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消费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消费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增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大部分人口群体的生活从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转变,有些已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商品丰富、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的背景下,不能不看到,我国部分人口群体高消费的趋势愈益显现。高消费是相对低消费而言的,高消费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般来说,追求高消费的人口群体主要出现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这可以从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对比差距的扩大中发现。 从全国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来看, 二者的差距从1985年的2.3倍扩大到1989年的2.8倍,再扩大到1993年的3.5倍,前4年增加0.5倍,后4年增加0.7倍; 从东部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与西部消费水平最低的贵州对比来看,二者的差距从1985年的3.3倍扩大到1989年的4.2倍,再扩大到1993年的5.7倍,前4年增加0.9倍,后4年增加1.5倍。而且,前4年是在较低消费额的基础上的扩大,后4年是在较高消费额的基础上的扩大,后者扩大产生的绝对差额必定大大超过前者扩大产生的绝对差额,例如,全国城乡人均年消费差额从1985年的455 元提高到1989年的1015元,再提高到1993年的2869元,而上海与贵州人均年消费差额从1985年的673元提高到1989年的1396元,再提高到1993年的3427元。如果以更小样本的消费群体进行比较,如贵州毕节地区和云南思茅地区一半左右年收入不足200元的农民与深圳、 珠海和上海等地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对比,差距的幅度就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倍的问题。
部分群体高消费的特点是:在消费内容方面追求需求层次升级、趋向高档化,重视生活消费的享受品位和乐趣;在消费心理上追求新奇性,讲究多样化,热衷于社会流行、时尚、名牌,直至标新立异,不惜废弃过时的用品。在饮食方面,他们刻意讲究饮食文化的精华,颇有“宁可不吃,也要吃好”的架势,生猛海鲜、珍果奇蔬、高级饮料和营养保健品不是家常便饭,也是经常惠顾的对象;在衣着方面,着力进行“自我包装”,家里的衣柜逐渐被过时的崭新衣服所塞满,梳妆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高档化妆品;在居住方面,要求营造一个幽静、美观的“自由天地”的规格越来越高,费用越来越大;在行的方面,出门招呼“的士”、骑高档摩托车成为时髦,有的捷足先登,率先购买或准备购买私人小轿车,甚至非进口豪华的奔驰、宝马、沃尔沃不买不用;在娱乐方面,家有电视、音响、录像、影碟还不解渴,经常性地逛迪斯科舞场、卡拉OK厅等高级娱乐场所成为他们新的追求,随之又刮起游山玩水热。除了衣、食、住、行、乐生理需求高档化之外,他们对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享受和发展需求也层层升级,这种热,那种热,此起彼伏,一潮高过一潮。虽然追逐高消费的人口群体为数不多,但他们与我国广大中、低消费水平的人口群体相映衬而存在,其示范效应之大,影响之深,万万不可忽视。
高消费现象的形成,与人之无止境消费欲望的本性息息相关,向往更高的消费水平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原动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高经济增长以及由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存在的经济漏洞形成的高收入,奠定了这部分群体追逐高消费的经济基础,而一些商品生产者为了保证产品销售量带来的利润,不顾一切地研制新奇、多样、高档化乃至一次性的商品,辅之以别致的包装和过分渲染的广告,推销许多在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只在花色或型号上作些更新的产品,刺激高收入群体的胃口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对追求“新、奇、多样化”和“一用就弃”的消费心理的形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国门大开,西方世界高消费模式成为典型的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
生产刺激消费,消费促进生产,本是建立一种经济社会再生产顺利循环的自然机制;有需求就得生产,有生产就要消费,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原理。对于消费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我国,人们期望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来改变现状的愿望是合乎情理的。平心而论,许多种类产品的市场开发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其质量和效用恰到好处,适应了广大居民变化着的消费需求,而作为技术进步的产物——一次性商品,既卫生,又方便,受到人们青睐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冷静反思,需要充分意识到;在摆脱改革开放前“穷革命”、“苦行僧生活”的旧框框后,12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总体,其消费需求的任何一点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压力都相当沉重,如果任凭高消费滋生、泛滥,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务必引起警醒。
