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平论文,差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企业年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至此,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得以全面构建。但在现有体系内,各种养老保险制度是按不同人群进行设置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改革进程不同等因素,我国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差距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如何度量不同养老制度间的水平差异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度量。国际上,由于养老金替代率可反映一国参保职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以测度养老金制度的保障程度,通常被作为进行制度比较与国别比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Whiteford,1995)。这是因为,在制度设计上,绝大多数养老保障制度都会参照职工工作时的工资水平确定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也就是说,这种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替代”关系。同时,养老金替代率能将不同国家或不同养老制度纳入到同一框架内,为养老保障水平的制度比较和国际比较提供一致的标准。
从国际上的研究文献来看,计算养老金替代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式”的养老金替代率,即直接比较现有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与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相关的研究较多(Atkinson,Rainwater and Smeeding,1995;Burniaux et al.,1998;Disney and Johnson,2001)。另一类可称之为“制度式”的养老金替代率,考察了既定特征的职工在现有养老金制度下的预期收益。它是未来养老金收益与个人收入的比率,也被称为目标替代率。这种方法需要设定养老制度的各种参数来计算养老金收益,例如工资增长率和工作年限等。与“经验式”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评估了职工在现有制度下的养老保障收益。国际上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也非常丰富,大多用于多国或一国内多种养老制度间的比较分析,早期文献有Aldrich(1982)、Eurostat(1993)和 Johnson(1998)等等。近年来,随着养老金制度的私有化和多元化改革,各国养老保障水平都有所改变,一些文献对这些制度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Whitehouse,2003;OECD,2005;Biggs and Springstead,2008;OECD,2011)。还有一些文献将替代率指标用于度量其他福利制度的保障水平,如失业保险、家庭救助计划等等(Bradshaw,Ditch,Holmes and Whiteford,1993;Whiteford and Bradshaw,1994)。
在国内学术界,随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深化改革,许多学者也对各种养老制度的替代率水平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数据限制,“经验式”的研究较少,主要利用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王晓军、乔杨,2007;王晓军、赵彤,2006)。更多文献是采用“制度式”的方法。王晓军(2002)和林东海、丁煜(2007)利用替代率指标度量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1997年和2005年制度规则的保障水平及其差异。王晓军和乔杨(2007)则利用替代率分析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差异,发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远高于企业职工。还有一些研究测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不同缴费档次下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邓大松、薛惠元,2010;贾宁、袁建华,2010)。另外一些文献估算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郑婉仪、陈秉正,2003;刘昌平,2005)。
综合来看,这些文献都利用替代率指标对我国某一项或两项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进行了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文献没有对我国各种养老制度保障水平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在替代率指标的计算中,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对职工工资收入以及替代率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利用替代率和相对水平两个指标,在统一框架下对我国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制度设计上,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多大差异?不同收入水平下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差距有多大?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对养老保障水平有什么影响?与国际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各种制度的养老保障水平如何?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下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设计,第三部分是各种制度的养老金替代率和相对水平的估算模型,第四部分介绍估算结果和敏感性分析,以及我国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结果,最后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我国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差异,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些养老制度模式不同,依据的政策规定也不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依据的文件是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业年金适用的是200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适用的是2006年人事部和财政部颁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虽然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与企业相同。但目前来看,这一方案仍处于试点阶段,改革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本文仍视事业单位沿用原有制度,新制度的保障水平可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适用的是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1年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但目前并无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各地区的制度设计与新农保较为接近①。因此,本文不再对此制度单独分析,可参照新农保。不同养老制度的缴费和支付细则存在很多差异,具体见表1。文中第三部分养老制度的估算模型是以这些规则为基础进行构建的。
