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规则修改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排球论文,思路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42
排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是一项具有规则完备、精细、竞争激烈的奥运项目。透过排球运动历程各个时期,可以看到:当某些旧有规则已不能适应该运动发展时,就必将带来规则的变革。新规则一经诞生,又会给排球运动注入活力与生机。历史上每次重要规则的修改,无不对比赛的竞技性、观赏性以及该运动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起导向作用。因此,规则修改的主导思想,对克服排球运动进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并引导其健康发展尤显重要。
1 规则修改思路的回顾
国际排联自1947年成立以来,从未停止过对排球规则的研究与探索。规则的修改与变迁过程,体现了一种明确的主导思想。即:维持攻防相对平衡,适应体育商业化社会发展之需。
1.1 营造攻防平衡的比赛效果 排球进入60年代初期,进攻手段开始变得多样化,攻强守弱的局面突出,致使比赛出现了一扣就死的单调、枯燥形式,观众观赏比赛的兴趣降低。根据这一情况,国际排联从加强防守,使攻防相对平衡的思路出发,相继修改了拦网规则。增强了防守实力,比赛变得精彩激烈。
1.2 适应体育商业化趋势,增加比赛观赏性 80年代末期开始,强大的进攻势头与相对脆弱的防守系统之间的差距再次拉大。与此同时,排球商业化职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因此,使比赛适应电视转播和体育市场需要,加强攻防来回争夺,增添比赛的观赏性,已成规则修改的主导思想。于是有了记分方法、后防自由人、限时比赛等系列新规则出台。
1.3 竞技性、观赏性、市场化改革趋势 商业化的体育市场是排球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竞技性与观赏性是排球市场化的必备条件,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比赛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与观赏性时,才可能拥有市场优势,排球运动的发展,在体育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之中才可能充满无限生机。这也是现在和今后规则修改为之努力的方向。
2 困挠规则修改的诸多因素
多年来,由于对规则不断的研究与修改,已有力地促进了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种分化趋势的加剧:一方面规则的修改大大提高了现代排球的竞技化程度,并较具观赏性,加快了排球商业化、市场化前进步伐。另一方面,排球运动同70-80年代相比,则呈现出一种基础规模和水平逐渐萎缩下滑状态。具体表现为:排球的群众参与规模,业余排球训练和比赛规模、数量减少,开展排球运动的地区减少,观众数量日益减少。实际上,这种分化趋势也正是长期来困扰规则修改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技术难度大,初学到运用周期过长 球不允许掉地的比赛性质决定了技术的瞬间性、准确性特点。技术难度大,使学习者短期内不易掌握。又由于有前后排之分和位置轮换规则,要求运动员必须全面掌握攻防各项技术群,这就决定了个人或球队从初学到能从事比赛,需要经过漫长时间,于是令众多青少年体育爱好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
2.2 对身高要求过高 排球是一项典型的长人运动,无高度者,几乎不可能在靠空中优势克敌制胜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令众多体育爱好者和那些抱有体育明星之梦的青少年感到无赖而望球兴叹,大大限制了该运动的大众参与性。
2.3 初学阶段操作难度大 对于初学者排球的乐趣在于球不掉地。但这需要良好的基本技术,对于技术尚不到家的初学者和体育娱乐者讲,却难以具备此能力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即使经过相当时间的专门练习,比赛双方仍不免有太多的“死球”中断,让参与者热情难以继续而过早丧失兴趣和信心。
2.4 比赛缺乏流畅与悬念感 即使相当级别的比赛,一锤定音过于普遍,攻防来回争夺回合不多,比赛缺少流畅性。两队之间的比赛,容易让观众过早知晓一局乃至全场胜负结局。使排球赛缺少一种胜负偶然性和悬念感的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上座率与收视率。
