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对接与实践
——以芙蓉学院为例
肖云
(湖南文理学院 芙蓉学院,湖南 常德)
摘 要: 民俗文化这一议题常谈常新,而独立学院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高校改革中应关注的重点,本课题试以院湖南文理学院独立学院芙蓉学院为例,将两者耦合对接,试探讨如何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纳入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内,以期更好地整合文学资源,促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互协调。
关键词: 常德民俗文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
民俗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而独立学院由于其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往往与地方民俗的耦合性较强,更能体现地域性特色,独立学院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就此成为了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议题。探讨如何对接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够形成和谐相融、颇具特色的“双赢”结果,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亟待尝试,也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 常德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民俗文化乃学者长期聚焦的热点之一,湖南常德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风俗民情,深耕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在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在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上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能够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也进一步促进了常德民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提升了城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 常德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对接的实践探索
(一) 思路设想
以芙蓉学院为范例的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下:一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视域下收集、整理常德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二是结合相关方针政策整合文学资源,促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互协调;三是突出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实践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四是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品读、赏析的基础上,尝试文学创作,升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五是总结成果,并针对不足提出积极可行的应对措施。
(二) 具体实践
以芙蓉学院为试点,常德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对接后的具体实践活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教师授课部分——教师通过精选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接受度强和集聚精华的作家作品汇编成课,寻找常德民俗文化与各个国家课程的的契合点,进行专题性教学,开发成校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文学、文化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形式上采取专题性教学,每一个专题设定一个主题,教师经过研读后,精心选取知识点,并以点带面,进行专题性的教学。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法为主。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章回小说大家,他的《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小说根据五十七师提供的《五十七师作战概要》、《五十七师将士特殊忠勇事迹》和报纸记载、私人日记、作战地图、相片等资料,加上两位参谋的现身说法创作而成。”[2]写作中不乏常德民俗文化特点的书写,而在常德市区亦有相对完好的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陵园,课程与实地走访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抗战文学的感知能力。
在具体推广与运营公众号方面,笔者认为推广“清宫扬州御档”公众号的步骤主要为:确定目标客户、发掘潜在客户→选择投放渠道、升级客户体验→针对客户群体、丰富创作形式→加强用户管理、重视数据反馈。
2.3 乡村环境方面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开展,岳西建成了“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生活幸福”的新红旗村、宜居宜游的老鸭村、“景点村庄、宜居家庭”的全域美丽土桥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大部分乡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较大。虽进行了“厕所革命”,但是冬季山区天气寒冷水易结冰,人畜粪便无法处理,污染了乡村环境,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庄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2.学生实践部分——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常德民俗文化本身就以突出的地域性为特征,因此以常德民俗文化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陈述上或教师个人的阐述上。学生的学习如果缺乏与实践的结合,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学习者的思想不能深化,智慧不能开启,这样一来校本课程也就难以达到最初开发时的用意。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依附于教师的引导,还需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思路、新途径的探索,并与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耦合,将课程教学与考察采风相结合、讲授法与文学沙龙相结合,通过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实践教学,把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推动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
进行更有统筹性、前瞻性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把赛课、教改立项、学生活动和竞赛、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相互融合,构建“教学思做赛”联结式协同促进机制。
