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强外部性现象:绩效、影响及对策_进口替代论文

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强外部性现象:绩效、影响及对策_进口替代论文

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的强对外依赖现象:表现、影响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对策论文,产业升级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标志是以满足新的消费热点的新四大类(即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产业迅速取代了原来生产老四大类(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的传统产业。在投资品产业方面,其需求十分旺盛,发展势头迅猛;消费品产业中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耐用消费品部门发展很快;各产业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产业增长和发展中的这些特征,再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换代的一些基本特点。然而,我国近年来在实施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其中强对外依赖现象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所谓强对外依赖现象是指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过分地依赖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及其参与。目前我国许多重要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商资本及其品牌的控制,其市场不断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它们已经严重危机到我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现象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并加以控制的话,就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进而贻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我国产业升级换代中的强对外依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表产业升级换代主要方向的耐用消费品,技术设备大量地依靠进口

就耐用消费品来说,由于受国内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的拉动,进口量逐年成倍增加。如电视机1981 年的进口量是398 万台,1985年猛增到509万台。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我国电视机国产化程度的提高,一般电视机的进口数量下降,而代表电视机最新技术水平的大屏幕彩电的进口量却迅猛增加,由1992年的67万台增加到1995年的116万台〔1〕。如果考虑我国生产的彩电其大部分主要零配件仍然依靠进口的状况,实际上我国彩电对外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数字所表示的情况。其他一些耐用消费品如音响设备、录像机、摄像机等代表消费品行业升级换代的产品的进口也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势头,在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口的同时,对产品质量、性能以及生产过程影响颇大的技术设备的进口也不断增加。拿技术设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机床来说,1981年我国机床的进口量为2534台,1985年为13006台,1990 年进一步增加到43773台,1995年再次增加到134269台,1995年比1990 年增加了3倍多。机床进口中,特种设备、专用设备、 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增长幅度更大〔2〕。 其他一些主要工业机械设备进口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外国资本全面介入我国的产业升级换代过程,并控制左右着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财税、金融、投资、用水、用电、用地、企业制度选择等多方面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了各种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较快发展。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外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强大的资本和产品优势,对我国境内的各种企业展开强大的“攻势”,使外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的竞争形式由原来的“降价或回扣”转变为直接控股和产品倾销。这种依靠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的竞争方式,使国内资本和产品实力均较弱的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企业增长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原有的一些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纷纷被淘汰,而由外商的品牌取而代之。许多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外商的市场占有率也都很高,如传真机和摄像机,外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8%和99%,移动电话机占到80%,大中小型计算机占到75%,微型计算机占到60%,电子元件占到60%,轿车占到70%,数字程控交换机占50%。可见,外商和外资已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从而通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控制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高度。

(三)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式与发达国家趋同,而偏离我国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特点

我国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劳动力要素十分丰富,而资本要素非常稀缺。因此从合理使用我国生产要素的方面考虑,在产业配置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相对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生产。然而近年来,我国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许多代表产业发展主要方向的行业,如高档消费品、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大量地实施进口策略,所引进的这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对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确实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资本密集型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与我国劳动力多、资本少的要素构成特点相去甚远,这种产业升级换代方式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现有生产要素构成的矛盾。一方面它会扩大资本匮乏的缺口,另一方面会降低劳动力的利用率,使我国业已存在的失业大军进一步增加。而且产业的演进和发展存在惯性和“路径依赖”问题。某一种类型的产业构成方式一旦形成,它就会按其内在的惯性和轨迹运行,新一轮的产业会放大原有的产业类型。具体讲,我国目前在一些重要行业所引进的资本密集型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今后在其运行过程中,随着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这种发展态势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生产要素利用上的矛盾。我国产业升级换代方式与发达国家趋同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产业升级换代中的强对外依赖性。

从世界各国产业升级换代的经验看,适度地依靠进口外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利用外资,对促进一国较快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60年代的日本为了加快其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稳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注意对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工作,从而使技术引进工作在提高国内产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在该时期,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失时机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一方面采取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国际经济组织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方式,另一方面采取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等直接利用外资方式。由于操作适当,日本五六十年代在大量引进先进国家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方面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对外依赖现象,同时又迅速地提高了国内产业的技术素质,顺利地推动了自己产业升级换代过程。然而与日本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相比,我国近年来在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和外资利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对外依赖现象,使我国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同时,却引发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未来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换代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

