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抚松四中创办农村综合型高中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抚松论文,四中论文,高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吉林省抚松县四中坐落在长白山天池脚下的东岗镇,紧邻亚洲第一大参场即国营抚松第一参场。学校始建于1958年,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要,1988年改建为面向抚松县南片七个乡镇及两个企事业计九所初中招生的一所普通农村高级中学。由于受当时师资生源等办学条件及办学方向诸要素制约,改建后的农村高中发展遇到严峻考验。为此,学校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一条综合型的农村高中办学新路。
一、问题的提出
1986年前后,抚松县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全县高中合理布局问题,根据四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开始酝酿对四中的改制(即将初中升格为高中)。学校领导根据家长及学生的意向也开始效仿城市高中的办学模式筹划着转向(即以升学为主),到处调教师挖生源,试图以升学率赢得家长和社会的青睐,但客观事实却与学校的主观愿望大相径庭。连续几年,考入大中院校的学生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落榜回乡后的学生一无栽培、加工人参的技术,二无进入市场经济的本领。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学校,学生泄气,家长叹气。学生招不来,留不住,学不好,农村高中的生存出现危机。面对困境,学校领导班子请来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为学校“会诊”。经过反复学习、认真调查、科学论证后认为,学校之所以走进死胡同,关键在于办学体制的单一,办学结构的单一,办学模式的单一。三个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致富等多种需要。要想把学校办活,必须想学生所想,急社会所需,在办学上变三个单一化为三个多样化。由此,学校很快组成了由教学、教研、科研、教育行政、农业、科技等方面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以“农村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实验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小组,开始了对农村高中办学模式的艰苦探索与研究。
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办学体制上实施一校三制
1.突破单一体制,尝试一校两制
1988年前,全国农村高中均为一种办学模式,农村高中的改革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学校领导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守——学校难保,等——学校会亡,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困境。1988年底,依据对普通教育渗透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渗透着普通教育的理论分析,大胆地提出一校两制的改革新举措。具体做法是:高一时统一编班,共同学好高中文化课。这样做是从长远考虑到未来人才素质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即文化素质居于重要地位。文化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从近期考虑到为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打好文化基础。这种形式叫做普高班。高二会考后把分流出来的学生编班,利用普高的教育教学优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增设职业技术专业课,这种形式叫做职高班。这一改革经1990~1991两年的实践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一是普高和职高升学率分别上升到30%和52.6%;二是未能升学的学生由于在学校学到了一技之长,回乡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家庭致富的能手,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三是学校由此产生了凝聚力,生源逐年增加。第一轮实验结束后课题组在认真总结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一校两制运行的实际需要,在1992的第二轮实验中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进一步调整普高与职高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使一校两制的办学模式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其重要标志是进一步取得升学与就业双重效益,到1994年,普高与职高的升学率分别上升为73%和71.4%,落榜学生回乡就业率已达98%以上。学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教学班增加到14个,在校生增加到700多人,教职工增加到98人(办学规模是1988年前的三倍多)。
2.创办科技示范园区,从一校两制走向一校三制
1994年秋,第二轮实验结束,学校从社会调查反馈的信息中发现,一校两制虽然在升学与就业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普教仍存在着重考试学科轻非考试学科、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的现象;职高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因而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就业后综合能力差;职校毕业学生就业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差。课题组经过对“两差”的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校缺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制约,普高只在实验室里学习理化生,职高只在黑板上学种田。针对这种弊端,在1995年开始的第三轮实验中,课题组又根据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东岗镇是抚松县高效农业实验区的实际需要,先后投资10多万元,用三年时间建起了“科技示范园区”。此园区现有砖瓦结构场房210多平方米,塑料大棚9栋2600多平方米,日光温室3栋720平方米,畜舍、鱼塘各一处1200平方米,落叶松林20亩,食用菌大棚100多平方米,租赁大田80亩。几年来共引进了国内外良种100多个,自己培养新品种3项,推广新品种28个。园区建设除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培训外,还为当地提供科技咨询、良种菜苗以及新鲜蔬菜。