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经济与价格调控现状及走向——赴美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宏观经济论文,赴美论文,现状及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0月20日~11月9日,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考察团一行8人(包括价格监督检查司2人、地方市物价局局长3人),就宏观经济调控和价格管理体制问题对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先后拜访了美国财政部、美联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国会预算委员会、农业部、能源部、司法部、联邦商品交易管理委员会、加州公用事业管理委员会、芝加哥公路局等13个中央、州及地方政府机构,参观了纽约的咖啡、糖及可可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美国大学、纽约大学、《亚洲利率观察》的专家与学者进行了座谈,并拜访了美国消费者协会、芝加哥电力消费者联合会和马萨诸塞州通讯委员会(行业协会组织)。现将所了解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一、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简况
1、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关系。在本次考察中,凡是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或研究有关的机构或个人,我们均与之探讨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现在看来,美国各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无大的分歧,即就美国经济而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通胀率一直在3%以内,预计1996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也在3%以内(目前对统计方法有很大争议,根据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目前的消费物价指数只有1%左右),生产者价格指数在2%以内。而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较低,年均在1%左右。多数人认为,现阶段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应是在2.5%左右,其中就业增长率在1%左右,劳动生产率增长1.5%左右。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通货膨胀率在3%以内,失业率在5%以下,是美国现阶段较为合适的目标。其中,失业率5%以下不必看作是硬指标,如果3%的通胀率和5%的失业率发生矛盾,首选措施是牺牲5%的失业率指标。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造成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不在于通胀率低,或者说,并不是货币政策有什么大的错误,而主要是财政赤字过大,政府的债务负担过重。政府负债太多,一是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二是使一部分本可用于私人投资的资财转为政府消费,从而在两方面降低了私人投资的热情和能力。
目前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在削减财政赤字问题上的看法在实质上并无大的区别。双方都认为应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赤字,分歧只在于削减的速度和方式。目前赤字只占GDP的2%,双方所以争论得那么僵,完全是出于竞选方面的原因。
当然,美国财政部的部分官员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目前的债务负担并不算大,以1996年为例,虽然国债总规模达37000亿元,但利息支出只有2400亿元,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这个比重还是很低的。
2、货币政策的特点、沿革及趋势
如前所述,近年来美国的通胀率一直较低,有关各方多认为应主要归因于合理的货币政策。包括财政部的官员也认为,就抑制通货膨胀而言,财政政策的作用太慢,且决策过程复杂,因而应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国会预算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在谈此问题时也表示,控制通货膨胀是美联储的事。由此可以认为,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保持物价的稳定,在美国已基本达成共识。
“二战”后的50年间,美国的货币政策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而且至今仍根据经济结构及金融制度的变化,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
70年代以前,美国的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两大假说:(1)市场经济经常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难以达到长期均衡;(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因此,货币政策应具有积极性,即根据经济运行的状态(过热或衰退)相应做出动态性决策,以熨平经济周期,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两大目标。所以,那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也被称作权衡性货币政策。
7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明显受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影响。货币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能够自动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并且,弗里德曼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长时期内,所谓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替代关系并不成立,因此,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货币政策非但不能达到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这样双重的目标,反而会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由于70年代下半期美国通货膨胀加剧并与经济停滞相并存,因而货币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始受到重视,美联储转而采用所谓规则性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要点是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与最终目标——无通胀下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中介目标,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挂钩。其基本特征是公开性和透明性,并动用间接性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贴现率(现在更多的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同业隔日利率)等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从反通货膨胀的实效上看,应该说这种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
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它由12个分支机构的首脑组成,每年召开八次会议,研究和决定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但只有5人有投票权,除纽约分行行长为常任外,其他4个投票席位每年都要轮换。纽约分行行长所以始终拥有投票权,是因为美联储的证券买卖业务是在纽约进行操作。
80年代下半期以来,伴随着金融业的自由化出现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量与作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相互关系逐渐变得不如以前那么紧密了。据说,美联储正在探索新的应变措施,如注意将货币政策建立在选择较为灵活的信息指标上等。
二、美国价格体制简况与发展趋势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开放度最高为世所公认。即便如此,在一些传统的政府管制部门,市场化进程仍在继续。
1、美国公用事业价格体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交通、邮电、电力、城市公共交通、供热、供排水、供气等公用事业价格,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应由政府严加管制。但近年来在美国,无论是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理论上的变化。上述产业曾长期被认为不适宜竞争因而具自然垄断性,但近年来许多定论已被推翻。目前居主流地位的看法是,输送(电、水、气等)网络的经营仍具自然垄断性,但依靠网络流通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不具备这种性质,只要相应的技术或企业组织形式方面条件具备,完全可以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不同程度地放开价格管制。
在上述理论背景下,美国80年代下半期以来逐步放松了对公用事业的价格管制,90年代以来,速度则明显加快。
目前价格已经放开的公用事业价格包括:铁路运价、航空运价、长途电话收费、热力和天然气供应价格。基本的配套措施是先实行网络开放,对大的企业进行分割。据介绍,上述产业价格放开后,绝大部分都达到了价格下降和服务改善的预期目的。但也有个别产业如航空业的结果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目前航空运费确实比过去降低了许多,但服务质量及完全状况也有下降的趋势。
目前正在酝酿或即将放开的主要是市内电话收费和电价。
关于市话收费价格放开问题,据说目前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制度和利益分割问题。目前市话网络及服务机构为当地政府所有,面对私人长话公司强烈要求进入市话服务领域经营的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服务机构尚未从体制安排和网络使用费的讨价还价方面做好准备。
关于电价放开问题,目前在全美各州基本上已形成共识。有的州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能源及环保处负责人的介绍,目前美国各州的电价管理改革目标基本上是效法英国模式:首先将发电和供电企业分离;大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长期合同确定价格;其他未与发电企业订立合同的用户用电价格则仍由州政府制定;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全面放开,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批发市场,成立电力竞争协调机构;对核电等高成本电源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特殊处理等。
