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开放地区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海论文,农村论文,先进论文,地区论文,基层党组织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5月和7月,我们先后到福建省的龙海、东山、长泰和福清县的六个乡镇、9个行政村,就沿海开放地区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作了专题调查。我们的看法是:
一、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成功的经验
(一)抓住关键,建好支部班子,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各地抓支部班子建设有许多好经验,概括起来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选人上突出一个“优”字。就是转变用人观念,把思想解放、工作开拓、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作风过硬,能够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志选入班子,从而使支部一班人既有改变家乡面貌的巨大热情和责任感,又有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很多乡村出现了“选准一个人、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的典型事例。如福清市渔溪村1992年选出一个思想素质好、有经济头脑、乐于为群众办事的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巩固原有养殖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又发挥临近福厦线的优势,建起了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筑巢引凤”,使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到5000万元;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村财收入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短短几年,使渔溪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市奔小康的排头兵。二是在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选配好班子后许多地方还注重跟踪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加强检查督促。长泰县对村级班子进行“届中回头看”,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火车头”,做到既“加油”,又“检修”,使其跑得更快更稳更好。通过“回头看”,对干好的给予鼓励,有困难的帮助解决,不胜任的则进行个别调整,从而巩固了村级班子换届的成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在素质上突出一个“高”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各地都注重对村干部的培训提高,通过县委党校轮训村主干,鼓励村干部参加各类业余学校和农函大学习,甚至还选派干部到有关高校脱产进修。最典型的是东山县铜兴村,几年来花了60多万元,分批分期选送村干部和党员赴北京农经学校、厦门大学、华南农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进修,现全村具有经济、会计、工程等专业技术职称的已达3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6人,班子成员多数具有专业职称。正是有这一批较高素质的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使铜兴村这几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是在制度建设上突出一个“实”字。建设一个好班子要选准人,要严格管理,还要立足于制度建设。象东山县铜兴村、福清市渔溪村等先进村都在支部班子的工作职责、考评方法、村务公开、廉政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如铜兴村制定廉政建设“两先、两不、三带头”制度,首先就从艰苦奋斗做起,尽管这几年村财收入大幅度增长,但仍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不买小车、不买摩托车,也不买手提电话,照他们的话说,不是买不起这些东西,而是宁可低人一点,工作苦一点,也要把节约的钱投入企业再生产,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推进支部一班人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制度管人、管事,从而有效地规范了班子成员的言行,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提高了班子的战斗力。
(二)扭住中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经济建设是党的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心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我们在调查中看到,许多村的党组织都能自觉地围绕着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首先是抓好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先导工程”。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有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许多党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确立了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加快发展的意识。龙海市角美镇通过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连续几年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60—70%,1995年达到21.98亿元,镇财政收入达3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6元,实现每三年翻一番。镇党委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后,常常是深挖潜力查不足,横向对比找差距,面向未来求发展。我们在调查座谈中每问到支部工作难度最大是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发展经济问题,不满足现状,要自加压力,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
其次是找准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经济要发展,关键要善于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漳州市工业开发区设在龙海兰田村,兰田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调查论证,提出要抓住这一发展经济的极好机遇,主动承接兰田开发区的辐射,大办工贸企业,村里开发创办了占地48亩的工业小区,兴办了年创产值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和一批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时还发挥靠近国道线的地缘优势,创造条件,引导群众大办第三产业,使全村80%的农户都参与办企业或经商,大大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沿海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主要有:走科技致富之路,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之路,走股份合作、工贸结合之路,走开放引资、兴办三资企业之路,走跳出传统农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之路,走规模经营、深化产品加工之路,等等。由于找准了路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加强引导,提供服务,带领农民致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便显出开拓市场能力差,发展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等弱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组织和集体的力量引导农民致富就成了突出的问题。沿海一些先进的农村党支部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第一,在经营体制上放活,如实行“双田制”,搞“反租倒包”,把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同农民承包经营的积极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既防止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引起的土地抛荒,又可实现一定的规模经营。还有推进股份合作制形式办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联结分散的农户共同致富。第二,发挥党员在引导农民致富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有许多党员在带头致富、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但是,对于党员来说,个人富不算富,必须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因此,有的支部鼓励有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党员充当科技示范户,有的支部组织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党员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有的支部号召党员扶贫帮困、集资捐款或投工投劳开展“奉献工程”活动,等等。如东山县白埕村是生产芦笋的专业村,起步时,党支部就实行党员包户联户制,联系农户320家,在资金、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同时还建立支部高产示范田,聘请省农大、省科委、县农技推广站的教授或技术员实行现场指导,使千亩芦笋丰产片连续三年高产,每年仅此一项全村总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其中有400多户年收入4万元以上。第三,全心全意为村民提供生产和经营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资金服务、流通服务、设施服务等方面。如龙海石仓村竹编生产是其特色经济,村里设立了8个竹编生产、供销组,疏导全村竹编产、销渠道,大大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三)坚持“两手抓”,努力为民办实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工作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同时还坚持“两手抓”,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功夫。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沿海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尤其是注重虚实结合,虚功实做。
一是注重教育和科技,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投资兴办教育事业,重视培养未来的建设人才,这是许多村的共同举措,这方面的投资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有些村小学还配套建起了电教室、阅览室、运动场、游泳池等设施,有的甚至免费上幼儿园、小学,对考上大中专学校的还适当补助学习费用,以资鼓励。重视农民科技意识的培养,这是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识。如东山白埕村建起了白埕农中,全村150户科技示范户中有145户是农中毕业生,全村形成了以科技领导小组(成员13名,其中支委4名)为核心,以白埕农中为依托,以科普小组为骨干,以青年科技协会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科技网络,从而把科技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科技致富。农民群众感慨地说:“勤劳致富是基本,守法致富是光荣,科技致富是关键。”