教师讲授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2)古代文学范畴下的校本课程:“辞赋家宋玉”、“唐代诗人之李群玉”。宋玉与屈原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据考证,宋玉出生于湖南常德临澧,其辞赋尽显湘楚风韵,常德民俗文化特色亦裹挟其中,教师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从生平经历、作品建构、思想渊源等维度形成了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校本课程。李群玉为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其诗在《全唐诗》中存三卷260 首,“约有七分之一(共四十五篇),是写诗人家乡地方风光的诗篇”[3],其中的民歌创作,彰显国风之余韵,能够较为生动地反映常德人淳朴、乐天的生活风貌。该专题亦仿照“宋玉”一篇进行编排。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范畴下的校本课程:“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研究。该课程围绕常德传统民俗,在专题设置上分为“善卷文化”、“常德民间传说”、“常德艺术”、“民风民俗”等章节,授课中结合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和声像资料,学生通过感性、直观的接触,进一步了解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以身居常德的参与感提升幸福感。
经过实践,为了解决该校本课程在开发、落实中的不足,将下一步改进策略构思如下:
(4)传统影视文学课程的统筹下,影视文学的校本课程主要特色为融入大量有关常德民俗文化的影视资源和对以常德名人、文化为依托的影视作品的赏析。涉及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的影视资源颇丰,各个媒体都从餐饮、传说、音乐艺术等多方面进行过阐释,而影视作品近年来也不断丰富,电影电视、自媒体网剧层出不穷,形成了更广阔的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空间,学生学习后均表示难以忘怀,受益终身[4]。
(1)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下的校本课程:“丁玲、沈从文与乡土文学”、“张恨水抗战小说与常德”。
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杰出的作家丁玲是常德人,其早期作品大都以儿童视角再现了丁玲童年、少年在常德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俗,如“20 世纪30 年代创作的《水》、《田家冲》、《母亲》、《过年》等作品。”[1]其作品无论语言或是情节都有大量常德民俗特色可以挖掘,值得深耕。 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散文《常德的船》中生动勾勒了常德码头的生活概貌,也在其他作品中进行了精彩的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的书写,颇具研究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常德市区现已建成丁玲公园、丁玲纪念馆和大小河街,与丁玲沈从文的生平事迹、文学底蕴、写作风格联系紧密,在作家作品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具象认知。
三 实践反馈后的改进策略构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详实的理论研究和充分的应用研究,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较少有回答常德传统民俗文化耦合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薄弱和经验的不足给进行教学实践的专任教师和实际的课程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5],亟需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以“善卷文化”一章为例:“善卷文化”专题以善卷为核心。善卷传为尧舜时隐士,辞帝不授而归隐常德德山,善卷文化则是因其德播天下,形成了以“道”和“德”为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体系。校本课程将善卷与老子、孔子等诸多思想家进行比较式分析,并结合“善卷中学”、“善卷文化公园”等实地考察强化知识。
浮浮沉沉,在朝霞与暮霭里浸润交替的心境,让人海静寂的波澜声色俱厉。心在人海里漂流,起伏的波涛摇晃着十里的碎金。你常常对命运心存感慰,因而你充满了期冀。你渴望一次遇见,却又熬不住漫长;你渐渐地开始厌憎,同时又感到羡慕。你对一切欢乐的夭亡的反应,先是悲哀,后为愤怒,然后于无可奈何之中,迁怒于造化的无端弄人。
学校制定并执行相关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制度的形式为该校本课程的推行提供物力和智力支持。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紧扣“教材编订”、“课程讲授”、“学生实践”每个环节,对该校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为该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更多助力。
综上所述,该课题一方面尝试探究一条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深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新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对常德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激发常德文化精神弘扬的伟力,以期传播常德城市魅力,增强常德文化自信。
沈剑毅回忆道:“当时我们跟相关的厂商及制版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柔印在教科书的印刷上得以实现。最重要的是,印刷质量已经接近胶印品质,整个生产流程都能够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我们将之称为‘深绿色’标准。”而与“深绿色”相对应的就是“浅绿色”,即传统胶印能够达到的绿色标准。
目前,设施园艺景观大多以休闲农业为主要载体,在景观内容初具规模后,再不断发掘设施园艺景观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以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将设施园艺景观的设计内容展示出来。在目前农业旅游的大背景下,优秀的设计理念会涉及到观光游玩、娱乐放松、健康休闲、体验乐趣、感悟生活等方面,设计师可以围绕这5个大主题进行一些设施园艺景观的设计,将景观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出来[2]。
自主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到70年代,西方研究自主学习的代表人物Holec[2]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包括确立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Benson[3]则提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活动,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章晓虹.丁玲早期作品的湖湘民俗文化特色[J].武陵学刊,2013,33(4):83-85.
[2] 康鑫.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张恨水抗战文学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5(1):22-29.
[3] 万松.漫谈李群玉诗中的乡土色彩美[J].云梦学刊,1986(s1):24-28.
[4] 刘丽丽.汉语言文学本科课堂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38-40.
[5] 赵蓉英, 郭凤娇, 谭洁. 基于Altmetrics 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以汉语言文学学科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96-108.
本文引用格式: 肖云.常德民俗文化与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对接与实践——以芙蓉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8):76-7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3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 年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肖云(1988-),女,汉族,湖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标签:常德民俗文化论文; 独立学院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