(一)对外开放中的强进口依赖倾向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进程深化的一个成功标志是对进口制成品特别是工业投资品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减少,这些产品的货源改由国内生产者来供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也就是其进口替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当然一个国家在发展自己进口替代产业时,所需要的某些关键技术、中间投入等也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特别在工业化的初期是如此。但为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进行的配套进口一定要适度。如果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发展过程中进口失度,就会抑制国内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从而减少进口替代产业对工业正常发展的作用。我国近几年的情况基本上如此。1979—1991年我国进口替代对我国的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其具体值为-3.3,这与这方面的正常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在人均收入300—500美元水平上,进口替代的贡献额应为(5—10%); 我国目前基本上处于这一发展阶段,但我国在该发展阶段上进口替代的贡献额却已降低为负数,比正常贡献额低8—13个百分点。 我国进口替代作用和贡献下降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大量地从国外进口许多原材料、零配件等中间投入和制成品造成的。此外,大量地进口会进一步助长企业的依赖思想,窒息企业吸收、创新和开发的能力,直接影响和抑制下一轮的进口替代过程以及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外开放中的强对外依赖倾向,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障碍

第一,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实力,强占和“掠夺”国内企业的市场,致使国内许多企业的产品市场丢失,经营陷入非常困难甚至破产的境地;第二,阻止国内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因为跨国公司一般是自己供应中间产品,即从其在国外的附属企业进口;第三,跨国公司的大多数利润汇出到国外而不再用于投资,从而尽管跨国公司的投资最初有提供资本以及改善接收国外汇状况的作用,但它的长期影响却使接受国的储蓄和投资率降低,以及使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收入减少;第四,跨国公司生产的主体是不适宜的产品,即当地人口中属少数的富有者所需要的产品,他们通过广告和独占市场的力量,刺激不适当的消费方式,与此相应的是不适当的(通常是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可见跨国公司及其投资具有多方面的负面效应,所以适度地利用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我国目前在利用跨国公司及其投资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面临上述各个问题,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外开放中的强对外依赖性会进一步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劳动力失业问题

由于不适度的进口替代和外国资本的大举进入,我国国内完整的产业链条被打断,国内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另外,由大量进口中间产品所支撑的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和跨国公司投资所建立的企业,其资本密集型很强,因而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就很有限。上述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我国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和使用率大幅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业已存在的劳动失业问题。失业问题的加重会加大国民经济的波动以及社会的不稳定,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制造”出了很多障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1 )现有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企业在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引进和“重引进、轻开发”的问题,结果出现进口过度和生产规模偏小的问题。此外,各地区、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大量重复引进,结果形成不了合理的经济规模。(2)对引进外资的利弊研究得不够,认识得不清, 看到的更多是引进外资对发展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而忽视过量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更多地引进外资,对外国资本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环境以及不适当的“国民待遇”,从而导致外资的大量进入。(3 )对我国民族工业及其品牌缺乏应有的保护。由于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对民族工业保护的经验和知识,加之我们对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及其品牌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中也缺乏这方面的保护措施、制度、政策和法规等,从而导致许多民族工业及其产品在外国资本的竞争下纷纷败北,市场日益丢失。(4 )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上未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部门以及各地区进口数量、外资流入状况等问题,对进口、外资进入的基本方向、结构、规模等缺乏控制和引导,从而导致各地区、各行业在进口和引进外资方面的失控现象。

由于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的强对外依赖性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所以解决该问题需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具体讲,应抓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注意消除体制上的条块分割

坚决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封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用市场机制调节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和引进外资工作,从而为抑制过度进口和外资流入奠定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改革现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消除企业的“投资饥渴症”,为消除重复引进建立一个微观制度基础。再次,从制度上保证引进和开发同时并举。目前我国对外引进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得不够,特别是推广、普及工作差。这就很难把引进的东西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财富,不能较好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要缩小我国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根本问题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有一支组织起来、协同工作的技术力量。这就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部门、行业、地区壁垒,把使用引进先进技术的生产单位,有关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单位,包括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等统一组织起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技术体系,以尽快实现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二)对进口数量和外资流入进行适度的控制

