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型思维的几种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思维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研究思维问题,尤其是创造型思维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创造型思维是突破传统的一般性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发挥的一种思维形式。本文对此谈些粗浅看法。
一、主动型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人的头脑里逐步形成了一种被动式的思维定势,上级发布指令下级照办,执行指令不走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犹如只知道执行指令的“机械人”。这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阻滞、压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行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人”,人们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自己做什么,怎样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就要求决策者主动地深入市场中去捕捉、搜集信息,积极思考,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辟新路子等。例如,改革发展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光坐在上面拍脑袋不行,要主动深入到具体实际中,去摸索创造,开拓创新,挖掘基层群众中创造的闪光点,总结提高,加以推广,指导工作。所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必须开阔视野,注重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广泛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做到主动思维,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掌握决策的主动权。
二、开放型思维
开放型思维是针对封闭型思维而言。由于中国封建历史持续时间长,几千年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给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思维的烙印。这一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封闭、保守。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性质虽不同于自然经济,但因没有形成发育成熟的大市场,所以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方式仍然制约着许多人的思维。今天,面对经济体制的转型,仍有许多人没有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习惯于几十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冲破不了狭隘思维的束缚。只顾本地区、本部门的小圈子,信息闭塞,反应迟钝,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阻滞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半世纪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现在,我国正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大胆的实验”,“一个最大的实验”,“一场伟大的实验”,是要“探索一条新路”。这就要求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思维作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否则,思想守旧,行动迟缓,不敢“闯”,不敢“试”,不敢主动探索走新路,改革开放不会取得成功。邓小平总是强调“说新话”、“走新路”,就是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开放型思维。我们思考研究改革、发展问题,不能脱离全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潮流。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也要实行全方位开放,突破那种封闭、保守、愚昧的旧框框,克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惰性,让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驰骋。只有实行这种开放型思维,才能使思维具有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需要。
三、动态型思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呈静态性。这种静态性的思维方式,是指从固定的观点出发,按照固定的思维程序,去思考问题的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人们思考问题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经典”著作中的观点或上级的指示,即所谓“唯书”、“唯上”,被各种“教条”、“模式”束缚住,思维程序固定在接受命令—领会实质—制订方案上。其结果是导致了思维的单一性、直线性、不变性,形成看问题因循守旧的固定模式。这种固定思维模式,窒息了创新的思想火花。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下,静观待变无济于事,这就要求采取高效的动态思维。所谓动态思维,就是一切从思维对象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优化思维的方向和程序,敢于冲破各种固定模式,勇于探索,以求得最佳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就要求人们把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运动的过程,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跟上事物的发展,而不至于落后。
四、多维型思维
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可能,一个选择,一个结果,一种模式等。如分配方式中单一的按劳分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两极思维方式把任何事物都分成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两极。然后采用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非左即右,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容易诱导人的思想走向极端。然而,客观事物都是复杂的。
邓小平的许多政治、经济观点,都是建立在多维思维基础之上的。例如,经济成份中的国有、集体、混合、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使经济形态呈多元化。分配方式中的按劳、按资、按生产要素、按股等分配方式,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单一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模式上,各国有各国的实际,各国有各国的模式,固定模式是不存在的。盲目恪守一种模式是错误的。在对外开放上,开放对象可以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要不分国别,全方位开放。
所谓多维型思维,是指看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全方位的思考,对出现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多维型思维,得出切合实际的答案。这是事物的多样性对思维方式的客观要求。采取单一性或两极性的思维方式,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或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注意事物的全面性和运动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形,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就会不全面、不完整。采取多维型思维方式,能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特点,使思维更周密、全面。它要求考虑任何问题,都要把思维触角延伸到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上,使思维呈全方位立体化辐射,对问题的考虑范围更广,角度更多,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思维和两极思维带来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使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更广泛深入,合情合理,更符合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
五、科学型思维
所谓科学型思维是针对经济型思维提出的。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书本、经验和社会实践等。然而,如果单凭经验进行思维,往往不会成功。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昨天是对的东西,今天可能已不再正确或不十分正确。科学型思维,是指建立在科学缜密的思考论证和逻辑加工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凭想当然,老经验办事,其手段是在广泛搜集各种材料和信息的前提下,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得出反映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科学正确的答案。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科学研究、各种专业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功,是处理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一切重大矛盾的根本思维方法。没有科学的思维,便没有科学决策。如邓小平关于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科学思维的成功范例。这一创造性构想,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是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及国际复杂的形势,进行科学思维的结果。按老经验、老办法解决不了这一重大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高度概括为十二个重大关系,总揽全局,高屋建瓴,论述深入系统,标志着我们党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新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思维的新飞跃。
六、精确型思维
认识问题肤浅缺乏应有的深度,一定程度上是思维模糊造成的。所谓模糊型思维,是指思维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上,对事物发展的深层次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难以对事物作出更加精确的把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进步。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一直没有弄清楚。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日益深刻而具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但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去逐步地实践、认识和探索。但如果连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特性都不了解,很难想象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精确的思维。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邓小平发明了“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的好办法。指出“对一时看不准的事情,不要急于下结论,看一段再说”,充分体现了他对思维由不精确到精确原则的深刻理解。所以,对事物进行较精确的思维,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所要认识的事物,进行分析,论证,实现由不认识到认识,由模糊认识到精确认识的转变。这种对事物深层次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认识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
七、辩证型思维
所谓辩证型思维,是遵循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有两方面内容要求:其一是承认思维来源于实践,人们的一切思维活动均来自于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谈不到思维的。其二是承认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所以对事物的观察思维,不能囿于某种狭隘单一的模式,而应随时随地随着事物的发展及时调整,随之变化,辩证思维为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有了这种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便能把握自如,而不致于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邓小平是一个深谙辩证思维精髓的理论家,他把辩证思维融汇到改革开放的每一时期每一环节中,如他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速度和效益”的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的问题等等,都融入了深刻的辩证思维。
八、系统型思维
系统论是分析处理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哲学方法,它要求把零星的、个别的、分散的、无序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形成一个“系统”。利用系统论进行思维就是系统型思维。这一思维从更高层次上把握事物的性质、方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向和发展进程,研究事物的整体运行规律。系统型思维避免了个别思维容易产生的不确定性。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把这场伟大的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运筹设计,重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运作,综合配套,整体协调和整体优化。例如,当要求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后,他就提出要在各个领域进行系统改革,并把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它方面的改革,作为整个改革这一母系统下的子系统进行运作,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这一整体系统,广泛深刻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可见,采取系统思维方法,把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综合运作,整体推进,这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