在我国,由于国家统计局2006年以后不再公布按机关、事业和企业分类的养老金数据,王晓军和乔杨(2007)也仅估算了2004年之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差异。另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刚建立不久,因此,难以利用新的数据计算“经验式”的替代率进行比较分析。而且,这一方法也无法准确评估现有养老金制度的保障水平,因为现有的养老金收入大多依赖于原来的制度规则。自1990年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推行“渐进式”的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退休者现有的养老金收入是制度转轨过程中的收入,并不能明确代表现有的制度规则。因此,本文采用“制度式”的方法来分析现有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
国内采用“制度式”方法研究养老保障制度的文献较多,计算替代率的方法大都是个人的养老金收入与退休前一年工资收入的比例,本文也采用这一做法。这一替代率指标显示了当一个人从就业转为退休时,养老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其生活水平。如果工资收入是总收入,这一指标可称之为总替代率(GRR,Gross Replacement Rate)。Whitehouse(2003)认为,仅仅考察总工资收入是不恰当的,它忽略了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这一方法会低估养老金的相对收益。国际上,退休人员通常是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缴费的,个人所得税通常具有累进性,较低的养老金收入所缴纳的个税会低于较高收入者。在我国,这些因素显得更为复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入不需缴纳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在职人员则需要缴纳这两种税费,且个税也具有累进性。具体而言,城镇企业职工需缴纳社会保障缴费,包括工资8%的养老保险、2%的医疗保险和1%的失业保险,并在扣除这些费用后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年金不享受个税优惠,个人缴费要在个税后扣除,企业缴费在进入个人账户时也需要扣除个税②。机关事业人员则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仅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保障缴费和个税对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更大。王晓军和乔杨(2007)利用总替代率指标估算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养老金差异,但仅采用这一指标会低估两种养老制度间的差距。本文对此进行改进,进一步考察扣除各种税费后的净收入,即净替代率指标(NRR,Net Replacement Rate)来衡量不同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净替代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真实的替代率,显而易见,净替代率总会大于总替代率。公式可表示为:
总替代率(GRR)=个人养老金/个人退休前一年总工资
净替代率(NRR)=个人养老金/个人退休前一年净工资
仅仅考察养老金替代率无法准确反映一国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通常,在一些国家的公共养老金中,高收入者具有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低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而低收入者的养老金收入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却可能很低。国内相关文献也都忽略了这一因素,仅采用替代率指标进行估算和比较。本文采用OECD(2005)中的另一指标,即养老金相对水平,对各种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准确地度量。养老金相对水平是指个人养老金与退休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显示了个人养老金收入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可以有效衡量养老金收入的充足性。考虑到社保缴费和个税,养老金相对水平也分为总相对水平(GRL,Gross Relative Level)和净相对水平(NRL, Net Relative Level)。前者分母是指总社会平均工资,后者分母是扣除税费之后的净社会平均工资。同样,净相对水平大于总相对水平。公式可表示为:
总相对水平(GRL)=个人养老金/退休当年总社会平均工资
净相对水平(NRL)=个人养老金/退休当年净社会平均工资
此外,本文还估算不同收入对养老金替代率和相对水平的影响,以度量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差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的下限,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上限。本文根据这些指标划分不同水平的收入者,社会平均工资的0.6倍是低收入者,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为中等收入者,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2倍和3倍作为较高收入者。
三、估算模型
本文采用总替代率、净替代率、总相对水平和净相对水平指标,将4种制度纳入统一模型下进行估算。这一模型通常假设现有制度是可持续的,在退休前的未来时期是不变的,即估算的是这一制度下“新人”的保障水平。同时,这一模型还需要一些基本的参数设定。我们设定20岁职工于2011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持续工作直至法定退休年龄。假定通货膨胀率为2.5%,实际工资增长率为5%,个人账户实际投资收益率为3.5%,它是养老金在扣除管理费用之后的纯收益率③。而且,假定职工在工作期间的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这就意味着个人在整体收入分布中的位置是不变的。
(四)新农保
按照新农保的政策规定,个人每年缴费具有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等5个档次,为了显示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由于缴费不同而导致的养老金差异,我们将这5个档次分别对应0.6、1、1.5、2和3倍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缴费。同时,地方政府会针对不同缴费档次的农民给予补贴,这里假设5个档次的补贴分别为30元、35元、40元、45元和50元,这一补贴与农民缴费都进入个人账户。因此,针对不同的收入水平,农民的个人账户缴费分别为130元、235元、340元、445元和550元。另外,农民的个人缴费和领取的基金养老金都会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因素进行调整,本文假设它与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率相同。同时,我们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替代工资收入,并将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977元作为新农保中的(国家统计局,2012)。设定为个人缴费额,为地方政府缴费补贴。则退休当年的养老金年收入可表示为:
四、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分析
(一)估算结果
本文根据模型计算了不同收入者在4种养老保障制度下的替代率和相对水平,结果见表2。总的来看,无论是替代率还是相对水平,无论是低收入还是高收入,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较低,最低是新农保。而且,收入水平不同,各种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差距也有所不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4种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因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DB模式,企业年金是DC模式,收入水平对其保障水平的影响不大,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都是DB与DC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具有一定的再分配功能,低收入者会从中获益更多。