鉴于我国近年来过度进口已经造成我国进口替代生产贡献份额急剧下降的事实,今后一个时期应严格控制进口数量,特别是我国已经能够制造的成套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的进口应坚决予以禁止。为此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如对不需要进口的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和其他非关税进口限制措施等。当然,限制进口不是说不要进口,它限制的仅是进口的数量。而从进口的结构看,一些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很密切的设备和技术不但不应压缩进口,而且还应积极地进行进口。如引进设备,今后我们要严格控制的是大型成套设备的进口,但对关键设备、检测手段,某些重要的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等则应积极地引进。对引进技术来说,今后应特别注意引进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尤其要注意引进设计、工艺和设备制造等方面的“软件”技术。

近年来外资的大量流入已经对我国许多重要的行业和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使这些行业和产品频临崩溃的边缘,为此控制外资流入的规模和流向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我国外资的流入量已经非常庞大,1995年外资的流入量达103亿美元。另外, 从我国的外资供求关系看,已经由过去的“缺口”变为现在的“溢出”。1995年外汇储备为700多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 适度控制外资的流入是很必要的。从外资的投向看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近年来外资较多地进入到非生产项目、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之中,这种资金投向加剧了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设置了新的障碍。为此今后应对外资进入的行业予以引导和管理,其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向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转移。因此,今后外资进入的领域主要包括电子、机械、石油化工、仪器仪表、通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行业。

为了将外资流入和流向限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目前要特别注意解决“超国民待遇”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外商企业与国内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容易形成外商对市场的垄断,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应尽快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具体讲应尽快取消外资在税收、外汇、土地、水、电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内外企业在税收、法律等诸多政策上的公平,从而使它们之间展开真正公平的竞争。此外,目前在合资企业中对外国投资者所占的股份要有严格限制,不允许其达到控股的程度;要求外国投资者将利润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我国的再投资,不允许或限制外商将利润汇出;同时要求外商企业要承担我国一部分出口任务,在我国国内的销售量要受到一定的控制等。

(三)对民族工业及其产品实行适度保护也是降低过强的对外依赖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对一些重点行业和名牌产品应实行适度的保护,在政策上应给予适当的优惠和倾斜。具体讲,在税收政策上,国家对这些行业和产品进行减税,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它们的竞争能力。在信贷政策上,增加这些行业和产品的贷款,降低利息率,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提高这些行业和产品的生产率,以便使它们和外资与产品相抗衡。在进出口政策上,从长期看,进出口的长期战略着眼于提高这些行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减少进口,力争将它们培养成竞争性的行业和产品。其次,对保护国内名牌产品采取一些较为严格的制度。西方较为流行的采买制度可能是这方面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它们用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必须购买本国产品,抵制进口产品。如美国1993年制定修改的《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凡是美国联邦政府所采购的货物都应是美国制造的或用美国原材料制造的。英国、日本也有类似的规定。它们规定政府需用的办公设备、汽车、计算机、机床等不得从外国采购。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外来商品,保护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国也应实行政府采买制度。为保护国内的某些名牌产品,政府应做出一些规定,以支持国内这些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再次,从社会舆论上对国产名牌进行宣传和保护,增强消费者对国产商品的信任感,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创建和保护中国名牌、振兴民族工业的运动。

(四)加强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实施的力度

为避免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过分地依赖进口和外资的现象,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调控以及通过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强调中央政府在进口和外资引进上的权威,对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型的进口项目和重要的外资引进项目,中央政府要严格掌握,认真审批,适度控制。避免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引进。其次,产业政策中要增加和细化有关进口和外资引进的有关规定和条款。对我国需要、不需要进口的产品目录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外资进入的行业、地区以及规模也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并配套相应的实施措施,便于严格地贯彻和执行。再次,要搞好进口和外资引进的规划工作。对进口和外资引进的内容、项目的时序以及各个时期项目间的搭配都要做出周密的计划和规划,防止不分时间、不分重点地乱进口和引资,并把进口与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进口和引资工作确实对我国产业升级换代过程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注释:

〔1〕〔2〕《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1991年,1996年。

标签:;  ;  ;  ;  

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强外部性现象:绩效、影响及对策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