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阅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图书总量充足。调查表明,幼儿的图书拥有量已十分充足。人均50本以上的占19.8%,人均20本—40本的占75.3%,没有图书的幼儿不存在。对于购买诸如“图书”之类学习用品,家长总是非常愿意“慷慨解囊”。
2、幼儿图书内容片面化。学前期的早期阅读,“并不等于识字教育”。在理论上家长比较认同以上观点,但在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家长首选的还是“智力类”(识字、学数)图书。尤其是大班幼儿家长,有62.1%把购置识字、学数类图书放在首位。其次是“知识”图书;而孩子喜欢的则是“动画类”图书。因而在购书时家长和孩子往往发生矛盾。家长在为孩子购书时,目的性明确,把书视作开发孩子智力的一种工具,较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书籍所具备的娱乐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对幼儿的“故事类”图书鲜有选择,仅占3.8%。可见,家长对“书籍”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学习的有效手段重视不够。
3、幼儿阅读环境欠佳。调查发现,幼儿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往往是东放一本西搁一册,没有一个固定的图书架和书袋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50%以上,没有阅读角落的幼儿占60%以上,可见,幼儿的家庭阅读的物质环境普遍欠佳。对于精神环境方面,家长的示范榜样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家长在家里每天坚持读书报半小时以上的占35.4%,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阅读”的占21.8%以上。家长与书少有交流,幼儿就难以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令人担忧。在调查和观察中,幼儿的阅读兴趣令人担忧。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喜欢阅读”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0.1%,而“一般”的要占59.8%。许多幼儿爱“听”家长讲故事,不喜欢自己“阅读”故事,因而每天“缠着家长要求讲故事”,能够自己“一页一页认真仔细翻看”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5%以下。有些家长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经常购买新书来保持孩子对书的“热度”。
很多家长反映,家里的图书要么扔得满地都是,要么一本书被涂得乱七八糟,撕得七零八落,令家长“很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只知道玩,不喜欢读书。
5、家长指导乏术。早期阅读具备个别化的教育特点,易受兴趣、环境等影响,因此,家长是指导孩子阅读的最好老师。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家长只能在孩子“缠得没办法”时给孩子讲个故事聊以应付。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爱不爱看书“无所谓”,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所改变。调查中还表明,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较少,每天坚持者寥寥。当与孩子一起阅读时,也只是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技能并不关注或不知道关注,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家长觉得无可奈何。
6、超前识字教育者众多。
当我们问及孩子在家有无识字时,65.8%的家长回答“有”,尤其是大班幼儿,69.9%的家长甚至要求孩子“写字”。虽然大部分家长觉得早期阅读应该是“正规阅读的预备阶段”,但受社会风尚和“早识字”与“早成才”等因素和观念的影响,提前进行识字教育的家长还是很多。
早期阅读开始的时间
一般来说,5-6个月的婴儿对待书就像对待其他东西一样,会把书放在嘴里咬,用手去拍,推,撕;
9个月以后,婴儿对书的兴趣使他想去翻动书页,但往往是一把抓起好几页;他会看书,但可能把书颠倒着看,嘴里还会喃喃自语;
1岁以后的孩子会说不少话了。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早期阅读作了一定的准备;
14个月的孩子能开始看图指物。大多数孩子学会看图指物的年龄是1岁零4个半月;
说出图上东西的年龄是1岁零7个月。
所以,专家建议,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得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会较早出现。
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对策
1、选购合适的图书是进行早期阅读的条件。
美国学者杜京研究了5000名学龄儿童,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幼儿与图书读物的优选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购图书时不要一味只从智力投资的角度出发,而要把图书作为从小培养幼儿爱书、读书的好习惯,作为给幼儿提供学习的经验,获得处理问题方法,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媒介来考虑。因此,家长在选购图书时要以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基础,注意孩子的各种能力发展要求和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图书读物。从阅读的要求出发,还是以故事类图书为主,适当增加知识类读物,再购置些绘画、手工类、娱乐类的图书作为补充读物。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选择一些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形象突出、画面清晰、背景不过分复杂的一页单幅图书,同时要求装订牢固,纸质较厚韧,便于幼儿反复翻阅。中班幼儿的读物,可选情节有高潮屡现的,但也不过于曲折的故事图书,要注意故事内容的启发性。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的动物故事,特别受中班幼儿欢迎。画面的要求是生动活泼,主客体分明,背景不过分复杂。大班幼儿则喜欢较长的、情节复杂的故事,内容要富有想象力、创造性。他们已具备探究心理,爱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可选一些知识类故事,满足他们的探究心理,利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保障。
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阅读的物质环境。如在家中为孩子选择一个光线明亮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或软垫,铺一块地毯,让幼儿一坐下来,就有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能较好地让幼儿专注于书,不受其它事物干扰。切忌让孩子边看书边看电视。二是指精神环境的熏陶。我们常说,某某出身于“书香门第”云云,意思就是家庭中父母爱不爱读书对子女的影响。如果父母每天手不释卷,刻苦学习,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不难形成。所以,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是家长必须每天在家读书报半小时以上,以此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
3、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是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幼儿拣起一本图书,很快地翻完,甚至一次翻好几页,就宣布:我看完了。问他书中讲了些什么,他却连连摇头。这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阅读的技能,因此,如何正确地指导孩子阅读是个关键问题。
(1)、和孩子一起阅读。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抱着他翻阅图书,并用舒缓的语调地把书的画面一页一页讲给他听。翻书时从左至右,讲述时从上到下,潜移默化地教会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他每本书都有书名,就象宝宝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哪个是封面、封底,哪是页码等等,以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开展“讲书”活动。在家长“讲书”(朗读)时,要求孩子仔细听,讲第二遍时,故意“漏掉”中间或结尾部分,让孩子找相应画面,以此让幼儿理解语言符号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培养分析、观察、推理等能力,加深对画面内函的理解。
(3)、设置“悬念”,促发阅读。家长在为孩子讲故事时,不要一口气讲完,可以留个“悬念”,让孩子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促使孩子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4)、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提问。带幼儿外出时,引导幼儿观察社会和自然环境,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肯定他们的好问精神。同时,可引导幼儿把生活中的疑问带回家,在书中找到答案,可使幼儿进一步理解书的奇妙。
(5)、和孩子一起制作图书。幼儿在听和读了一些图书故事后,语言逐渐丰富,往往有创作欲望。家长可与孩子一起来设计图书画面,并画好封面、封底,写好页码,装订成自己的书,使孩子进一步理解书的结构,培养爱书的感情,体会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在家长的循循善诱、精心指导下形成良好的兴趣和习惯,为入小学和正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