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关于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关于国有资产战略性改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国有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十五大已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九届人大的新一届政府跨世纪的大政纳领也确认:“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对策”首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需要对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一些深层的理性思考。

一、最后的选择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愿望出发,曾实验过种种方案。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等四个阶段。有成效、有经验、更有教训。虽付出了沉重代价,而至今却成效甚微仍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这“三座大山”,亏损面越来越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少数以权谋私者加快了侵吞国有资产的步伐,关心改革前途的人心急如焚!

人们在寻找国有企业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时,常有一种认识:“十四大”之前的改革是在没有触及旧的企业制度本身的政策调整性改革,是浅层次的改革。从整体上看,企业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于是,“十四大”之后开展了实质性的改革,就是试行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按对如此制度的创新设计,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新的企业制度。其基本特点是:(1 )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明确;(2)政企分开,自主经营;(3)机制健全,行为合理;(4)管理科学,注重效率。 其基本内容有六项:①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制度;②负有责任的公司制度;③纵向授权的企业领导制度;④规范化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⑤利益均沾的企业分配制度;⑥双向选择的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有人认为,其主要的举措就是股份制改造。有人著书说:“股份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最后一张王牌”、“通过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后一次机会。”

可是,近些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淮桔变枳”现象,使股份制这种方案设计者深表忧虑。现实是,由于广大职工购买的股份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国家股处于控股地位,大多数股份制企业只是“翻牌公司”。按理“企业的主人”即股东,然而,股东们并未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当然关心的也不是企业的效益,而是股票转手后的差价。不少股东大会还未召开,董事会却已先宣告成立。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公司原领导班子和政府官员组成。董事长、总经理也由政府委派任命。政府主管部门还沿袭以往对国有企业管理的老办法,随意指派和调离董事长、董事和经理。不少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监事会成员都是本企业的职工,根本管不了、也管不住自己的顶头上司,实际上并不能参与、了解决策过程,形同虚设。在许多股份制企业中,企业制度并没有什么创新。除了上市公司有一份说明公司资产状况的“招股说明书”和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之类的材料之外,绝大多数“内部股份制”公司都没有“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股东其实既不了解公司过去数年的经营业绩,又不了解公司事实上的主营收入。“企业效益”最多是股东们在股市上的“炒作题材”,因为没有几个股东真想出于发展生产长期持有股票成为“主人”,甚至根本没有股东意识。深圳等地股市狂潮中炒出来的一批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们,大多是持原始股或各地政府支持下的“内部股票”或变相股票,有的地方更直截了当,让一些掌权者们暗中吃“干股”(中外合资或企业重组时,利用权力不评估或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权益受损,然后得利方从名下利润中抽出一部分给这些掌权者)的同时,给一些政府部门官员送上“权力股”,以便从政府手中批廉价地或廉价物资,利用假公证、假审计、假评估等手段,在“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发行中,利用职权牟私利而暴富,使现代企业制度的期望未能实现。在各个利益集团努力下,以改变企业经营机制为目的的“股份制改造”,最后在一些地方演变成了一场以“内部人”为主体、以国有资产为掠夺对象,以权力为参与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大规模寻租活动,从而使之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的一次大规模的免费午餐,有人叫“晚餐”或“最后晚餐”!因此,如何通过一些大方略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依靠这个利益主体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选择!

二、关于谁是改革利益主体的深层思考

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近几年股份制改造中的变形走样的“淮桔成枳”问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警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利益主体。

恩格斯指出:“在判断当前发生的个别事件或一系列事件时,总是不能探索出终极经济原因,”这就“一定要成为生产谬误的泉源。”(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96页。)社会变革的终极经济原因是经济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历来以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为社会变革利益主体。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就在于此,而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我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依靠的是工农大众,尤其是贫农大众。因为“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来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1页。)为数很少的工人阶级依靠占绝大多数的贫农大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革命征途中,首先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农村改革依靠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具体措施,就是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僵化体制。由于农村改革的利益主体十分明确,许多问题和困难都比较容易解决与克服。比如“产权”与“政企不分”之类的难题。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用一种很简单的办法,靠一纸协议,抓阄分牲畜、农具、丈量土地,一个早晨便完成了。效果如何呢?一年下来,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万斤,一跃而为1979年的12万斤! 这说明群众中蕴藏着一种多么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说明人民群众多么富于创造性!农村改革使农民群众成为最大的利益获取者!我们推出的一切农村改革的政策都围绕着保护农民利益。比如在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免农业税收、恢复和扩大自留地、允许家庭副业生产,开放农贸市场,改革农村流通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这些确保农村改革利益主体利益的政策相继出台,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但,当我们把目标转向国有企业改革时,我们发现,究竟谁是这一改革的利益主体?依靠谁来实践这项改革?谁是这场大变革的主力军?却迷惑了!

