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设计论文_朱斌

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设计论文_朱斌

摘要:本文针对于湖泊水环境被过度开发利用、湖泊水环境管理保护不当、后期修复工作滞后等问题及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并且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来在湖泊水流综合治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深层次的阐述了加强湖泊治理保护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湖泊水环境 综合治理 解决措施

前言:

湖泊是水的重要载体,湖泊具有储存水源,抗洪抗旱,开发旅游等多种生态及经济社会功能,湖泊本身对维持区域附近的生态平衡,补充地下水失衡的现象,调节周围气候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12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程设计的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湖泊面积在不断的缩小,湖泊的蓄水能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并且进入湖泊的污水量在不断的增加,湖泊水体质量总体下滑,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发展,逐渐地造成了脆弱的湖泊生态环境,其周围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生态链断裂,湖泊水流富氧化严重,水环境恶化等事件也在不断的增多。找出造成湖泊生态脆弱的原因,寻求其根本的解决方式,是我国当前保护湖泊水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主要采用的是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有效的净化湖泊水环境的水质,美化湖泊水环境的周围景观,还可以构建一套完整的水下生态系统,可以改善湖泊水环境内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水下的生态食物链。由此以来,湖泊水体质量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改变,水上植物可以保持常绿,水体常年清澈,以此达到实现长效治理水体质量的目的。

2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案选择

2.1微生物治理方案。

湖泊水环境作为景观水体,其与养殖水体水质治理的目标是相同的,都要求水质清晰美观。微生物治理方案也是常用的方案之一,但是,微生物在水体中的生存繁殖同样需要营养物质,当湖泊水环境的营养物质达不到微生物生存的目标时,人工投放的微生物就会减少,甚至是灭亡。等再次有污染物导致水体环境的藻类大量繁殖时,需要再次人工投入微生物,微生物治疗方案很难达到持久有效的治理目标。

2.2草型生态系统构建方案

草型清水生态系统的思路,是效仿自然界中水下生物生态环境的组成,人工构建出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组成的生态链。以此来保持湖泊水质的质量,并且能够有效地抵御一定的外界污染。由此发展而来的还有针对于浅水湖泊的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构建,也就是以底栖动物沉水植物鱼类微生物群落等生物形成的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稳定的一条生态链。

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构建的核心就是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在湖泊底部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同时按照工程区域的要求一定量的控制投入沉水生物、鱼类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形成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生态系统。草型清水系统构建完成后,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其微生物和藻类生存发展与竞争。

经过以上两种方案的比较,水环境治理通常采用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案。

3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工程设计措施

首先是基底改良工程,包括清洗湖泊中出现的杂鱼杂草、冲洗石头表层泥土、基地界面消毒,对土底层微量元素进行调整、注入清澈水质等,为后续的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的保障。

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工程要根据工程区域实际的情况、水源质量和水体的面积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进行种植。为了保证生态系统构建后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在沉水植物选择上,大多数以浅水形成水植物为主。沉水植物在湖泊中的分布较广,生物量较大,因此也成为了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鱼类群落构建工程,根据工程的特点及生物总量的因素,选择不同的鱼类进行合理的搭配投入。

底栖动物群落构建工程,在操行清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物质流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底栖植物对湖泊水体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作用,可以捕捉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腐烂的水生植物的残骸,大幅度的降低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及营养物质的释放。

沿湖生态缓冲带完善工程。主要针对与沿岸水生植物配置较缺乏的区域,选择合理的水生植物进行投入与配置,以提高沿湖生态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最后,系统优化工程主要是通过对高等水生植物群落、鱼类群落、底栖生物、全裸植物等进行一定的优化与管控,以此使草型清水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使其能够高效发挥起作用,并且能够长久稳定的运行。

4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条建议

4.1节约用水

用水量与湖泊废水污水排放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用水量越大,废水污水的排放量也越大。首先要改变农业用水灌溉的方式,努力实现节约用水,有效地减少农田污染。其次就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比较低,所以我国工业的用水结构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最后就是生活用水,我国湖泊流域区域附近人均生活用水量比欧洲国家人均生活用水量要高出很多,节约生活用水对于治理湖泊水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32.2减少废水4.2污水的排放量、加大治理污水资金的投入力度

湖泊水域污染度较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废水污水的排放量太大。尤其在近几年来,废水污水排放量升高的趋势日益严重。并且在流入湖泊水流的废水污水中,生活污水竟然占据6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湖泊流域人口的增加和湖泊区域城市化率的提高,生活污水对于湖泊水环境的危害也将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和地方政府对于湖泊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力度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是在平均资金投入中,我国在湖泊流域资金投入力度还远低于平均水平。近几年来我国湖泊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于湖泊水环境的现状与湖泊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发展并不匹配。所以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湖泊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4.3废水污水的治理与回复利用、依法处理超标排污行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修复方面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湖泊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与治理,湖泊周围工业废水及污水的排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针对于回收利用废水污水,首先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降低废水对于湖泊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新鲜水源,提高了水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已经采取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且对于湖泊污染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性作用。比如,城市的雨水与污水进行分流处理,农村以乡镇的污水管网有笼统的体系,这些措施可以把居民的生活污水一同收集起来,并且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的处理。除此之外,我国相关企业必须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执行标准,强化及管理的措施,严格落实目标方案,共同自觉地防治污染现象。与此之外,我国也要加强政府单位公民及其他社团主体的责任,积极督促群众公民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形成以国家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核心,全社会共同推进湖泊水流域污染防治的新型格局。

4.3积极推进湖泊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治理湖泊水流域的环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未来湖泊水环境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单一、局部小范围的治理措施,并不能完全的改善湖泊流域的水环境,我国应该从局部小范围逐步迈进大范围,从末端走向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同样这也是我国未来治理湖泊犹豫的大势所趋。所以我国应该紧紧的抓住治理湖泊水环境的机遇,推进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在开展流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从建设的产业结构进行大范围的调整,从源头做起,从源头控制,共同保障湖泊水流域的供水安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加大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依法处理排水超标行为,建立起笼统完善的湖泊水流域管理机制,积极推动湖泊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方案,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并且解决湖泊水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泽新,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其缘由分析[J].湖泊科学.2017(02).

[2]秦伯强等,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J].自然资源学报,2017(02).

[3]张杰,曹相生,孟雪证,水环境恢复原理及我国的工程实践[J].背景工业大学学报,2018(02):161-166.

论文作者:朱斌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设计论文_朱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