另外还扶植榆黄蘑、人参、蔬菜大棚专业户5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园区较好地发挥了实验中心、示范中心、种苗种蓄中心和农业科技中心的作用,开发和延伸出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新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所引进和培育的新品种及取得的新成果,不仅在校内的普高和职高教学中起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一方面是过去流失的或落榜的学生闻讯而来,一方面是已就业但又需要补充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中青年农民也接踵而来。对此,课题组根据大教育观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理论,提出建立东岗地区成人文化科技培训中心的设想,这一构想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普高和职高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东岗地区农民继续教育的任务。1996~1997年学校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民培训班20多次,培训当地农民1000多人。课题组因势利导,及时总结归纳和升华,将学校原来的一校两制顺理成章地升为三制:即普教、职教、成教三种办学体制在一所学校同时并存。
(二)在办学模式上一校三型
抚松四中在办学体制这一难点上的突破,恰如打开农村综合高中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带来了学校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办学模式上的多样化。首先是一校三制打破了学校长期保持的单一的、以普教为主的办学格局,使学校第一次出现了普教、职教、成教三种教学结构;其次是三种教育结构在一所学校并存,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又裂变出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即升学、就业和兴业三种模式。对于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课题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精神,1996年经过教育、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专家的考查和论证,对四中的办学模式做出了初步界定:(普教+职教+成教)+(升学预备型+就业预备型+继续教育型)=综合型高中。学校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根据综合型高中的基本性质,重新调整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任务,即面向普教、面向职教、面向成教,同时承担起普教的升学任务、职教的升学与就业任务、成教的继续教育任务。
(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三教并存无疑在客观上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我们发现四中的改革者与决策者经过多年的实验与实践,变得越来越聪明与精明了,开始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他们在管理上敢于变顺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严格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说,如果按着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发展,一校三制理应等于三,而他们的管理模式则是一校三制等于一。基本特征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即一校三制并不是一校为三,更不是一所学校三个班子,三支队伍,而是用一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承办普教、职教、成教三所学校的办学任务,所以,他们在管理体制上成功地启动了校长负责制可谓合;在管理形式,一所学校挂普高、职高、成人培训中心三块牌子可谓分;在组织管理上,是一个班子和一支队伍又可谓合;在管理结构上,是一校三部,即学校下设普教部、职教部、成教部,部下设教研组又可谓分;在行为管理上,统一接受校长的领导,即由校长聘任部主任,部主任聘任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聘教师又可谓合;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本着软任务要硬化,虚指标要量化,弱意识要强化的原则,坚持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工作与效果结合,统计与描述结合又可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一校三制与校长负责制的结合,使学校虽繁而不乱、学科虽多而有序、任务虽重而有特色,保证了学校改革健康有序进行。
(四)在课程设置上因类而宜
如果说体制是难点,模式是重点,管理是关键的话,那么综合型高中的课程设置则是改革的基本保证。课题组认为,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无法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体制、结构、模式再科学也只是一种形式。为此,课题组把第四轮的实验重点放在了课程设置上。改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根据一校三制所肩负任务的需要,二是根据一校三型培养目标的需要,对原来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制、改革和改组。其指导思想是因类而宜、因材施教,即按着各自的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其原则是保持一校三制各自的独立性,即普教、职教、成教各有各的大纲、计划和课程设置;具体做法是有减又有增、有合又有分、有舍又有选、有主又有次。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和完善,现已初步构成综合型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体系和基本框架。普高的文化课基本按照省教委下发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同时根据山区特点,强化了劳动技术课和非考试学科,增开了长白山药用植物生理学、森林病虫害学等选修课。高二分流后的职高班文化课按省中专职教处要求增减得当、主次有别、舍选合理、穿插有序、科学开课,专业课则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从现代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民素质需要出发,增开了人参栽培、植物生理等15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成人教育主要根据长白山区农村参业、林业、旅游业等经济特色,立足当地,面向回乡青年和下岗职工,在就业、创业、兴业和再就业中,渴求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实际,开设国内外先进的种植业、养殖业、饮食服务业、人参、木材加工业、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课,以及初高中部分文化基础课。学制有长有短,课程有多有少,程度有深有浅,门类有文有专。这些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要求,一方面由当地农科教部门协调决定,学校的职责是利用综合高中的教育资源负责区域内成人的继续教育。
