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与教学内容的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浅谈论文,难点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难点与整个教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要经过严格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备课、上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不是无足轻重的,这一步骤是对教学任务某些关键性、核心性部分的强调,是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支撑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是“有计划地组织的”这一教学过程本质特征的内在决定因素。
难点是否正确确定和解决了,不能凭感觉。在教学中,重点是什么,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从所花费时间,所投放力量,所安排位置,所布置习题都可反映出来。难点则不然。教师以什么为难点,认为难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办法化解的,化解的办法高明还是一般还是较差,不一定会使人明显感觉到。一是教师越是难点选得准,化解得好,越是不落痕迹,越是让人感觉不到难,也就不知道有难点存在。二是如俗语所说,“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难点的处理,是一门艺术,主要不是对错之别,而是高下之分,对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学生状况等没有相当的了解,也就难有高明见解。
应该说,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中主攻方向。但解决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区别。攻重点,常常是投入主要力量,大加挞伐,猛打猛冲,一副决战架势。攻难点则是以少量精锐,出奇制胜,“四两拨千斤”。
难点定得准不准,解决得好不好,也不会让人毫无感觉。难点解决得不好,学习过程就不顺畅、卡壳;就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就浮浅,不解渴,不解劲。学来学去,总如雾里看花,隔窗户纸瞧人,不实不透。听课越多,听不同教师的课越多,感觉会越明显。
难点确定和解决得怎样,是决定一堂课的质量、效果、水平的重要指标,准确地确定难点、巧妙地化解难点的能力,也是构成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难点解决得如何,不能不极大地影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质量、结构,难点的解决过程及其方式不能不极大地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何解决难点,极大地影响教学的密度、深度、效度,一堂好课和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处理好难点。
二、难点的数量和层次
历史课相沿成习的做法是每节课一个难点,少有例外。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最佳模式,是不是对历史教学最有利,我以为值得重新考虑。
首先,学科不同,教学难点在每节课中的数量不同。有些学科抽象程度高,知识密度不大,知识点之间联系明显,难点数量就少。历史学科是看着容易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却很难,如刘知几所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治史如此,学史亦如此。历史课的学习,是要凭借有限的史实达到对历史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表象达到本质的认识,从偶然性中发现规律,每节课都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障碍,拦路虎是比较多的。其次,难和易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转化的。学习的深入程度和对学习的要求程度不同,难点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把学习引向深入或提高要求,就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和复杂的问题,也就是增加了难题和难度。再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处,象历史学科,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头绪繁多,必然会造成学生难处的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难点的数量。最后,我们还应特别要求对教学的影响。当今时代对所有学科的教学无论从知识结构、智能培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都提出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也受到很大冲击并正在发生极大变化。高难度高密度、注重素质注重发展这样的观念和做法被证明是更适合时代要求,体现了教学发展的方向。从上述情况看,历史教学每节课确定大体上一个难点的做法是适应过去的一般教学要求。从现在时代提出的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看,从整个历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看,从学生日益呈现个性化增强、差异增大的情况看,从历史教学的手段在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中日益显得陈旧、单调看,每节课教学难点的数量宜确定为多个。
每节课确定多个教学难点是不是会分散力量、增加学生负担或影响难点以至重点的解决呢?我以为不会,而且会出现恰好相反的情形。这样做,有利于教师更细致地明确教学内容各个部分深浅、难易的区分,明确各部分内容比较深层的某些联系,从而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立体把握,能更自如、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难是对学生而言,在教学的某些因素介入之前,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决定于教师的承认与否。教师是否明确难点,是对于教师来说使难点位于暗处还是明处的问题。难点在暗处,教师备课时容易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容易真正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出现我们在第一个题目中谈到的种种问题。难点在明处,教师便使自己站在了主动地位,真正心中有数,知彼知己,针对什么怎样做,可能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准确的、合乎实际的估计,做好充分准备。有数有备,方能知难不难,化难为易。
