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特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全国的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辛勤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过程的阶段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自1979年9月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1979年9月叶剑英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张。自此,理论界对精神文明开始关注。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随之而来理论界形成了一个对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热潮,其中有关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问题得到相当的研究,这些为下一步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有益的铺垫。第二阶段是研究的深化阶段,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四大后,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的提出,党中央继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此相对应,理论界纷纷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诸问题。第三阶段是研究的大发展阶段。自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至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这一论断,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美好前景,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
第二,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广度方面看,除一般意义上的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内容、基本特征、基本规律、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实施途径等外,还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道德调节原则、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等。从深度方面看,如:对精神产品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文明核心要素的研究,深入到思维方式、价值评判系统、人际交往形式诸方面。从方法论上看,大多数同志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运用辩证的方法展开研究。同时还运用了实证、应用、系统等现代新型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鲜明的政治性与现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虽不全是政治问题,但与政治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政治路线的制定,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提出,也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研究热潮的形成。由此派生出另一个特点,即现实性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和展开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尽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容讳言,我们的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一些取得共识的观点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研究成果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还有许多,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另外,在方法论上有的研究中还有抽象化、绝对化和非历史主义的倾向。
二、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现实基础的评估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在怎样的现实基础之上?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第一,滑坡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冲击精神文明建设,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具体表现为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忽视思想道德与人生观教育,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社会上早已绝迹的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道德滑坡。
第二,大得大失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有得有失。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出现忽视理想、道德观念淡漠、唯利是图的现象,如果听任其发展,就会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区别论。认为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因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具体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确实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二是在另一些地区、部门,则是“两手都不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都不尽如人意;三是还有一些地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软”,因而比较而言倒显得相对较“硬”。
第四,爬坡论。认为精神文明从总体上看是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即使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大部分也都是新旧观念、新旧意识转换过程中的客观反映。因此,只有以积极的态度认识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可能用时代和发展的目光认识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内部结构调整期论。认为我国目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尤其是道德的状况,既没有从先前某个“高坡”上滑下来,也没有明显地显示出“爬坡”的趋势,而是处在一个内部结构调整的时期。这种调整虽然是道德结构的重要调整,但仍然是同类型道德内部的调整,而不是道德类型的转变。
第六,初级阶段论。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在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相一致的。
三、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何在?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第一,综合论。1.有的同志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多方位、多侧面加以综合分析。其中包括:现实因素、历史因素、自身因素和发展因素。2.有的同志从另一些方面去概括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其中有:历史的反弹效应、思想理论的偏差、政策导向上的偏差。3.有的同志还综合为以下四点: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物质化倾向;从实践上看,精神文明建设方式上存在缺陷。
第二,必然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必然性加以分析。一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无论从制度上、体制上,还是运行机制上看,都不能说已经确立或定型,由此必然使精神文明建设中诸如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表现出相当的不完备性。二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继承上看,目前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理想、价值等具体内容,都是与以往长时期形成的单一所有制和计划体制相联系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与以往体制相吻合的继承性,必然与新的体制具有某种不适应。三是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某些具有消极影响的东西。
第三,思想认识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基本的和首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模糊认识。主要表现为:代价论、自然论、先后论、分工论、无为论、非中心论、精神鼓励无用论、重建论、西化论、古化论(儒化论)等。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目前,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第一,辩证关系说。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是辩证的。从根本上说,道德主体的形成当然要基于利益主体的形成,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但是,这种统一性是否定性的辩证过程。
第二,有限相容论。有的同志针对试图从理论上将市场经济与道德生活划归不同的领域,主张市场经济与道德互斥,因而必须“划界”的观点,在肯定其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提出质疑之处。指出由于道德不限于非功利道德,还存在公正道德,公正道德对市场经济中个人的正当功利是肯定的,因而这种道德显然与市场经济不是相斥而是相容的。
第三,中介区域说。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陷于抽象的论证,而应该看到它们之间有着复杂多重的因果关系,存在着“中介区域”。比如说,存在着体制和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教育的因素、生活方式的因素等。应加强这些中介区域的研究。有的同志进一步认为,应加强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研究,这样才能使讨论具有现实性。
在分析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作用时,尤其是分析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效应”或“负作用”时,理论界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第一,直接间接作用说。认为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之分。而间接作用则要通过“人”这一中介形成观念才能用以指导行动,而人的观念既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价值取向不同。不能把一切“负效应”的帐算在市场经济上去。
第二,双重效应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为主,消极效应为次,把两者颠倒过来是不对的,不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也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对道德方面的不良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侵蚀,但对这方面的估计又不能过分。
第三,方法论说。认为分析市场经济社会效应有个方法论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一要把握生产关系的二重结构分析法,即把生产关系视为一定的占有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统一。二要全面地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三要坚持道德评价与经济评价的统一。四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五、关于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理论界的同志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思路和对策:
第一,有的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设想:(1)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2)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3)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内外的互动机制;(4)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5)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6)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约束机制。
第二,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核心问题,即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的问题。出发点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时期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映和需要的实际;落脚点是:必须落脚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落脚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落脚到弘扬人类优秀文化、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上来;着力点是大力培育人们的市场精神,包括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培养人们的经济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观念;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做好文化脱贫工作;抓官德官风建设;抓社会公德教育等。
第三,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靠机制解决问题。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横向社会联系变得较为广泛,法制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社会管理职能日趋专业化,人民大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机制必须实现社会化、法制化、职能化、民主化。
第四,有的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分层次,从三个层面的三个载体抓落实,一是基础教育层面的学校教育载体;二是社会教育层面的新闻载体、文化载体和出版载体;三是综合教育层面的文明社区载体。
第五,有的同志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应当适度超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认识超前、规划超前、目标超前、内容超前、启动超前。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