三、农村综合型高中发挥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综合高中的显著特征,是它变革了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延续了40多年的以普教为主,以升学为机制的单一办学模式,牵动了“三教”结合,拉动了农科教统筹,推动了“三划”(即“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联姻;创建了产(业)教(育)结合、农(业)校结合、社(会)教(育)结合的新体制;创造了上挂科研单位、横联有关部门、下辐射乡村户的教育与社会密切相联系的新形式。从而科学地架起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中介和立交桥,使三辆快车驶入智力开发、科技开发和经济开发的高速公路。从而形成了“以教治愚、以智促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大大拓宽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为90年代长白山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功能作用之一,促进三教结合,形成农村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服务。一校三制构建了以乡镇经济为依托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的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农村乡镇一级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自我造血机制产生了五种功能。一是升学功能。九年来普教、职教共有65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大中院校继续深造,其中有30%的人毕业后陆续返回抚松地区就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二是就业功能。未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普高、职高毕业生,凭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并且大部分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三是继续教育功能。已就业的学生或参加工作多年的中青年,如果需要重新学习文化或其它专业技术,还可重返学校培训中心继续提高。四是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一校三型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任务,使学校的大门永远向着社会开放,学生可不受时间、年龄、职业限制,有的学生或因病、或因家庭困难暂时辍学,待有了条件后,仍可视自己的条件选择普、职、成不同的模式,随时重新到校继续接受教育。因此,综合高中虽有流失但却流而不失。近几年来,学校入学率、普及率、毕业率基本达到100%。五是推动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1988年前学校在“片追”办学思想指导下,到了高二有20—30%的学生厌学,到了高三有40—55%的学生流失。一校三型适应了学生升学、就业、继续教育的不同需要,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五项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提高当地中青年农民素质的作用。其重要标志有两条:其一是中青年农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重要标志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农民比例已从1988年占劳动力的5%上升到1997年的32%;其二是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和吸收贡献值由1990年的25%上升到1997年的55%。
功能作用之二,促进农科教统筹,形成科教兴农合力,为农民奔小康服务。三教并举相互沟通,不仅是农科教统筹的必由之路,而且更是乡镇级政府实施科教兴农的客观需要。东岗地区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贫困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走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而要实施农科教结合,首要的条件是要有科技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为农业建起教育与科技两个腾飞的翅膀。1990年以来,综合高中为当地培养人参、农艺、园艺、家畜养殖等20多个专业5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中等技术人才,在全镇出现了林业、参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专业户等50多个,发展村、乡(镇)企业10多家,新上项目30多个。在东岗地区形成了举龙头、建基地、联农户、进市场、奔小康的新格局。在农科教联合的大启动中,建起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户58个,增加科技骨干1000多人。不仅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农民奔小康共同致富的步伐。有三个数据令人瞩目:一是在农科教统筹战略中,有36%的科技人员是综合型高中培养的学生;二是在乡镇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户中,有65%的户主是综合高中培养的学生;三是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1000元提高1996年的3000元,这其中学校的作用功不可没。