如果说是工人群众,如经常看到书刊文件上写着的:“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似乎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是工人群众不觉得自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尽管这种感觉还只是一种浅层思考。

那么,厂长,经理怎么看?如果我们撇开那些借“股份制”之名,从零开始,通过和政府部门人员、企业内部人、社会公证机构等密切合作,利用假公证、假审计、假评估、假股份合作和股票上市,巧取豪夺、无偿侵吞国有资产已成腐败分子的厂长、经理之外,绝大多数习惯于旧企业制度的厂长、经理们是靠党和国家有关机构直接任命而坐上企业领导这把‘铁交椅’的。这种直接任命制的优点是简单明确,只要上级同意即可。缺点是容易脱离实际,用人不当。客观上易于导致跑官、要官、买官的不正之风。加上领导干部终身制,便认为“只要上面根子硬,不怕下面胡折腾!”若把一个企业折腾砸了,广大职工再不满意,只要上面一纸调令,换个企业照样干,无怪乎人们喻之为“铁交椅”。若国有企业真正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必然要有一套相当严格有效的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这种来自内外的约束机制,使经营者必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否则,就难以为继。在股份公司里,股东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它选举或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决定其报酬数量与支付办法。由董事会任免经理、会计主管人员,由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在公司内部,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表决通过监事会监督制约经理和职工。经理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赋予他们权力制约股东和职工。职工通过工会和决策参与来制约股东和经理。而董事会由上述三方参与,作为平衡股东、经理和一般生产者三方利益的具体组织机构。在公司外部,股东可以通过抛出股票、离开公司。经理可以通过经营者市场另谋职业。职工可以随意另寻公司重新就业。这叫“用脚投票”。企业的经营者在如此新的企业制度和制约机制下,需凭德、绩、勤、能办事。过去那种“铁交椅”再也坐不成了!因此,从他们心理上自然倾向于“过一天,算一天,熬到退休了,咋改都与我无关!”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口头上积极,行动上消极。

有人会说,党和政府领导干部应当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了。因为,按理说全民所有制,是以国有制形式出现的,国有制又是由国家的有关机构的官员负责管理或作代表的。国有企业改革,国家党政领导干部理应是改革的利益主体了。而实际上远非如此。在旧的企业制度下,企业主要领导人,由党和政府机构直接任免,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既可凌驾于企业之上,又可直接参与其中;在市场竞争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更有甚者,一些拥有庞大国有经济的政府部门及由政府掌握的资源,早已成为各种利益群体谋私的猎物。而政府部门中的不法分子,则将企业及其权力所辖的范围,视为其“索贡”的对象,自封诸候,使寻租活动四处泛滥。若真正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都要变为无主管的公司、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其自身利益靠法律体现和保护,谁也不可侵犯,原有的主管部门则完全会失去那特有的权和利,他怎么会主动推进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在改革利益主体缺位的情况下,早在10年前的大批中外合资公司建立时,有人就开始利用“股份制”这种形式蚕食国有资产。而到近几年“股份制改造”运动中,则尤其严重。在各个利益集团的努力下,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最后演变成了一场以“内部人”为主体,以国有资产为掠夺对象,以权力为参与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大规模寻租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瓜分国有资产的活动,在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产权制度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变革即将开始。其唯一出路是明确塑造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为此,笔者提出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

