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献交流的不平衡性_经济研究论文

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摘 要 本文从文献传播的社会环境及政策角度,分析了文献在传播中呈现出的各种不均衡状态,传播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文献传播障碍的影响。指出重视对非均衡性研究,有助于缓解传播障碍,缩小传播差距,提高传播潜力,促进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的均衡发展。

主题词 文献传播 均衡状态 传播差距

文献传播活动受社会环境及政策的影响,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表现在文献出版、发行、存贮与人口的比例的不均衡,机构和活动开展面的不均衡,以及国际传播不均衡等诸多方面。

文献的增长并不能改变文献传播不均衡状态,这是因为文献的传播与利用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一些文盲比例高和偏远的地区,书籍报刊鞭长莫及,文献传播活动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传统的口语传播活动占据着主导地位。〔1 〕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萨默尔在第二十三届大会上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图书供应不充分的国家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也说:“全世界有一亿多学龄儿童无书可读。〔2 〕”目前世界上每几秒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走上传播的旅程。从图书的人均拥有数量上看,欧洲国家占有明显优势。据UNESCO的统计,就1985年图书而言,欧洲和前苏联出版数量占世界出书总和的53.4%,平均每100万人拥有553种书;亚洲国家的出版数量占世界出书总和的23.3%,平均每100 万人拥有67种书,北美国家的出版数量占出书总和的13%,平均每100 万人拥有394种书;南美国家的出书数量占出书总数的6.8%,平均每100 万人拥有133种书;大洋洲国家的出版数量占总和1.5%,平均每100 万人拥有24种书〔3〕。世界文献占有量的不均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早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便指出:“有阅读能力的人类的一半控制着整个世界上读物的五分之四,而另一半仅仅拥有五分之一。我们同样应记住这一境况没有改变。”“一国人民精神食粮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当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补充制造出版,然而,在正在发展的整个世界上,对书籍的最低需要只能通过地方生产满足其中的50%”。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依赖发达国家为其提供文献,语言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图书是英文文献,俄文和德文文献加在一起也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埃斯卡皮因此认为:“如果不能将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连同为了利用这些资料的必要手段和愿意得到这些资料的不可或缺的动机一起提供给居民,那就是在其中扫除了文盲人口也是毫无用处的。〔4〕由此可见,在提高教育的同时, 扩大文献生产与传播的规模,使文献传播不致出现空白地带,这不仅促进了文献的普及化,也使文盲比率不致因文献缺乏而回复上升趋势。

国家文献传播的不均衡还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文献传播落差。我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文献传播格局相差十分悬殊,导致文献资源空间分布因受环境制约,出现不均衡的格局。

以“七·五”期间经济计划划分的三个经济带的比较为例,我们看到,文献资源布局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上是有差距的,东部经济带无论是经济产值,人口素质以及文献资源方面均大大高于西部经济带。参见表Ⅰ。〔5〕

文献资源不仅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主要集中于城镇,我国有95%的文献资源贮存在城镇的公共传播机构之中。表Ⅱ当中列举的几个省(自治区)的资源分布状况可以见到这种状况之一斑。〔6〕

文献资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教育水平、文献传播机构的规模、知识的分布等有着密切联系,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城市的传播设施以及城市文化教育条件均大大高于乡村,由此形成了城乡文献传播与存贮的巨大差距,造成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从历史上看,我国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北宋以前这里便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文献传播与贮存的中心。南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中心也移到南方江浙一带,后经元、明、清各代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心地带,建国后,直到今天东部地区也是文献传播的发达地区。三十年来,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藏收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达到8245.3万册,占全国藏书的18.6%,尽管如此,不均衡状态依然存在。

