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310000)
【 中 图 分 类 号 】 R54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6) 04
摘要: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透析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150例患者均采用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接受常规肝素封管,B组患者则在A组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对比3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功能不良情况。结果 B组与C组患者的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B组与C组患者的PT、APTT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PT、APTT情况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组患者之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价值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血液透析患者150例(2014年8月-2016年2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150例患者均采用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男女比例为90/60,年龄在38.5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2±18.52)岁,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在3个月-29.5个月之间,平均血液透析时间为(18.19±15.62)个月,患者均知情同意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即A组、B组、C组,每组患者50例。3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因此,3组血液透析患者之间可进行较好的对比研究。
1.2 方法
A组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结束之后接受常规的肝素封管(肝素的浓度在25毫克/毫升)。
B组血液透析患者则在A组的肝素封管的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每天口服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毫克。
C组血液透析患者在A组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患者每天口服氯吡格雷的剂量为75毫克。
对这3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主要观察患者导管动脉端的功能情况,尿激酶干预情况、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药物副作用[1]。
1.3 判断标准
导管功能正常:透析时的血流量在每分钟300毫升以上,导管通畅;
导管功能不良:血流量在每分钟200毫升以下,抽血困难,需要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导管功能丧失:多次使用尿激酶导管仍不通畅,或者患者出现感染,且治疗无效,需将导管拔除[2]。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尿激酶干预情况
A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30.20±18.96)天,B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68.15±42.53)天,C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67.52±38.69)天。 B组与C组患者的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凝血功能影响
B组与C组患者的PT、APTT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PT、APTT情况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3组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对比()
2.3 不良反应
3组患者均出现恶心、上腹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其中A组患者占2例,B组患者占4例,C组患者占3例。患者经质子泵阻滞剂治疗后症状均好转,3组患者之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为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透析通路,其中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以及动脉內瘘是最为常见的血管通路。采用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若出现血栓的情况,则会导致导管出现功能不良的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功能丧失的情况[3]。因此,给予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有效预防血栓的措施十分必要。
阿司匹林可以对患者血管内生成过氧化物进行抑制,减少患者出现血栓的情况,从而减少患者血小板的凝聚,以此降低血栓的发生率。氯吡格雷具有一定的选择抑制性,可以对血小板膜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进行抑制,使其可以与糖蛋白Ⅱb/Ⅲa受体纤维蛋白原进行结合,同时氯吡格雷可以对ADP所造成的血小板扩增进行阻断,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B组与服用氯吡格雷的C组患者的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B组与C组患者的PT、APTT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2组患者PT、APTT情况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组患者之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推迟尿激酶干预的时间,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锋,段利娜,李丹丹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7):12-13.
[2]徐文静,刘德干,翟晨彤等.乳腺癌患者携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J].山东医药,2015,59(1):54-55.
[3]张梅.抗凝药物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29-130,133.
[4]夏芳,付影,陈天华等.不同抗凝方式对预防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31):63-65.
[5]蔡晓青,周莹,黄丽丹等.华法林和拜阿司匹林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12):823-825.
论文作者:余娅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尿激酶论文; 静脉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血液论文; 长期性论文; 《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