三、三位一体的改革方略

(一)通过三分国有资产明确改革利益主体

我国市场经济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的条件下发展,这是无疑的。那么,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怎样使它在整个社会财产中占主体?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除了所有制结构改革搁浅,还缺少改革的利益主体和改革的依靠力量,前面我们已分析过,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主体不明确,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承包租赁,转换机制,弄来弄去,都是想绕过所有制改革,转来转去,总也走不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统也不是,放也不改”的怪圈。实践已经证明产权改革绕不过去。不肯变革产权的理论认识根源在于,怕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怕动摇社会主义基础。其实,国有企业产权虚置、国有资产天天在大量流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早已严重削弱,只不过见怪不怪罢了!产权变革恰恰是想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公有制有明确的利益主体。社会变革的利益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其实质就是明确通过改革得到最大实惠者是谁的问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承认劳动者个人财产所有权与社会占有相统一的一种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有五个基本特征:(1)劳动者主体化, 即劳动者是企业的真正主人。(2)财产占有社会化,不能归私人占有。(3)财产流动市场化,不是靠行政化的手段和方法配置。(4)财产管理科学化, 不是搞长官意志,也不是家族式统治。(5)财产增益最大化, 企业效益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和自身经济收入同步增长。

为什么必须承认劳动者个人财产所有权?因为,如果劳动者一无所有,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空中阁楼。若职工无股可入,或只有装饰性的少量入股,在国有股仍占绝对大股的股份制改造企业里,一如其旧。董事长、经理层仍是政府直接委派。有的搞“国有资产委托经营”还是委托给原班人马。企业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经理层对股东的资产享有如同支配他们私人财产一样的权利。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亏损,企业经理均可不负责任。即使因为经理经营不善或贪污腐败,股东大会也无权解职。监事会更是“聋子的耳朵”。这种“翻牌”公司,不能不使工人阶级产生主人翁地位失落感。不能不对国有企业改革失去热情,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反感。这些问题,难道靠空话就能解决得了吗?只有通过国有资产的返还,使工人阶级成为个人财产的所有者,才能使股份制建造有了广大而真正的微观基础,才是真正明确了改革的利益主体、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必须使生产资料的占有社会化。国家返还给劳动者的财产不能归个人占有或家庭占有,只能通过股份投资,实行占有方式的社会化。只要坚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形式相统一,无论是采取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二十四章结尾所阐明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资本论》第1卷,第832页。)这才是我们现阶段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经确立,必须立法。

现代企业制度是十五大进一步明确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的要求,就是要使无产者变为有产者,使劳动者成为所有者和投资者。比如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现在大家都没有钱,怎样实现?职工连买房子的钱都没有,哪有钱投资?这是实际情况,是过去长期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把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排除了,使劳动者无法成为股东。现在怎么办?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里的职工有资可投、有股可入,有个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企业职工可以有三种股份:返还股、优惠股、劳动股。返还股即把过去劳动者应分享而集中起来的利润还给大家。还多少、怎么还?宜粗不宜细,没办法算细帐,大体合理就行了。其合理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使大多数劳动者满意。可以大体这样估算:现在的国有资产大体分三部分,三分之一是应属工人而被国家拿走的,三分之一是应属农民而被国家通过工农剪刀差拿走的剩余劳动,剩余三分之一是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及财政投资建立起来的。大体上把占三分之一左右的国有资产拿出来折股,量化到个人,叫返还股。怎么量化到个人?得按工龄长短、职务高低、贡献大小,分成不同档次,不能平均。一般说,工龄长、贡献大、劳动好、经营者应当分得多些。当然,具体到企业就复杂了,有的可能分三分之一、有的可能分五分之一、有的可能分十分之一,这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大多数满意就可以了,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只要按这个原则办事,老百姓是会有办法的,实际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动员职工群众把生活资料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增量投资,增加点流动资金,若使企业搞好了,大家可分享更多的利润,预期效益更高。为鼓励大家投资,根据不同行业和具体情况,可给予一定优惠。所以,叫优惠股。再加上劳动力投资的股,这样,在公司里劳动者作为利益主体可有三种股:(1 )国有资产返还股;(2)劳动力资源股;(3)消费基金投资形成优惠股。

