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营销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要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移动的制造商不断推出各种手段的移动设备,但是,对于这些广告的定位及传播手段都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考虑的是:
1)不要以为有了一个品牌化应用程序,就啥都不用管了:如今这个年代,应用商店里最不缺的就是应用程序,偶尔听到人说“发现”了什么应用程序,我还是很高兴的。不过,要是这“发现”是我们“营销”出来的就更好了。如果谁家打算上马开发推出新的应用程序,他最好要有足够的理由,这个应用最好要有足够的品牌关联度,最好还要有一些消费者现在想要、以后一直想要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一边开发,一边还要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才能把这个应用程序当作一个产品营销出去。曾经有很多公司抱怨,“烧了10万美元弄出来这么好的一个应用程序,一周了居然都没有什么人下载。”光想着给公关公司砸钱写软文是不够的。虽然有公关总比没有好,但增加下载的最好办法一定是通过应用这个媒介本身。在应用的世界里,鼠标轻松一点,下载就完成了,有个吸引人的广告还是最管用的。
2)一定要理解,究竟是谁在使用哪种移动设备:每月定期翻看制造商相关的市场调查报告,明确市场都有哪些主流的移动设备,每款移动设备背后都是什么样的人群在使用,广告主能从中获得很多小提示,从而明确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平台开发什么类型的应用,根据不同的移动设备,如何定位并到达具体的受众。如果不看报告,你绝对不会知道,原来黑莓Curve和Pearl之类的商务机反而是十几岁少女们包包里的热门机型。仔细想一想,父母都是用黑莓的话,类似家庭套餐的折扣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黑莓的全键盘设计对狂爱短信聊天的女孩们也是绝对的吸引点。
3)不要过高地估计智能手机的比例,移动营销不能只局限在智能手机领域:对广告主来说,智能手机用户是一群很好很聪明的受众,但统计报告表示这些人只占移动手机市场的23%,现在知道自己抛弃了多少移动受众了吧。在美国,手机用户超过2.33亿,比网民还多,但大多数广告主现在还只是重点针对6000万左右的智能机用户进行营销。其实,最普通的短信营销活动做起来还是相对更简单,也更容易将到达率最大化。
4)不是每个手机用户都把手机当媒体:虽然有些时候手机对某些人就是媒体,但肯定不是全部人。这一点经常被人误解。注意近期调查数据:每天人们在移动媒体上的时间比报纸时间多(移动媒体每天50分钟;报纸只有30分钟。)这一数据涵盖了基本通话在内的所有手机使用。我不是很赞同将手机通话也算作媒体消费——而且这对我们本来就很可怜的老牌报业很不公平。
5)应用的功能要与品牌保持一致,不能让品牌去配合应用程序:如果一定让我删除一个应用功能的话,我会选择重力感应器。最开始是从卡其裤Dockers著名的“可摇晃的广告”开始流行,之后还见过某国际仔裤公司也做过类似的。或者照电影里的说法,就这种移动战略,“穿错裤子”了吧。
6)社交化并非移动世界的一种营销战略——只是其中一个策略而已:对那些想在手机上大规模搞各种服务的人来说,这一点是在提醒你们,以前那种“只要我们有社交服务,大家就会分享我们的服务”的观点已经落伍了。我研究过这两年出现的很多位置服务,发现,几乎所有服务都自以为是,以为受众会自然跟过来。这其中,最大的一个服务也只有500万左右的下载量。其实只需要动用很少一点风投资金制作广告,就完全可以带来更好的效果。当然了,做广告也要找对地儿,像这样的行业专业杂志就不错,千万别弄到社交媒体新闻里。
7)如果是移动营销,请务必使用移动媒介:在国际比赛评审移动营销案例时,我发现,全部依靠纸媒和电视的情况数量之多,令人震惊。这其实跟互联网(泡沫)时代很多公司犯了一样的错误:做出来的东西确实不错,老板能听得懂,就是到不了定位受众。强烈要求大家多多研究制造商报告,看看自己的受众都在用啥移动设备,就使用他们常用的设备作为媒介进行移动营销。同时也可以从报告中定位对手设备,让消费者意识到你这样的新款登场了。
8)美国西欧可能是智能手机的天下,但其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应该尽量利用普通手机进行营销:看巴西、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甚至阿富汗等地区的营销活动,其实都是到达率高低决胜负,跟应用程序没有多大关系。这些经济体中,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是大势,这些国家的广告就必须要让消费者不管拿什么手机都能充分感受广告魅力。我参与评审的众多移动营销比赛中,只有国际参赛作品让我觉得是在真正使用整合计划:包括电视、平媒、户外、手机短信、忠诚营销等等,各种媒介形式汇聚一堂,活动效果也充分证明了各种相辅相成的优势。
9)不要盯住下载量不放了,要有真正的测量战略:曾有意大利面品牌炫耀有1万人下载了其iPhone应用。下载量只能反映消费者的兴趣,绝对不代表持续使用量。单单这样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究竟什么样的人群进行了下载,也无法从中得知其对品牌建设或实际销售有没有影响。移动应该是可被测量的,但迄今为止,只能说太少人愿意用时间花精力投入在这些后期测量上,而外部第三方研究又没有跟上。
10)在移动过程坚持简单无缝沟通原则,支持标准化作业:此前我还责备苹果利用iAd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移动广告系统。八个月后我却很感谢苹果肃正了广告主对待移动的态度,更对他们慢慢开放部分广告开发表示敬意。但我依然对只“唯”单一设备的广告规格爱不起来。
遥想当年电视刚兴起,假若NBC只接受45秒广告,CBS只接受90秒,那世界会是怎样:只能根据不同的平台分别制作不同规格的广告,指定技术只能在指定机型上运作,各种广告规格让人眼花缭乱,如此等等。如果移动也想成为未来可行的广告媒介,那广告主制作一则广告,内容发行商就要能够完全不用担心平台问题、坦然接受这则广告。只有这样才会推动积极正面的发展:行业人士才能共同为富媒体发展制定“一”套标准。
只有我们共同在移动营销中注意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让移动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