除了空间布局上的平衡,文献种类结构上的不平衡在我国也比较突出,大量的读者由于受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其阅读范围有很大局限,他们很少利用学术著作、专业书籍,却更多地阅读通俗的、武打、言情等类文献,加上大众娱乐文化的冲击,文献传播出现结构性失调,大量的文献利用率低,学术著作难于流通,各种纸级、庸俗书刊充斥市场,甚至连出版发行机构也积极传播畅销书。这种现象不仅导致文献传播的失衡,还会形成文化危机。据统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关于研究和开发的图书由美国出版,另三分之一由西欧国家和日本出版,其余大部分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版,发展中国家出版的这类图书只占总数的3 %。在软件出版方面,世界出版的1026个数据库文献中,56%由美国出版,26%由欧共体国家出版。〔7 〕发达国家占有的科技优势通过文献传播,不仅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差距,也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过分依赖他们的知识成果,沦为“知识殖民地”,制约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间的文献传播不均衡现象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提出了保证信息“自由和均衡流通”的原则;对国际上不公正的传播控制以及单向的传播趋向提出了批评。国际间的新闻流通的不均衡导致了国际社会呼吁建立一个“自由、公正、均衡流通”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提案,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的肯定。在1980年的巴黎报告中该委员会列举了国际的不均衡现象的不同表现,〔8 〕不均衡现象不仅限于新闻流通,在供政治和经济决策之用的战略性情报,以及广泛的文献国际传播方面都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巴黎报告中指出:“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话,就不能不危害国际了解和国家间的合作,不能不影响在不同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条件,也不能不损害为满足世界人类的基本需求、解决世界人类的主要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所进行的努力。”〔9〕

无论是国际间传播的非均衡现象还是国内的传播非均衡现象,均与文献传播的人文环境影响有很大关系。它们包括政治状况如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等;经济发展状况如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科技教育状况和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体制等;社会状况如人口、民族等;文化传统,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等;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基本上反映了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决定了文献传播发展的非均衡性状态。因此,要解决文献传播的均衡问题,需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文化水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健全的传播结构政策,逐步完善和发展文献传播的社会格局。

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从传播效果方面表现为传播差距(Communication gap)。〔10〕。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播学者提契纳(Tichenor Etal)1970年提出了一种假说, 并被加以证实:“媒介信息传播到社会系统一旦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常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快,以致这两类人知识差距会扩大而不会缩小。〔11〕”提契纳综合过去有关研究认为,教育程度是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增加传播的信息,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要比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获取知识的速度快。〔12〕

受众不仅获取传播文献信息的量上有差异,在质上也有区别。这种传播信息的不均等效果,会严重影响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人的生存发展潜力,由此传播理想与受众接收现实之间出现差距。传播形成的这种差距的观点,无疑否定了传统上认为信息只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只要提供文献,则受众必然会获得足够的、均等的知识信息。而事实上,正如提契纳等人对明尼苏达州的十九个社会的传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的,某篇特定文本如果讨论的主题是传播的信息热点,则教育与知识的相关程度较高,反之则相关程度较低。研究证实,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比较不可能主动寻求信息、使用权威文献、有处理文献信息的技巧和有密切的社会联系。另一项有关报纸工人罢工的研究也表明,在报纸罢工的城市没有媒介传播,故较高教育者和低教育者差距较小,而报纸照常发行的城市,两者差距较大。

形成文献传播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说有如下几点:1.教育程度差异;导致阐释差异。教育程度较高者,经济状况较好,较有机会接触传播渠道,阅读和理解能力较高,吸收的信息与较低者自然形成差距。2.过去对某一话题,因教育或持续的文献接触,导致现有信息内存不同受众的差异,已经拥有较多信息的人,较能运用传播渠道的新信息。3.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关心公共事务,更有社会责任感。4.兴趣较高,动机较强的人,由于选择性强,知识积累较多,更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5.传播系统的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促使传播差距加大。现有传播系统在传播对象选择,提供服务上对低社会阶层者的需求比较忽视。

1975年,杜诺休等学者(G.A.Donohue etal.)对原假说增加了条件。〔13〕提出:如果某件事能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关注,有关这件事的知识的信息有可能在社区内被平均吸收,如果传播发生在社会冲突时期,人们接受的动机强度是一致的;如果一种文献传播的信息的范围是在一个统一的社区内而不是在一个更大的多元化社区内,那么人们对其理解就更趋一致。获得的信息距离会缩小,不断重复传播会加强社区公众的关注程度。因此,如果控制某些相关的社会因素,传播差距会趋于缩小。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F.M.Rogers )将传播差距看成“传播效果沟”(Commumication effect gap),指出传播不仅导致知识沟的扩大,还导致在行业和态度上的差距,不仅教育水平引起这种差距,还包括其它非均衡因素。〔14〕

