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学绩测验结果的有效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验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对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检验。目前,高校检查评定的主要方式是学业成绩测量即考试,而考试结果的正确有效应用,对达到考试目的,充分发挥考试结果的多方面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考试结果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测题反应的应用与测验分数的应用。本文就当前测验结果的误用和浪费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具体改进的措施。
一、测验结果运用的现状与分析
1.测验结果的浪费
目前高校所进行的测验大多是终结性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学生在学完某门课程(或学完某一教学单元)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所达到的水平,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事实上,学绩测验除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还有反馈于教学活动,服务于教育决策,为教育科研提供资料等作用。而当前大多数测验只是发挥了考试的检测功能,其它的诸如培养功能、诊断反馈等功能则基本上没有发挥或未予以充分发挥。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处在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影响之中。由于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背景、地位、水平、气质与经历习惯等都不一致,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调节缓解矛盾的有效因素就是考试。考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这种手段在教育机制运转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科学的考试,确实能根据考分反映出被试者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差距,可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由此获得的信息为改进工作提供启发、督促和指导。
怎样通过考试了解检查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教师是通过考试的得分来掌握,考试分数是根据学生的作答状况和所学的内容,对其所掌握程度的一个评估,常以掌握程度的百分比表示。这个百分比,基本上能反映出考生总体程度的优劣等级。所以不少教师都是在试卷评阅后,判定一个分值,记作学习该门功课的成绩,评出等第名次即告完成,没有从考生各种作答中捕捉改进教学工作的信息,而把考试评分结束作为工作的终点。
实际上,目前高校的各科考试平均成绩不一,但其本上在80分左右居多,分布的形态呈负偏态,成绩特优或特差的只占少数。从分数的性质来看,掌握程度未达到完全,至少仍有20%的试题内容未充分掌握,有待于进一步学习。但这20%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带有普遍性?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教学上的失误或另有其他原因?等等。这些信息都包含在考生的答卷之中。一份答卷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能力才能较圆满地完成,任何一次考试评卷工作结束之后,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教师的教学成果等都客观地显示在考生的答卷之中。而我们如果不对考生的作答状况,题目的具体反应以及整份试卷作具体分析,不根据教育测量学原理对整个考试的全过程予以总结,则不可能从中挖掘出我们所需的信息,也就不可能解决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例如,举行一次统计学考试,假设试卷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规定的目标编制的,对所教学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考生在解答这样一份试卷时,他的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有效应用原理原则的能力,以及组织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均可通过答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但若在评卷结束后只笼统地求得一个总得分,作为本次考试解答正确率的标志,则只是利用了考试所获得的大量信息中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都被浪费掉。因为仅从这个正确率,并不能看出该考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具体情况,本来通过考试已经显示出的信息却被忽略。
2.测验结果的片面运用
片面运用考试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分数使用绝对化和将考试成绩与评价等同。
测验分数是教育测量所取得的一种测值,就学校考试来说,它是试卷中所有试题上所获得的成绩的总和,也可以解释为考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譬如常说在某学科上,某生已经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说这句话主要依据其这门学科的考试分数。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定考生知识水平的依据和标准也很正常,本无可非议,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把考分作为唯一的依据,从而形成了“唯分数论”。教师之间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比较,仅通过考试分数比高低、下结论,将“高分”与“高质量”、“高才”之间间接地划了等号,将考试分数作为推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唯一动力。所造成的结果是:把获取高分作为教和学的目的去追求,学生为“高分”或“过关”,不认真研究教材或讲义,而把精力用于研究历年的考题,探听老师关于考试的信息,请求老师指出范围、出复习提纲、划重点,导致“教与学”的内容越来越窄,考什么就学什么,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只要获得高分或能过关,就万事大吉,使得分数出现“贬值”。这从本质上颠倒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主次关系,而让教学适应考试,让考试“改造”教学,而不是让它服务于教学。
前面已说过,考试对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有些教师却将它作为“大棒”对付学生。笔者所认识的一位教师就是如此。他所教的课在知识、内容以及方法、态度上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到课率不高,即使来到课堂也很少有人认真听。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教,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不在学。但他在课堂上公开宣布,不定期举行随堂测验,测验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40%,且期终考试也以讲课笔记为准绳。事实上他的做法很明显,你缺课我就举行测验,不参加就不得分,以考试分数为武器,强迫学生来听对其索然无味的说教。至于如何利用考试结果来改进教学,对这位老师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可更有趣的是他竟然将此做法作为教学经验予以介绍,以此显示他抓到课率有方。说确切点,这种做法充其量只是将考试充当了镇压学生的“法宝”罢了。