劳动力资源股怎么计划?按劳动力价值计算,比方说劳动力年薪二万元,就等于他在这个企业投资了二万元,如果企业效益是按百分之十的纯利润分配的话,他就可以分到二千元,这种劳动股的计算,是以劳动力价值作为投资的量,并以此来分享利润的。有的职工确实困难怎么办?我们应以企业为担保,从银行给他贷款,然后叫他分期付款,三年或五年还清。现在外国都用这办法,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然后折成股分给大家,然后,三至五年还清本利,就变成他的投资。三种股加在一起,一个股东,少则二万或三万,也可有二、三十万的股投给企业,若是这样,企业的投资大体上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职工投资,把这些自然人的入股合起来变成一种投资基金——合作投资基金,就可以成为一个大股东,可以注册,变成法人股。再选举最能干、最精明的人来支配和管理投资基金,成立基金会,由常务理事长来管理。这个基金可以全部投到这个企业,也可以拿一部分投到更好的企业,得到利润与大家分享,按投资多少来分,这使劳动者都变成投资者了,而这种投资又是集体的,不是私人的,属集体经济。其他的可以由各种各样的所有者来投资,这就是股份公司。在股份公司中,集体经济为控股者,这是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民营制度。然后,立法保护,所得利润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积累,由股东大会决定。这样,五十年后,一般劳动者可达百万投资,一般经营者可达千万投资,若是企业家和精英,也可成为亿万投资者。若此,我们的劳动者都成为百万、千万、亿万的投资者,我们就共同富裕了,就实现了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利润的分享消灭了剥削,共同承担风险,这是社会化、集体化,而不是私有化。这是把原来国家所有制那种单一的形式,变成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因为这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经济的主体,像农村改革那样,使农民原来给队长打工变为给自己打工,为自己干,起早贪黑,老婆孩子一齐上,使得他成为给自己干活的人,大家都给自己干活,有了这种依靠力量和利益主体,改革才能彻底进行下去,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尽快发展生产力,使劳动者真正成为自己做主的、自由的、自立的能够自由发表意见,而不是依附于别人、受别人统治的人,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化,即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所谓民主化,就是每个人都有自主的权利,依靠自己的本事生活,可以讲出自己想讲的话,那才是自由的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全体人民。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是全社会自由解放的前提,没有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就不会有全社会的自由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只有这样,十五大提出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怎么样“三分国有资产”,而在于肯不肯“三分国有资产”,如果政府同意了,在政府领导下,具体分法,群众自然会创造!思想解放,道路宽广!

(二)配套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是不行的。因为原来的财产都是政府的,要改革财产的产权,必然涉及到政府的利益,若政府和财产不分开,政企就分不开,财产是政府的,它是老板,当然要管。所以,要改就必须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朱总理这届政府下了极大决心,改革现行政府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把原来那些直接管理企业的行业性部门改为国家局,让这些局统统归经贸委管,这就割断了这些行业部门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即财产上的联系,从而使其不能管企业,只能作为行业的协调机构来工作,这些局对企业有想法,要由经贸委统一来发指示。这虽是妥协和过渡,但,还是精明的,否则阻力会太大。若以后改革真正到位,这些局改为行业的管理机构,群众社团组织,而不再是政府的机构,没有了财产权利。那样企业才能真正没有主管部门,才能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经营,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要走到这一步,还需相当长时间。好在这届政府下了决心,精简机构。干部也有下岗的,就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使工人心理上感到比较平衡。到最后都变成自谋职业,靠本事办事儿,竞争上岗,不靠拉私人关系。大家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本领和技术素质,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社会有前进的内在动力。

国有企业改革事关全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之同步。深刻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难点问题,就会发现成为改革最大阻力的全部难点就是权力商品化、市场化。由于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内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机制缺乏,利用权力搞腐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变形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配置,侵吞国有资产,随意增添企业富余人员,造成大面积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社会腐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改革非常困难!改革以来几次经济过热,投资膨胀、消费膨胀、产业结构恶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背后都有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动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权力商品化、市场化阻碍了改革的深化进行,并为改革埋下了许多隐患,若一旦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政治体制改革。

收稿日期:1999—04—10

标签:;  ;  ;  ;  ;  ;  

关于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思考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