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在高教界谈论得比较多。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培养师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特殊意义。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让青少年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除了在各门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有不少中学还单独开设了《创造学》、《创造技法》或《创造性思维》之类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型的学生。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必须要有创造型教师,这是师范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除社会环境、个体遗传素质外,还涉及许多复杂因素。从目前的教育实际看,高校的具体教育过程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积累的关系

首先必须肯定,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全新”的东西,它是在对他人或前人经验成果的综合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的否定,是几何学和物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文学创作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现在有些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愿进行艰苦深入的系统学习,把精力花费在零打碎敲的所谓“活动”之中,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危险倾向。

其次,知识的积累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存在绝对因果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知识积累可能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把人的思维束缚在旧的框框之中,跳不出旧思路;二是丰富的知识经验使人们思考周全的同时,可能会将困难与失败的危险估计得过于严重,导致裹足不前。在创新活动中,直觉思维是不可缺少的。而直觉思维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逻辑性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思考,一方面它需要知识积累作基础,要靠分析思维的检查,但另一方面它的基本结论却是靠猜测得到的,如果因旧的知识经验的影响使人“周全”到了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程度,就不可能创新了。不少老年人比较固执,大多数年轻人敢想敢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知识经验的影响。

第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知识经验的积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的条件是: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外,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很紧迫的任务是要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师范院校,存在着对基础教育改革反映很不敏感的问题。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例如许多中学已开设创造学的课程,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也相当广泛,高考、中考的改革也侧重考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然而不少师范院校却“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师范司要求师范院校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典范。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

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的教与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与学方法,能抑制甚至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恩格斯曾批评过英国的爱北裴特中学,认为这所学校虽然教学物质条件很好,但“流行着一种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背书制能使一个人在半年之内变成傻瓜。世纪之交,大家都在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人们当然不会像封建教育那样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但分析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确实存在着不少阻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讲,学生听,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恐怕不止一两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教与学方法的改革。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问题。我们高校一般把“上课”都说成是“讲课”,而且设有“讲师”这一教师职称,可见高校教师上课的主要方法是“讲”。教师讲,当然有许多优越性,一方面是教师经过备课后带着讲稿走上讲台,按预定的时间讲授预定的内容,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与自己读书相比较,听讲容易把握要点和实质。尤其是听一场精彩的讲演,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在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得到启迪,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到高校课堂教学普遍使用CAI的时候, 教师讲学生听也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确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即使是一次高水平的讲演,学生的一些创造性见解没有表达的机会,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接受与否,接受到了什么程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的学者提出,精彩的讲演不如热烈的讨论。至于那些注入式的讲授,更是抑制人的思维,应在改革之列。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向“教师少讲,学生多议多想”的方向努力。

要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议多想,这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研究和解决许多具体问题。例如: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如何引导学生想。按传统观念,教师应该讲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甚至认为这样才称得上“严谨”。其实,这种看法和作法,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经验的教师在保证讲授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在讲清基本知识本身的同时,重视对知识产生、发现过程的介绍,尤其是在介绍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有意地打开一些“缝隙”,抛出一些问题,留下一些“想头”给学生,起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作用。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所主张的讲授要“天衣有缝”。

在教与学方法的改革中,另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学生动手过少。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表了《创造宣言》,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创造教育的演说和文章,大声疾呼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他有一句名言:“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认为只有行动在行不通时就要用脑去想,于是就有新的价值。笔者到日本作过一些调查,日本的大中小学实验室里,乃至公共教育场所的科技馆内放着许多实验仪器、工具和材料,免费让青少年自由制作和实验,学生的兴趣很浓。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经费投入。以我国的教育投入而论,要做到这样,目前有实际困难,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鼓励学生多动手,并作为一种努力方向,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许多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校让学生自费购买一些实验材料,学校提供设备与工具,制作成果归学生个人所有。这既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教与学方法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如考试方法的改革,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对教与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的改革探索,切实解决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纪律约束的关系

纪律和制度对学校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性,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但是,当我们在执行制度和纪律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知道,纪律和制度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性质,为维护统一,防止人们各行其是,才需要建立制度与纪律,用许多条条框框把人们的行为约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纪律约束的这种性质与创新活动是有矛盾的。所谓创新就是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需要尽可能大的自由度。这样,创新的自由需要与纪律对自由的限制就会产生矛盾。有时候这种矛盾甚至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创新活动中的发散型思维与组织管理中的统一指挥就是两种符合规律的相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极具个性化的。例如,李白作诗喜欢饮酒,历史上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毛泽东思考问题时喜爱抽烟。我国的古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更是怪得出奇,他说:“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属思耳。”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时清说他自己在学生时代最怕熬夜,但许多人却恰恰相反,习惯于“夜战”。17世纪的大哲学家笛卡尔就有早晨睡“懒觉”的习惯,他的老师居然给他开“绿灯”,不记他的迟到。以上这些极具个性化的现象与组织的集中管理是有矛盾的。处理不当,纪律、制度就会成为阻抑人创新能力发展的绳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高校行政管理手段太多,教育激励手段太少,限制太多,引导太少,往往压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执行纪律、制度时,一定要把握分寸,尽可能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千万不可因执行纪律而阻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中有不少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从事高等教育实践的人来说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心理学家詹森贝蒂认为发明家在性格上有十大特点:1)无所畏惧, 为自己的发明创造不惜冒险;2)不计较别人的嘲笑;3)执着追求,对所从事的实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4)别具一格的孤独性格, 为他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5)力求完整化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懈地努力;6)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坚信试验成功后将会产生价值;7)永不衰退的好奇心, 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机遇;8)强烈的好胜心,促使他们向未知世界挑战; 9)如痴如呆地思索,沉醉于实验;10)不受外来干扰, 正确选择课题。(注:段继扬主编:《创造性思维》,259页,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在实践中却不像书本和文件里的逻辑推理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得许多人不敢实事求是,而习惯于看眼色行事。一些手握大权的人也昏昏然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所谓“官大手表准,权大真理多”就是对这种官本位现象的刻画与讽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不敢坚持真理,也不愿修正错误,这是谈不上创新的。即便是有些“创新”,也会与实事求是的原则背道而驰。例如,有的人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厚着脸皮论证“鹿就是马”,而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现代遗传学的最新成果。但这种胡说八道的“创新”对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价值呢?

二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辩证思维,掌握辩证法。由于创新需要一定自由,需要独立思考,但这种自由与独立,不是不要组织纪律和统一管理。创新需要坚持真理,但敢于坚持真理并不是不需要尊重领导和服从上级。创新要有敢于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但不能因此而目空一切,置大局与集体于不顾。创新需要竞争,同时也不能不讲合作。这一切都需要懂得辩证法。否则,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情商”太低,创新活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法国心理学家在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在给创造力下定义时提出:“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应式和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注:段继扬主编:《创造性思维》,1页,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者人格的关系

如前所述,创新是对原有条条框框的突破,在创新活动中就不可能处处循规蹈矩,更不可能处处成功、事事成熟,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由于创新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也容易影响学校的统一管理,甚至有时可能因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伤害校长和教师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除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外,还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例如教育者要有包容百家的宽阔胸怀,要有民主作风,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学术性格”,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创新中发生的错误,使学生有一种创新安全感和光荣感。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他要求:“教育者要象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我们要象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钉书钉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钉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注: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30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这种宽容精神,就是教育者高尚人格的具体体现。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仅就高等教育内部而言,涉及许多复杂因素,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从教育者的人格因素、认识水平到受教育者的创新态度、人格特征乃至遗传素质等等。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

当然,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要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创新者具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标签:;  ;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