首先,高消费的欲望引发人们尽快致富的念头,容易酿成“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驱动“人人下海、全民经商”大潮出现,刺激追逐利润的商业行为,扰乱经济再生产各环节的协调性,或导致无序的第二职业兼职风,使得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矛盾更加尖锐,兼有两种职业的人们同时赚取两种职业的报酬,往往以牺牲第一职业的效益为代价,势必降低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徒增个人消费购买能力,进一步扩大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缺口,“无利可图”的公共产品生产则相对出现萎缩,经济社会自然增加更多的无序性。
其次,一些人放任消费,能买就买,花天酒地,挥霍浪费,甚至通过购物来显示地位和身分,必然从一个方面带动物价上涨,促成通货膨胀,这与大部分人口群体的低收入、低消费反差太大,大众心理的不平衡就容易激发犯罪率上升,近几年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加,犯罪案件高发,已经对此加以证明。那些意志薄弱的当权者利用公款请客吃饭、游山玩水、独占公车私用,直至贪污受贿,腐败堕落,既葬送干部,又败坏社会风气,也与高消费的影响效应不无关系。
再次,高消费风气腐化社会的消费意识,培育“相互攀比消费”文化和浪费型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更多的人总是感到不满意,闭眼不看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出现“一边吃肉,一边骂娘”的现象,造成更加紧张的社会关系,削弱对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滋长大手大脚,铺张排场现象,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弃之脑后。收入增加与人们对生活满意和消费品珍惜程度的提高不成正比例,很难说不是高消费风气腐蚀的一种恶劣后果,而高消费对青少年一代的侵蚀更具危害性,西方社会对其只顾消费的新生一代存在的忧虑,我们要引以为戒。
最后,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高消费增长必然拉动的高经济增长,是以宏、微观经济活动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人为地制造出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衰退,特别是一次性商品的大量消费,仅是全国每天“吃掉”的一次性筷子、废弃的塑料包装袋数量之多,其浪费和污染程度何其严重!迄今为止,“在单纯追求近期效益和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尚未觉醒的情况下,所发展的生产技术都带来很大缺陷,或者说所发展的技术多是不完全的。在资源开发方面,只注重发展大规模采掘自然资源的技术与装备,以获得最大的财富,而很少关注资源的养护与再生;在生产方面,只注重利润最高的主产品的生产,而将其余物质作为废弃物丢弃掉了,所使用的技术与装备也大多是单程式的,使原料变成产品加废物,而没有废物回收、再利用等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在消费方面,发展了用后即丢的方式,不关心丢掉的废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追求致富的过程中正在逐步毁掉自身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我们绝对不能放任高消费增长引导的拚命消耗资源和肆意污染环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继续下去。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的专家们综观全局,严肃呼吁:“考虑到高消费水平所引起的问题(污染、拥挤等等)和对资源的各种压力,现在是全面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对社会的各种影响的时候了”,并正告人类:“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把我们生活的社会看成为‘边界’社会了”,认为“在‘我们的’社会边界之外都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可以按接近市场的价格供给我们需要的一切”,“还有另一个边界,我们可以把任何我们所讨厌的东西扔到这一边界外面去,自信永远不会再为它们所困扰”,都是错误的。〔2〕联合国因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 世纪议程》等文件,现在是世界各国付诸实施的时候了。我国政府在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里提出:“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互相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应当成为举国上下生产和生活的准则。
三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放任的高消费增长拉动无约束的高经济增长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我国盛行起来,需要善于运用宏观调控机制,自觉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积极引导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推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有效调节企业生产经营。
1.提倡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从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以及人均资源有限的国情出发,我们应树立崭新的大消费观,摈弃发达国家“三高”模式。选择更高效率、合理收入、适度消费的模式,是完全必要的。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高效率,抵制资本主义生活中的高浪费,二者绝对可以并行不悖。从社会舆论宣传到家庭消费支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突击消费,坚持正常消费,量入为出,反对高档消费,坚持勤俭节约,留有余地,反对超前消费,坚持适度消费,造福后代,应当成为我国在通往中等发达水平的长征途中不可动摇的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致富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核心和基石,先富的人先过好日子,是无可厚非的,共产党就要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但是,先富不是为了先阔、先贵,先富应当带动后富,不能忘记数亿老百姓还没有进入小康阶段,还有700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即使全体人民都富了,也需要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返璞归真,过俭朴生活的回流,耐人寻味。在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下,我们可以顺应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重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把实惠、效率和时代感融为一体,从讲求生活消费的高效率来相对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和质量。