3 规则修改的几条思路
我们应注意到,以上困扰规则修改的诸因素均来自排球运动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不利用规则加以扼制,排球运动的发展与生存及及可危。因此,在规则修改过程中,应具有新的思路。
3.1 高竞技化与易操作性相衔接 运动竞技性体现为一种力量、技巧和意志力的结合,这似乎与可操作性自相矛盾,但人们不要忘记:许多球类竞技性运动发源于游戏的事实。所以,这些竞技性运动大多在低级阶段保留了它们原始的游戏性和易操作性。如竞技化程度很高的足球、篮球、网球等,参与者在其初期阶段即使技术不好或不会,也并不影响练习过程中操作的流畅与趣味。这正是它们能吸引众多体育爱好者并拥有很好的基础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排球也来自一种游戏,但今天的排球竞技化发展已和原始的易操作性发生了太大的背离。它的基本技术过难,比赛不易操作,令大众不能轻易涉足。因此,在促使排球高竞技化发展的同时,增加初学阶段的易操作性,应是规则修改思考的问题之一。根据这一思路,可以通过规则限制球的物理特性,如适当增加球的周长、减少球体重量和气压,以减缓球的飞行速度和冲击力,相应降低移动判断,击球的难度。这便可能增加排球初期练习时的易操作性和趣味性。规则作这样的修改,并未影响要求用速度、力量、技巧展示排球比赛高度竞技化的性质,使易操作性与竞技性达到较好的统一,这将有利于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3.2 增加观赏性与降低进攻力度相衔接 采用每球得分,限时比赛等新规则,对提高比赛观赏性固然重要,但增加观赏性的关键应在于攻防体现出流畅。只有当猛力的扣球被顽强的防守一次次瓦解时,场内外的情绪才可能高潮迭起。比赛中攻与防越是接近平衡,一局,一场的胜负结果就越具悬念感。多年来,维持攻防相对平衡的传统思路是:给拦网以优惠和添设后防自由人,如今却并未阻挡扣球的凶狠与霸道。但我们却从未想过从造成攻防失衡这对矛盾中追究主要矛盾及进攻方的责任。既然扣球是导致攻防失衡的主要一方。则可以通过规则修改,缓解扣球的力度。具体方法是:加大强攻扣球的网距,即任何形成的高弧度扣球其攻手起跳点向后推移。这可相应降低扣球强度,为防守成功创造条件,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比赛观赏性的目的。
3.3 市场化与提高广泛的参与性相衔接 更多资金的投入对排球比赛的宣传,吸引观众和更多的球队报名参赛,以扩大市场影响和规模确实有效。但从本质上和长远利益上看,扩大市场首先是使排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只有当参与者踊跃,普及化程度高时,排球市场才可能有着巨大潜力,用于各种大奖赛的宣传、组队、设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才会有较高的市场回报。扩大广泛参与性的根本办法应是采用“治标先治本”的思路,即:缩短初学到运用的训练周期,降低对身高的依赖程度。规则修改方法是:相对固定场上队员位置,取消前后排位置轮转,将场上六人固定分成专施进攻、拦网的前排队员和专施防守、发球的后排队员,后排队员禁止到前场区扣球。按此规则;排球队的组建便可“人尽其才”让高个队员发挥进攻阻拦的空中优势,给矮个队员展示防守和快速移动穿插组织战术的运动才能的机会,无论高矮,均可同场竞技,其广泛的参与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位置不轮转,队员需掌握的主要技术群大幅减少,训练更具针对性,个人技术特点将更突出,场上六人还容易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化组合,比赛的攻与防也会各具特色、更加精彩纷呈。队员需要的主要技术群减少,将会大大缩短从初学到参赛的训练周期,组建一支球队投入的人力、物力也相应经济实惠,适应了商品化、市场化经济之需。
4 规则修改的几套具体方案设想
1)球、圆周70~73cm,重量220~240g,气压0.25~0.28/cm[2]。场地如附图。场上分前、后场区,各区3队员;前场3队员之间可自由轮转位扣球与拦网,后场3队员不得进入前场区,将高于球网上沿的球直接击入对方场区;任何队员可在后场区扣球;发球由后场3队员轮流担任,不得在战术区扣高于网上沿1.5m的二传球(包括二次球);扣高弧度强攻球时,踏跳脚全掌不得越过强攻区限制线进入战术区。战术区可组织任何低弧度战术扣球;吊球不得进入对方战术区,其余同将要执行的新规则。
2)球和场地如上所述。场上队员位置轮转同现有规则。自由人两名,其余同将要执行的新规则。
3)球、场地与现有规则相同。场上两名自由人,第一次进攻在后排进行。其余同将执行的新规则。
4)建议沙滩排球改为3人赛制。20~25分一局,每球得分。理由是:两人制比赛,中断太多,难度大,缺少观赏性。
标签:排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