对目前仍受政府管制的公用事业,一般采取“合理成本加公正报酬率”的方法定价,调价的程序比较复杂,首先是由经营企业向州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调价申请,同时须提交用以说明调价理由的各种资料。州政府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以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和协助审查。最后提出主管机关意见报州议会讨论或由州长批准。这一程序在形式上无疑体现了决策过程的公开化和民主化,对于抑制垄断企业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和效率低下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消费者组织介绍,由于垄断企业占有信息上的优势以及政治上的幕后交易,在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上,消费者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也有些服务象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议会或州长出于竞选的考虑,长期使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美国的农产品价格制度及发展趋势
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的价格间接干预或价格支持政策。
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在不破坏市场机制调节农产品供求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使农产品价格达到农民的购买力与非农人口“平价”的水平。政策的目标或出发点,则是缓解由于农产品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和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都确定了目标价格,如果当年生产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的差额。类似的补贴方式还包括无追索贷款。1990年农业法规定,小麦和饲料谷物的基本贷款率为最近5年市场平均价格的85%,稻米和棉花的基本贷款率为平均价的75~85%。如果当年的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政府必须按贷款率收购农产品,从而农民不必还贷。但政府的补贴是有条件的。凡是享受直接补贴的农民必须参加政府的减耕计划和水土保持计划:要有7.5%的耕地休耕;另有15%的耕地不予补贴。因此,参加计划的农民,实际上只有77.5%的耕地可以享受政府的直接补贴。据美国农业部官员提供的数据,1996年美国休耕的可耕地约占可耕地总数的10%(90年代初曾达到20%)。
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手段来限制农产品产量,但美国的农业生产过剩问题仍无法根本解决。所以美国还要花费100亿美元用于补贴出口(占总产量的25%),并花费200亿美元用于食品救济项目(发放食品券、向学校供应早餐),以扩大需求。
近两年来,一是由于两党对于削减美国财政赤字的意见趋于一致(农业补贴数额过大被认为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由于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美国实施农业改革措施具备了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条件。1996年4月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前一周国会两院通过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从而标志着美国农产品价格体制重大变革的开始。
1996年农业法从根本上推翻了6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规定要在7年内完全取消政府对农场主提供的收入和价格补贴,使之完全面向世界市场。
新法律也取消了对农作物耕种面积的限制,农场主可根据世界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决定自己种植的品种和种植面积。
新法律保留了基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方法上有所修正。允许农场主储存农产品以待较高的出售价格。但是他们必须以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并且贷款利率也要在农产品信贷公司从财政部取得贷款利率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小麦和玉米的贷款率仍为前5年价格的奥林匹克平均数(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的85%,可视库存、消费率的具体情况降低不超过10%的贷款率。高地棉的贷款率为每磅0.5~0.5192美元,大米的贷款率被冻结在1995年的水平上,即每蒲式6.5美元。原来立法规定的有关饲料谷物、小麦、大米、高地棉和油料作物的销售贷款也依然保留。
为了使美国的农业平稳地过渡到新法律规定的目标,该法律规定,在7年过渡期内,设立“生产灵活合同补贴”以替代价格支持补贴。农场主为取得这种新的补贴和贷款,须在未来7年中与政府签定“生产灵活性合同”,承诺继续执行现行的国家农业资源保护计划和沼泽地保护条款,即继续按规定使部分可耕地退出耕种。生产性灵活补贴的总开支为356.26亿美元,在各主要农作物间的分配比例为:玉米占46.2%;小麦占26.3%;大米占8.5%;其他饲料谷物占7.9%;高地棉占11.6%。凡是在1991~1995年间至少有一英亩耕地参加了政府生产调整计划的农场,或虽未参加政府计划但被认为(持书面证明)按照政府的计划耕种的,都有资格与政府签定该合同。
三、几点启示
1、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应建立在对经济
增长潜力的精密分析基础之上。
如前所述,目前美国政府、国会两党及经济学界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争议不大,特别是在中长期政策目标上,更是无本质上的分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基本上都赞成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潜力在年均2.5%左右这样的判断。而这一判断的得出,是建立在精密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即便是有不同的政策主张,争论或是效果评估也都有一个统一的前提。
回过头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决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各项目标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率。但我们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是否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到底是多少?决定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多大?相互关系如何?可以说,目前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而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谈到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合理的,也才有可能正确地确定我们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2、在公用事业中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
上涨的有效手段。
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自然垄断的领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原来被认为属自然垄断的部门,通过一定的内部或外部条件的调整,完全可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这对解决我国的公用事业价格管理中的一些难题,应该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铁路、电力、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成本上升速度太快,提价的压力很大。最为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通常都是一倍半的提价幅度,不但没有导致预期的服务质量的改善,反而没几年就又出现新的亏损,而与此同时,上述部门的职工收入逐渐上升到各部门的前列,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结合企业制度改革,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相信上述问题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坚持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价格目前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些品种如棉花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而即使如此,农民的相对收入仍然很低,生产性投入严重不足。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在解决农业投入上,似乎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将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内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约;若不大幅提高价格,就必须大幅增加财政支出,而国家财力又明显不足。
美国农业政策的变革,对我国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启示。说它是一种压力,是因为美国取消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后,农产品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农业资源上的劣势将更加明显,因而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变革措施;说它是一种启示,是因为美国这样一个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尚不堪农业补贴的重负,力图通过体制改革来理顺农产品定价和投资机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就更应该多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热情。我们认为,目前一个可行的选择,就是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实现土地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考察报告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公用事业论文; 调控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