对中等收入者而言,从总替代率来看,机关事业的水平最高,达90%,其次是男性和女性企业职工分别为62.2%和42.8%,企业年金8%缴费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2.3%和24.2%,5%缴费则分别为26.4%和15.1%;新农保最低,仅为18.8%⑧。从净替代率来看,4种养老制度间的差距略有缩小。机关事业保持不变,男性和女性企业职工上升为69.8%和48.1%,企业年金8%缴费为52.2%(男)和29.8%(女),5%缴费为31.5%(男)和18%(女),新农保为19.4%。从总相对水平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达到85.7%,男性和女性企业职工分别为59.2%和40.8%,企业年金8%缴费的男女达到40.3%和23%,5%缴费的男女为25.2%和14.4%,新农保则为17.9%。从净相对水平来看,4种养老制度的差距变得最小。机关事业、企业职工、企业年金8%缴费、企业年金5%缴费和新农保分别为85.7%、66.5%和45.8%、49.7%和28.4%、30.0%和17.1%、18.5%。
对低收入者而言,4种养老制度保障水平的差距变得较小。从总替代率来看,机关事业仍是最高,为90%,其次是企业职工,男女替代率分别上升为75.5%和52.8%,企业年金替代率保持不变,新农保上升为24.8%。从净替代率来看,由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水平有所上升,4种养老制度保障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机关事业、企业职工和新农保的净替代率分别为90%、84.8%和59.4%、25.4%。从总相对水平来看,机关事业、企业职工、8%缴费企业年金、5%缴费企业年金与新农保的差距都明显缩小,总相对水平分别为51.4%、43.1%和30.2%、24.2%和13.8%、15.1%和8.6%、14.2%。从净相对水平看,机关事业与男性企业职工的保障水平变得较为接近,分别为51.4%和48.5%,新农保进一步上升为14.6%。
对较高收入者而言,4种养老制度间的保障水平变得更大。从总替代率来看,机关事业仍保持为90%。企业年金较高收入者的总替代率略有下降,这是由于企业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中,较高收入者的替代率都有显著下降。企业职工养老金总替代率下降为50%左右,新农保总替代率依次下降为15.2%、13.4%和10.3%。从净替代率来看,由于较高收入需缴纳更多个税,所有制度的净替代率都有所增大,而且,收入水平越高,社会保障缴费和个税的作用越显著,净替代率上升的幅度也越大。从相对水平来看,4种制度中高收入者的养老金相对水平都有所上升,但差距也变得更大。在较高收入组,机关事业的相对水平全部超过了100%,在最高收入组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相对水平比男性企业职工多一倍以上。男性和女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总相对水平依次达到79.3%和54%、99.3%和67.3%、139.5%和93.8%。企业年金的相对水平大幅上升,新农保的养老金相对水平也略有上升,达到20%~30%之间。也就是说,尽管较高收入者的替代率有所下降,但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他们获得的保障水平是较高的。
从性别差异来看,替代率和相对水平显示的各种制度差异主要是归因于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不同。相比较而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男女法定退休年龄相差最大,长达10年,减少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积累,从而导致了较大的性别差异。无论是替代率指标,还是相对水平,男性和女性企业职工间的差距都非常大。机关事业养老制度的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小,为5年,故养老金水平差异也较小。表2中的机关事业养老金不存在性别差异,这是因为我们设定的工作年限为40年,而机关事业对工作35年以上计发比例相同。由于新农保中男女皆为60岁退休,故养老金待遇不存在性别差异。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与传统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相比,改革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所降低,企业年金是作为其而建立的第二支柱,发挥补充作用。从表2结果来看,如果男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附加上5%缴费的企业年金后,在各种收入水平上,男性企业职工所获得的保障水平都接近或高于机关事业。若加上8%缴费的企业年金,则男性企业职工的保障水平都高于机关事业。对于女性企业职工而言,加上8%或5%缴费的企业年金,她们所获得的保障程度也都有所增大,但由于较早的退休年龄,其保障水平仍低于机关事业。由此来看,在制度设计上,企业年金可以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所导致的“养老金差距”。但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很低,2011年底企业年金参保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仅为2%,这就使得企业年金难以发挥第二支柱的补充作用(王亚柯、吕惠娟,2012)。
(二)敏感性分析
计算模型中的个人工资增长率、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和工作年限等3个指标的设定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变量的变动会对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以总替代率为指标,并选取中等收入水平为例对这些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⑨。
1.工资增长率
模型中假设个人实际工资增长率为5%,则名义工资增长率为7.5%。长期内,工资增长率是趋于变化的。我们分析了实际工资增长率在(0,7.5)内变动对总替代率的影响,见图1。随着工资增长率的提高,机关事业的养老金总替代率保持不变,显示为一条水平线,其他养老制度的总替代率则趋于下降,表现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相比较而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下降更为平缓,企业年金则更为陡峭。也就是说,随着工资增长率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与新农保间的替代率水平差距趋于增大。
2.投资收益率
模型中假设投资收益率为3.5%,则名义收益率为6%。考虑到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我们假定实际收益率在(0.5,10)内波动。图2显示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总替代率对于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在图中,随着投资收益率的上升,机关事业养老金总替代率保持不变,表现为一条水平线。企业职工、企业年金和新农保的养老金总替代率都随之增加而上升,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中,企业年金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更高,曲线更为陡峭,而企业职工和新农保上升则较为平缓。这就意味着,随着投资收益率的提高,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保障水平趋于接近。
3.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对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替代率影响都较大,我们对不同工作年限(缴费年限)的男性养老金替代率进行了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各养老制度的总替代率都随之而上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具有阶段性,在35年工作年限时达到顶点,之后显示为平行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上升更加陡峭,新农保上升则较为缓慢。
图1 工资增长率的影响
图2 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图3 工作年限的影响
(三)国际比较