专业教育方面例如“重庆谈判”。下面几个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①怎样认识共产党的两手策略同国民党的两手策略的本质不同。②怎样认识共产党真诚的要求和平,同时坚决不交出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回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③怎样认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在政治上的得分。这些认识解决不好,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一场政治斗争中的做法的正确、英明和斗争艺术的高超,及其所带来的近期和长远影响,弄不好会导致认识的偏差,造成教学的失败。要解决好上述三个较大难点,还有一些与之相应的次一层难点要解决好。包括对国内外各政治力量的态度和关系,和平和民主的关系,主权在民和正统的关系,国共各自的强点与弱点,谈和打的关系,让和得的关系等要作出透彻的分析。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中,还有些学生应比较深入理解尚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些当然不能展开,只能适可而止了。
基础教育面对中学生,难点的确定要直到最具体的概念。例如“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课,有两个大的难点。①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②怎样认识共产党、国民党、奉系军阀、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矛盾及性质。这两个认识解决不好,就会为学习1927年以后的中国历史打下一个不好的基础,对政治方面的许多问题、现象和结论,就会比较糊涂。从总体上看,这两个问题应在这一课解决。与解决两个大的难点有关,还有一些较小的难点。如怎样认识1928年的“北伐”,怎样认识日本出兵济南、炸死张作霖、武力威胁张学良而东北易帜后日本马上没有动作,怎样认识张学良的改旗易帜和参加中原大战,怎样认识蒋介石“清党”、“北伐”和“统一”。此外,有几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如关东军为什么驻在中国东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象征意义?教师解决这些难点,特别是两个大的难点的突破,必会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东北易帜”两个重点的解决,并带动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从层次上,第一层难点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全局,第二层影响到局部,第三层影响到点。
三、难点的成因
难点形成的根源在于学习者和学习任务目标之间的较大差距或较难克服的矛盾。具体说,大致有以下情形。
1.由历史知识无所不包的广泛性同学生眼界、阅历、经验、见识、志趣相对狭窄之间的矛盾所造成。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历史课是名符其实的“百货店”、“杂货铺”。对每一个学生,这里既有他们熟悉、了解、感兴趣的东西,也有相反的东西。对许多学生来讲,不容易构成兴奋点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政策措施、会议文件、条约法规等等,既感生疏,又无兴趣,常常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2.由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差、导的作用发挥不好造成。有的教师如毛泽东曾批评过的那样,八股腔浓得很,不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难题,而是只管开自己的中药铺。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抓不住要害和关键。没有研究的深入,自然不会有教学的浅出;以其昏昏,不大可能使人昭昭。教师教学活动中应解决而无力解决、没有解决好的地方也常常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3.由历史的矛盾复杂模糊的特点同学生心理、思想的不成熟不稳定之间的差距造成。历史现象十分复杂,历史发展运动的过程中充满矛盾,历史规律十分隐蔽,任何一部分历史对我们都不显得那么清晰,对历史的研究几乎在任何问题上即使是专家们也是同中见异,争执不休。这一切使历史学科中的许多内容的确难以理解难以捉摸。认识过程的完成不是用哪个权威的结论或课本的结论就能完全解决的。如民族问题、封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问题、宗教问题,发展道路和模式、人物评价等等,其中都有许多难题。要正确理解这些问题,不但需要有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综合、比较、联想的能力,不仅能运用形式逻辑而且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对能力和思想水平提出较高要求的地方也常常是教学中的难点。
4.对理解课本上某些重要内容有关而课本又缺少清楚祥尽的相应内容造成。历史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同当时、以前及其后许许多多的事物、现象有千丝万缕的、直接间接的联系。因此,对某一事件、人物、现象的真正或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必然依赖于对许多事件、人物、现象的了解和理解,这又是任何历史教材都无法能完全满足的。教材简略而不写和语焉不祥的地方,常常带来对一些人、事、现象理解的困难。
5.知识量大、结构复杂,信息代码形式比较单一,造成记忆和运用的困难。学习历史所得,从形式上说,是一个庞大的文字堆积。对学生来说,词语的巨大数量和组合的复杂令人头痛,在不容易熟记的情况下,在运用中求活、求新、求变就更加困难了。学得越多,这方面的矛盾就越突出。
标签:南京国民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