一纸空文,并未在各级学校得到真正执行。从50年代中期开始,体育课成绩采用5分制以技能技术项目为主的考评,方法上多采用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1956年我国编订了全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60年在总结第一套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大纲教材;1978年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95年又在原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教学大纲是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大纲对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体育成绩考核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体育成绩考核真正步入了正轨。
广东省依据中学体育课的目标,采取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考核的内容结构由体育课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术等四部分构成。1.2 香港
1997年以前的香港体育仍属典型的西方体制,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和鲜明的市场经济特征。
70年代以前,体育课一直未列入必修课,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缺乏,学校体育停滞不前。进入80年代以后,香港学校体育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摆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香港教育署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纲要》和《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初稿)。1991年首次举行中学体育会考,考试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足球或羽毛球、监球、排球、体能测验等。
香港体育课成绩考核的结构和方法与广东省相近,考核结构包括学习态度、体育常识、身体素质和能力、运动技能和技巧等,并采用综合评分的办法。各构成部分占考核成绩的比重分别为:学习态度占30%(包括出勤、服装、努力程度、参加校内、外体育服务和比赛等内容);体育常识:按各校情况,酌情评核,未提出比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占30%;运动技能和技巧占40%。1.3 澳门
现阶段澳门的体育体制还存在殖民地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过渡性的特征。澳门中、小学共173所,分官校(官立与官制)和私校两类,比例为1:9,十分悬殊。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学校体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和不健全,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规定,体育教学放任自流,由各校自行安排,体育考核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据对澳门14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发现:相当部分学校考核内容单一,以田径的跑、跳、投(实心球)和球类等项目为主要考核项目。考核的结构包含学习态度、运动能力、技术三个部分。评分标准基本上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各校自订);个别学校采用按体质状况分组进行评分的方法。即先算出年龄指数、身高指数、体重指数和综合指数,然后根据综合指数分为甲、乙、丙、丁、戊、己等六个组别,最后依据各项目考核成绩分别对照相应的评分表进行评定成绩。1.4 台湾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的教育体制受西方影响较深,在很多方面映现出西方教育观的影子。
学校体育是台湾体育的主体,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均把学校体育列为体育工作的首位,在立法和经费方面是较为完善和充裕的。中学体育课由专职教师任教,教学内容主要是球类、田径、游泳、舞蹈。中学体育成绩是大学入学的标准之一,大学1~2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程,3~4年级为选修,均占一定的学分。
台湾教育部制订的统一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体育课程的考核(评量)有明确的规定,考核内容包括运动技能(占60%)、运动精神与学习态度(占30%)、体育常识(占10%)等三个部分。
在运动技能的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幅度,采用相对评价标准和绝对评价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相对评价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形态和体质状况分成不同的组别(甲、乙、丙、丁、戊、己)进行评定,不同的组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2 粤、港、澳、台四个地区体育成绩考核的比较与分析
成绩考核实际上是体育教学目标的缩影,各国、各地区都根据体育课的目标,并使目标具体化,来进行考核。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成绩考核反映了体育教学的不同指导思想(见表1)
表1 粤港澳台体育考核内容、比例与特点
从表1可以发现,粤、港、台在体育成绩考核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确立考核内容结构和比例,重视运动能力,运动技术等方面的考核,占据较大的比重,这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性——增强体质。但不同的地区,在考核过程中,对各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相比而言,港、台重视学习态度,广东省则侧重于体育基本知识的内容与基本技术、技能。
长期以来,关于体育考核的内容以及各内容的比重等问题,一直是体育工作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1.认为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学生身体的培育。主张体育课应由重视技术的教学转向着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因而,体育成绩考核应侧重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
2.认为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它是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的。而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便指导学生课外和将来走向社会时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而,体育成绩考核应加大体育基本知识的比重。
3.认为锻炼身体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主张体育成绩考核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技能、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考核比重应置于相等的地位。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比重等问题,众说纷纭。如何确定考核内容、比重,笔者认为,应从体育的本质特性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出发,才能使考核更为合理、客观,切合实际。那么体育的特性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第一,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的出发点和归缩。这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
各门学科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而体育课则主要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的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身体活动,自然增强了体质,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功能。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体育课评价内容上增加了身体素质内容,以确保增强体质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纵观美、日、俄等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其中一个显著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增强体质的重要性,并纳入考核的范畴。由此可见,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应将身体素质专门列入体育课考核内容,以培养学生强壮的身体。
第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是体育课不容忽视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同样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学会科学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学生认识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掌握了娴熟的技术和技能,学会了科学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地锻炼身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此,从上述角度出发,体育课的考核,应包含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等方面内容,通过考核促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以及技能、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第三,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
体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体育作为教育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到日常生活里,把道德教育、意志品质的培养同体育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史,无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人们无不重视体育运动中教育因素的重大影响,肯定它对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和个性的积极作用。美、日、俄等国不仅在学校体育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而且在考核内容中也主张对意志品质、体育道德作风、学习态度和出勤等进行评价。
基于上述认识,本项研究认为,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应包括:①学习态度、体育道德作风、意志品德、合作精神等;②身体素质;③运动能力;④运动技术;⑤体育基本知识等五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问卷的形式对有关专家、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经统计表明,各考核内容所占的比重采取下列权重值较为适宜:①学习态度等因素占15%;②身体素质15%;③运动能力占25%;④运动技术占30%;⑤体育基本知识占15%。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应考虑个体差异,突出学生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采用相对评定标准和绝对评定标准相结合的综合评定。
纵观四个地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可以看出,主要以学生运动成绩达到的程度为依据进行定级,即以绝对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不同,起点各异,往往造成身体条件差的人无论怎样勤学苦练,顽强努力也得不到好的评价。相反,有的人并不需要努力却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固然在运用上方便,但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成就上的变化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也不能从评价结果中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日、美、德、俄等国都日益重视相对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评定成绩,这种评价方法不受学生初始能力的影响,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真正体现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适宜的要求水平,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对于体育成绩的考核宜采用相对评价标准,重视学生进步的幅度。台湾省在体育成绩考核中,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但仅仅只是考虑学生年龄、身高、体重等形态方面的差异,而对于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起点差异却未考虑在内。同时对于学生进步幅度因素也只是提出要求,仍未制定出客观的进步幅度评价标准。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在体育成绩考核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基本被忽视,仅仅以绝对标准评定成绩,这不符合教育测量学和学生的身心要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等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粤、港、澳、台四个地区体育课成绩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体育成绩考核内容应包括:①学习态度、体育道德作风、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占15%;②身体素质占15%;③运动能力占25%;④运动技术占30%;⑤体育基本知识占15%。同时,在成绩评价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等因素。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适应考虑绝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对各地区具体建议如下:
3.1 澳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指引,并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内容体系(包括考核内容、比例、评价标准等)逐步完善考核制度。
3.2 香港地区在体育成绩考核中,应将体育基本知识纳入考核范围,明确所占比重。
3.3 广东省在成绩评定中应适当加大学习态度等方面内容所占的权重值。
3.4 台湾省中学体育成绩评量中,应将身体素质作为专门考评内容之一,并明确其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