2.引导社会化的消费方式。现在,每家每户都拥有或争取拥有洗衣机、烘干机、取暖器、电扇、冷气机或者空调,这种消费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残余在家庭生活方式上的反映。小小家庭本来已经不宽敞,塞进这么多家用电器,显得更加拥挤,而且,以小家庭为单位拥有和使用这些电器设备,使用率都比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委实不合算。我们已经在城镇基本上解决了社会化的集中供电、集中供水的问题,也正在用清洁的社会化煤气工程取代弊端诸多的家家户户烧柴燃煤方式,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再推行集中供热、集中供气、中央空调,建立社区公共洗衣机站等等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试想:假如是一家一户自行发电、自备洁净日用水的话,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一定是不堪统计的,那么,有规划地引导社会化的消费方式,其节约的数量和意义该是何等可观!同理,发达国家高消费型的家庭普及小轿车,已被批评为一种个体式的拚环境与资源消耗的短视行为,是过时的工业化政策衍生出来的消费方式,我国为什么要盲目效法?建立节约、方便、安全的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空中缆车、轮船和飞机合理配备的社会化立体公共交通系统,亦能满足人们行的需要,解决出门难问题,我国又何乐而不为呢?笔者以为,洋消费热需要降温,应更多特指对推崇那些浪费型的传统洋模式的否定。
3.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原则。消费水平总是要不断提高,经济生产必然加速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最佳选择就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原则。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原则,就要改变以往“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逐步贯彻“环境有偿使用”以及“污染者付费”的法制和操作办法,推行节约、安全、清洁的新生产经营方式,体现在未来的产品开发上,则既要考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的能力和潜量,也要考虑产品消耗成本和制造质量的市场竞争力,既要考虑产品的制造对资源耗用和环境污染的状况,也要考虑产品消费后遗留的废弃物处理的清净程度,避免重蹈“拚物质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样,我们就需要变革现有的制度设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科学技术形式及生产经营方式,就需要采用更先进的绿色技术,对一大批产业和项目(如火力发电、化工、造纸、制革、甚至农业)进行无公害生产的改造,对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和原辅材料耗用作节约型改进,就需要尽可能避免生产“一用就扔”的一次性产品,就需要杜绝生产那些坑害消费者,浪费物质资源的假冒伪劣产品。
4.推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只要企业家和生产经营者重视贯彻“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原则,就一定可以别出心裁,独辟蹊径,设想出更多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走出一条既顾及市场的需求,又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目前方兴未艾的一些方式值得推广,例如:
出租制——人们不再讲究物品的“拥有价值”,把对具体商品的买卖行为变为租赁行为,消费者不必为占有、维护和保管物品操心费力,既省钱,又满足特定的消费需要,还使生产成果使用率更高,减少浪费。市场上出租商店一家家开张,照相机、书籍、录音录像带、电脑、住房等出租商品比比皆是,租赁行为习以为常,故“公车出租”和“汽车租赁”的设想是明智的,应大力倡导。
组合制——一方面,把多种具有系列功能的产品组合成一种实用的产品,另一方面,从结构设计上把产品灵活地分为固定的“支撑体”和活动的“分隔体”两部分,当消费者对产品结构不满意时,可自行变动“分隔体”,生成新结构产品,达到旧貌变新颜的效用。多功能的剪刀、组合的文具、玩具、家俱等早已问世,“大开间住宅”(国外称为“百年设计住宅”)正在流行,说明组合制强大的生命力。
回收制——建立绿色产业的一种实施方式,旨在达到物质的循环使用。落实回收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有不能作为最终消费的副产品回收再生产,特别是对废水、废气、废物的直接处理利用;二是尽可能生产可自然降解的物品,使物品在消费之后,能够被自然界自行腐化吸收;三是开展废物回收回炉活动,把各种废弃物再制成五花八门的新产品。
产品小型化——由于产品消耗的物质——信息比下降而构成小型、功能和质量三位一体的新技术产品所出现的新趋势。小型化产品符合更少、更省及更便宜的经济原则,是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新法宝。轻便自行车、腕式传呼机、浓缩型洗涤剂、袖珍照相机、盒式录像机、小型医疗器械、超薄型移动电话、便携式翻译机、笔记本电脑及小型汽车乃至微型机器都面世了,正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注释:
〔1〕周光召:“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 《绿色周刊》1995年第10期。
〔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 许成钢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