在衡量我国养老制度保障水平时,参照世界其他国家是一个较合理的办法。由于模型基本参数的假定会对测算一国养老制度的保障水平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合理地进行国际比较需要相对统一的模型参数假定。本文估算我国养老模型的基本参数假定与34个OECD国家的基本参数相差不大⑩,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是较为适用的。图4从3个层次分析了34个OECD成员国中等收入者的养老金总替代率。第一层次是公共养老金,即政府提供的强制性养老金,34个国家公共养老金的总替代率均值为42.1%。第二层次是强制性养老金,包括公共养老金和私营养老金,34个国家强制性养老金总替代率的平均水平为57.2%。第三层次是全部的养老金,包括强制性和自愿性私营养老金,34个国家全部养老金的总替代率均值达到了64.4%(11)。在这些国家中,不同的养老金计划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仅有公共养老金的12个国家中,养老金总替代率均值为64%。在14个既有公共和强制私营养老金的国家中,总替代率均值达到了62%。在具有公共、强制私营和自愿私营养老金的34个国家中,总替代率的均值又达到了64%。也就是说,大多数国家认为较为合理的保障水平是60%左右的养老金替代率。与此相比,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总替代率为90%,保障水平过高;企业职工的总替代率为62.2%,较为适度;新农保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18.5%,保障水平过低。要注意的是,这些替代率是在制度设计上的目标替代率,但要实现持续的替代率和保障水平,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需要健全和完善合理有效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并建立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图4 OECD国家养老金的总替代率(中等收入者)
数据来源:OECD(2011),p.121。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在统一框架内,利用替代率和相对水平指标对我国各种养老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替代率还是相对水平,无论是低收入者还是高收入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都是最高的,其次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最低的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而且,收入水平不同,各种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差距也有所差异,总的来看,收入水平越低,各种养老制度间的差距越小,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制度间的差距趋于扩大。在最低缴费收入水平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为接近,但在最高缴费收入水平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水平是企业职工的2倍多。但若考虑到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在制度设计上,企业年金可以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所导致的差距。与OECD国家相比较,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提供的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保障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过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则过低。因此,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需要逐步改革,实现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同时,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到一个财政可接受的范围。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养老保障水平的持续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对社会统筹支付的基础养老金而言,需要健全和完善合理有效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在这一背景下,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而言,需要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完善上述两大机制是非常迫切且重要的任务。此外,采取有些措施如税收优惠等政策来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扩大第二支柱的覆盖面也是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内容。
注释:
①一些地区如重庆、浙江和北京等在制度设计中,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二为一,统一实施。
②2009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需在税后列支,企业缴费在计入个人账户时,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款。
③本文假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新农保中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相同,这是基于市场化投资管理设定的投资收益率。但目前而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中的个人账户基金并未实现市场化的管理运营。大部分地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个账仍是空账运营,采用记账利率,少部分做实账户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管理;新农保的个人账户资金是参照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收益率较低。
④本文计算使用的是2011年新发布的七级个税税率表,免征额为3500元。
⑤2011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部分在计人个人账户时,当个人月工资与企业月缴费之和未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若超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其超过部分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⑥2009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发《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缴费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内的部分,可在税前列支。
⑦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
⑧其他相关文献估算各种养老制度的总替代率大小都有所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模型设置的参数不同,如工作年限、工资增长率和投资收益率等。但由于本文把各种养老制度都纳入同一模型进行估算,因此,具体参数的设置对本文研究各种制度间的差异影响不大。
⑨我们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和相对水平的敏感性都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不同收入水平的替代率和相对水平对关键因素的敏感性具有类似的趋势,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⑩34个OECD国家养老模型假定的基本参数为:个人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0岁,工作年限根据各国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计算。通货膨胀率为2.5%,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为2%,年投资收益率为3.5%。这些参数的假设与我国相差不大。
(11)图4选择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新西兰、挪威、捷克和爱尔兰等9个国家自愿性私营养老金的原则是具有较高的覆盖面,这9个国家的自愿私营养老金覆盖了劳动力人口的40%~65%之间。
标签:养老金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新农保论文; 北京养老金论文; 养老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企业年金论文; 王晓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