二是以为民办实事为己任,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许多村依靠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通电、通水、通讯,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修水泥路、建公厕,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有的村还修建老人活动中心,办起老人基金会,退休老人每月可领取一定的退休金,老人亡故还可领取一定的丧葬费。同时,开展扶贫帮困,对病灾户、困难户给予适当补助。如东山县铜兴村实行老人退休金、青壮年养老保险补贴、病灾户补助、残疾人固定补助、军属优抚补贴、村民建房补贴、计生落实者四术补贴、二女结扎养老保险等十四项补助制度,使广大村民切实地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促进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许多村办有“民兵之家”、“青年之家”、“妇联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等,为村民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有的村以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扶助贫弱、计划生育、移风易俗为内容,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双文明户”活动。有的村和当地驻军开展多种形式的军民共建,“双拥活动”搞得深入扎实,始终保持了军民鱼水之情。东山县陈城镇党委在党员中开展“重温入党志愿书”和学习“谷文昌精神”等活动,对党员着重进行党性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的思想,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村镇精神风貌的提高,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四是以建新村为龙头,加快文明村镇建设。近年来,沿海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开始了新一轮的建房热。许多乡村党组织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把村民住宅建设、临街店面设计都纳入统一的村镇规划中,实行“五统一”,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如龙海角美镇自1992年以来,多方筹资2.4亿元,开辟商业、住宅两个新区,兴建2.6万平方米商品房和8条镇区水泥路,镇区面积从0.9平方公里拓展至2平方公里。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各村也纷纷从本村实际出发,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去年全镇村一级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新村建设。目前全镇已有10个村初步完成新村建设规划目标,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通过调查,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就能带动农村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对沿海开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着的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解决。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素质。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提高时期,家庭联产承包制初期那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格局已被打破,并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劳动力也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尤其是沿国道线的村已有2/3的农户经商办企业;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否则,难以承担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重任。在调查中,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建一个好班子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而选一个好带头人则是关键的关键。同时大家又普遍感到,选一个好带头人很难。目前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开拓精神不移,视野不宽,市场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本领不高,经营管理能力不适应等。这反映出形势发展和群众要求与班子成员现状的反差。虽然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已开始重视班子成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但措施不够得力,远未成为有计划的自觉的举措。我们认为,首先要加大对班子成员,尤其是支书的教育培训力度。以县级党校为依托,在办好短期轮训班的基础上,举办一年或二年制的中专或大专(单科)层次的,以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济管理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包括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函授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培训,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掌握一定实用技术,较熟悉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加大对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尤其要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复退军人、回乡知青、乡村企业经营者、致富能手(专业户),外出务工经商者中选拔优秀人才,以培养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村干部。第三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如注意从优秀村主干中选拔乡镇干部,实行村主干聘任制,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建立村干部退职退休的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对村两委和村主干的约束监督制度,党员参政议政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以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密切干群联系。
(二)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调查中我们看到,先进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因素便是那里的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较雄厚,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能够解决群众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依托集体经济带领和组织农民发家致富,共同奔小康。能使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党组织和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了对党组织和村集体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靠基层党组织去领导,去组织实施,而基层党组织的巩固和加强也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实力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就强,反之就弱。因此,如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也就成为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重大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即便一些已跨入先进行列的村,已实现小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仍感不足,一些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的路子还不明确,新经济增长点不多。我们重点调查的9个村,集体经济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1)果、茶、林场和村办企业的承包收入;(2)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利息;(3)出租土地(含滩涂)或厂房的租金。显然,以自然资源、小企业承包和基金会利息为主要来源的集体经济发展潜力不大,速度不快。我们感到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多数村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主导产品,村办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未形成市场牵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少村支书也感到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难度较大,对办企业信心不足,担心项目选不准,资金筹措难,管理存在问题等等。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解决好几个问题。首先支部一班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市场意识,拼搏精神,开拓进取观念。其次要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品,以主导产品形成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第三在坚持个体、私营、集体多轮驱动、多渠道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村办企业,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以股份合作形式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的程度,把企业办好、办大,成为集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三)强化服务,为民谋福利,夯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各家各户分散生产经营,再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农民的生产活动都由集体统一调度、指挥、管理了。因此,农民对基层组织和集体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在调查中看到,随着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已形成,专业种养大户已不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民被推向市场,他们的生产经营已经和市场的变化密切相连,而且市场对生产经营的制约越来越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人提供中介服务。虽然一些村在联结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做了一些中介服务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自觉地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强化服务上还不够,服务的层次也不高。
我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强化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形成。首先要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的市场预测、市场信息和资金融通服务,产中的技术指导等服务,产后的流通销售等服务,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民提高市场竞争力,减轻市场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村一级经济组织(如经联社或公司等),提高村集体的统一功能,充实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解决农民群众在生产经营中靠个体力量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组织农民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此外还要发展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如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等,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使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组织是千方百计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谋福利的,也使他们直观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