传播差距的社会相关因素,如社区环境社会控制、社经地位以及文化教育条件等均处于不均衡的格局下,由此形成了信息与传播差距。德国社会学家鲁曼(Luhmann)认为,在社会系统内, 传播差距的扩大是与社会制度的复杂程度成正比的,越复杂的社会体制越需要传播更多信息,当人际传播渠道不能满足复杂的社会传播需求时,大众传播渠道要向社会提供必须的信息以缩小传播带来的差距。这种观点给文献社会传播差距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不同社会传播渠道如何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传播均衡发展,缩小受众的接受差距,并使受众的“传播潜力”得以发挥。 〔15〕

“传播潜力”是瑞典研究小组诺瓦克(K.Nowak )等人作为分析传播差距形成因素的方面提出的〔16〕。传播潜力的规模和形态取决于三种主要类型的特性或资源,它们是:1.个人的特性,人具有听说等基本能力,还具有在传播、知识、态度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潜力;2.取决于个人社会地位的特性。这种地位为诸如收入、教育、年龄和性别等变量所规定;3.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的特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基本群体(如家庭、工作团体)以及他的次要群体(如俱乐部、协会、学校、组织)在传播时所起的作用,在这一方面,社会作为一种传播系统也是相关因素。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不同群体的传播潜力之间存在有规则的差别,这将导致各个群体的目标和价值观实现的有规则的差别。

文献传播非均衡性表现出来的传播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传播与阐释的矛盾。一方面,文献传播力求获得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阐释活动却具有广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出了受众的复杂、多元和个性差异,同时又表现了受众人文环境的不平衡。

文献传播障碍与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相互关联,有其共同的产生原因,“文化程度,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既可造成文献交流障碍,也可能形成文献交流的不均衡。”此外,“交流障碍更多地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上的落后程度,而交流不均衡则更明显地反映人们在上述各方面遭受的不平等待遇。〔17〕”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以及传播障碍的根本解决,都取决于制约其传播发展的各种环境。与此同时,传播的非均衡性和传播障碍又是导致知识差距的重要因素。1994年2月14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科学状况的报告,指出:贫富差距就是知识差距,如果没有在科学知识方面均衡转移,世界就得不到全面均衡发展。〔18〕”世界上发达国家无论在研究开发、科技文献出版及专利拥有方面均与发展中国家形成明显差距,从而拉大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距离。因此,重视对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的研究和解决,不仅有助于缓解传播障碍、缩小传播差距、提高传播潜力,更重要是由此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这是文献传播政策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释:

〔1〕据萧山市统计局1991年对农村100户文化服务支出调查,人均仅16.9元,其中学费14.36元,技术培训费0.36元,文化娱乐费0.39 元,其它0.79元,报刊书籍仅人均1元。

〔2〕〔7〕陆本瑞编。世界出版概观,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 年9月。

〔3〕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

〔4〕(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第177—178页。

〔5〕〔6〕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我国科技情报资源调查分析报告,1989年12月。

〔8〕UNESCO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11月第1版,第50页

〔9〕同上第51页

〔 10 〕也称“知识沟”( Rnowledge gap ),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信息贫乏”(Information poor)、 “信息偏狭”(Information inequity)。

〔11〕Tichenor,P.J.,G.A.Donohue and C.N.Olien (1970 )。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Rnowledge. Publicopinion Quarterly.34:159—70

〔12〕1973年,他们从社区结构的角度对该假说作了相当程度的延伸和修正。认为,信息流通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结构里,其终极功能不外社会控制,以达到社会系统的平衡谐和。(参见:Tichenor etal. (1973).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evolution of a structuralmodel.Journalism Quarterly.50:419—425)

〔13〕Donohue,G.A,P.J.Tichenor and C.N.Olien ( 1975) .Mass media and the Knowledge gap:a hypothes is reconsidered.Communication research.2:3—23

〔14〕F.M.Rogers.“传播与发展:一个主导范式的消逝”, 传播研究,1976年第3期

〔15〕单纯.“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上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

〔16 〕Nowak, K.( 1977) .From information gaps tocommunication Potential.in M.Berg etal. ( eds) . currentTheories in scandinavia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Grenaa.Deninark:GMT.

〔17〕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7月, 第一版,第134—136页。

〔18〕引自《人民日报》1994年2月17日,第七版。

标签:;  ;  ;  ;  ;  ;  ;  

浅析文献交流的不平衡性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