考试作为测量人的知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虽被大家所利用,但它只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考试成绩与评定结果之间不能相等同,它只能作为评价的一个参数,最多也只是重要参数而已。而目前不少单位和教师仍把分数作为唯一依据,如评“三好”、评先进、推荐上研究生,甚至入党等也要看考试成绩。当然学校对学生测评中的其它方面,如德、体、美等这些大部分是软件指标,有些不能量化,有些即使量化科学性也不够高。所以只得借助于测验分数这个硬指标来比高低,有些甚至将各分数累加平均得出结果,不少决策取舍仅在几分以至要在小数点之间作出。且不说这种相加是否合理(从测量学角度,这种不等值的分数是不能简单相加的)以及测验试卷的科学性怎样,即使是高质量的测试所得的结果也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因为测验的实得分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学生水平即真分数的一个估计。实得分数与真分数之间仍有一定的误差。根据教育测量学原理,这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采取措施控制误差的范围。但我们却用一个有误差的分数,并以小数点的范围来作取舍,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唯有分数高、一俊遮百丑”的评价观点和做法在客观上起到了助长学生一味追求高分的不正确学习目的,形成“高分低能”。所以“高分低能”与行政管理和评价上的“唯分数论”密切相关,是测验分数错误应用的恶果。
二、考试结果的有效应用
1.用于改进教学
考试结果的应用范围不外乎两个方面,即教学和管理决策。现代教学中,若一个教师在全部教学过程中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则无法了解整个教育对象知识水平的差异和每个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其教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成功的教学只能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规律,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已有知识基础和可接受能力,以及每个学生的各种差异,因材施教。而这些施教的依据,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查来掌握,其中主要是通过对各种考试或测验结果的分析中去获得。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教材、教法的适用情况,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教与学的关系,以适应学生的特点并满足其需求。基本作法是作试题试卷分析与及时反馈。
(1)试卷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哪些学生掌握得牢,而又有哪部分材料哪些学生未予完全理解,教师教学中有何失误等,从考生的试题中可以充分得到反映。教师应对考生的试题作答进行分析,从中捕捉信息。
通常在考试之前,教师都先拟定了具体的考试计划,并具备命题的计划分类表,它可以保证考试内容对所教学的内容有高度的代表性,使考试结果能基本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卷评阅结束以后,除对试题逐题作难度、反应方向等分析之外,还应根据该双向细目表作对比分析。下表即为某教师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的计划分类表,考试结束后,可在此表基础上进一步作对比分析。
首先,求出每项知识内容分类中试题的平均得分,将此平均分与计划表中的满分作比较,以反映学生对这项知识内容的平均掌握程度。教师可划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的考生为合格,由此求出该项内容上的达标率。另外还应求出正确解答的人数及所占的比率,并将各项数字填入上表。若平均掌握程度、达标率及完全正确解答人数比例过低,则说明教学与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试题过难的原因,但高校大都是达标考试,难度应不成为问题)。同样,将各项内容所求的数字进行比较,以反映出重点改进所在,同时也能反映教学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
其次,在对知识分类项作分析之后,对能力目标分类项作同样的分析,求出具体指标并填入表中。通过考生在各能力项上的平均得分、达标率与满分率来了解考生在某项能力上与原有目标所存在的差距。若某项得分偏低,说明学生在该项能力水平上尚有欠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再次,对表中每交叉分项的试题作同样的分析,并与满分比较,找出某个具体交叉点上的教与学的成功与失败。
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教法的适应情况,掌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与特点,诊断出教学中的问题症结。
(2)及时反馈
考试评阅完毕,对考卷进行分析之后,应及时将考试整体情况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应将考卷发还给学生本人。让学生对照自己试卷的反应,参照老师对双向细目表分析的有关分析结果,诊断出问题所在。弄清知识项与能力项中哪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问题,解决困难。现在学校中常将考卷作为资料保存,评阅过的考卷不与学生见面,这种做法会使考试的诊断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为一次考试试题的数量不可能太少,否则无法覆盖住全部所学内容,使试题取样失去代表性。这种情况下,即使考生对照标准答案及教师所提供的试卷分析资料,也记不清自己的欠缺在何处,而对照自己在试卷上的反应,则一目了然。若确实需作为资料保存,也应将考卷与学生见面后再收回。有些课程在教学中虽已终结,但对后继课程仍有较大影响,及时反馈仍然十分必要。
2.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在现代教育管理中,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去实施管理,学生的考分就是重要的“信息源”。通过对考试分数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可以为改进教育和教学提供重要信息。通过对各种考试分数进行分析,把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对教育和教学进行评估。用考试结果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依据考试分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科学的评价;分析教育质量,为重要的教育决策提供事实根据或数量依据等。
但是在利用考试分数或考试结果进行教育管理时,决不能把分数绝对化,不能仅凭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估教育质量及评价学生学习。要考虑到考试误差的存在,应该对考试的结果予以科学化的解释,特别强调分数解释相对化。解释分数不仅要有整体观念,即将考生的得分与全体考生相比较,以判优劣;还必须有系统的观念,即考虑到考生原有的基础水平,判断考生有无进步与提高。某些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所得分数尽管与全体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由于原有底子薄,仍然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同时,分数的解释应紧扣考试目的与考试的科目内容。因为不同的考试目的,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来实现。高等学校中的考试由于时间所限,不可能兼顾更多的考试目的,而只能侧重某一方面,由于考试类型不同,内容不同,考试科目不同,尽管得到了相同的分数,也不能作相同的解释以及相同的教学和学业评价结论。
另外,加强对考试结果的科学管理,也有利于考试结果的充分利用。过去在管理考试结果中,只是将每个考生的分数登记到成绩册上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凭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记载,这还很不够。因为它脱离评分标准,脱离考试时间,所见到的孤立的分数只能是一个模糊概念。鉴于此,应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成绩档案,其中详细并系统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成绩做实事求是的说明。领导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考试结果应用状况的督查评估工作,使考试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