功能作用之三,促进“三划”联姻,形成科技项目的辐射力,为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服务。综合高中通过人才牵动效应,把国家农业部门在农村实施的“丰收计划”,国家科技部门在农村实施的“星火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在农村实施的“燎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八五”和“九五”期间,东岗地区实施的“丰收计划”项目有高寒山区高效农业实验,高寒山区蔬菜大棚实验等;科技部门实施的“星火计划”项目主要有长白山区食用菌栽培和山区中草药移植实验等;教育部门实施的“燎原计划”项目主要有高寒山区科技示范园区实验等。三个部门实施的项目虽然各异,但目的都是以科研基地牵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共同目的,各自为政不行,只有把三个部门的人财物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农业部门有基地的优势,科技部门有科技的优势,教育部门有人才的优势。这一多年来解决不好的难题,在四中办学体制的优化下开始启动并初见成效。以高寒山区玉米、蔬菜、食用菌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实验项目为例,农业和科技部门虽然实验多年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专业人才去落实。1994年学校的“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后,很快发挥出人才、科技及基地的辐射功能和作用。1995年,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面前,东岗地区大面积玉米欠收或绝收,而园区种植的玉米“黑丹一号”却获得大丰收。全市乡镇干部看后,一是预订“黑丹一号”玉米种籽,二是抢要职高毕业生。另外,学校园区引进和实验的国内外先进的蔬菜、玉米、大豆、食用菌、果树、黄牛、鸡、鹅、鱼等100多个良种,成为当地农民致富不可缺少的科技项目。难能可贵的是,毕业生回乡后,利用当地“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提供的项目、基地、技术、资金使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术得到有效发挥,在农村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致富新格局。目前学校示范园区所实验的项目及学校培养的人才,经过“三划”联姻已辐射到千家万户,不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且已形成东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功能作用之四,三个结合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综合能力,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服务。综合高中运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三教结合在横向构成了教育社会化的基本框架,三个结合(指三教、农科教、“三划”)在纵向上又构成了社会教育化的支撑体系。用大教育观的理论研究审视综合高中所产生的教育、经济、社会效益,归根结底是社区教育效应的具体反映。因此,综合高中的最终属性应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雏型,最终职能是肩负社区发展的任务,基本功能和作用就是在乡镇范围内多种教育因素的结合、协调和互动。结合,就是把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通过三个结合联合起来,发挥整体作用;协调,就是三个结合使当地的各个机构和教育机构之间,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相互配合、交叉,同时各有分工,在整体中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互动,就是当地教育与农业科技的双向活动,相互促进。一校三制促进当地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结合,达到教育与社会一体化的目的。综合型高中的上述行为,发挥了教育社会化的四大功能:一是社区教育形成了社区居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乡镇干部和群众精神文明程度逐年提高,各种犯罪率逐年下降;二是社区教育提高了乡镇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997年青壮年农民受教育的平均时间要比1990年前提高1—2倍;三是社区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9年来建起文化站5个,显著效益是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比1990年增长2倍;四是社区教育培养了社区经济特色,以第三产业为例,1997年从事营销、服装、饮食等职业的农民比1990年以前增加5倍。综合型高中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同时,还结出了5项新成果:一是把学校教育功能过渡到全面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上来;二是把社区为学校服务过渡到学校与社会双向服务上来;三是把仅仅依靠一些认识高的部门办社区教育过渡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群众行为上来;四是把开展社区教育只抓普通教育过渡到抓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上来;五是把开展社区教育仅仅依靠农科教部门过渡到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上来,从而主动地将社区教育引导到教育体制改革上来。
四、对农村综合型高中孕育成长的分析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回顾抚松四中创办综合型高中的发展史,反思四中的经验,我们看到,抚松四中之所以取得一定成绩,正是她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教育自身的发展,形成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孕育并促进了综合型高中的发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需要综合型高中办学模式
四中用一所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同时发挥了普教、职教、成教三所学校的作用与功能,承担起三所学校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这一综合能力适应了地处长白山高寒山区乡镇一级财政缺资金、少教师、短设备的客观实际。据测算,如果在东岗镇同时各建一所普高、职高和成人教育中心,约需3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每年收入不足500万元,全镇不吃不喝也需6年才能办到,而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急需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和初中级技术劳动者,农民素质提高又离不开继续教育。乡镇干部同时认为,即或政府将来财力办到了,一个乡镇同时办三所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上的浪费;学校领导也认为利用四中的教育资源同时兴办三种体制的教育,无论是校舍、电教、图书等硬件,还是师资等软件,均可满负荷运转。课题组的对比调查告诉我们,四中实施一校三制后的教育资源的使用率,要比十年前单一的教育体制增加5倍以上,培养一名高中生和一名职高生及培训一位农民的成本要比其它学校和乡镇降低40%左右。所以,乡村干部和群众评价说,我们不仅欢迎而且更需要四中这一多快好省的办学模式。主动需求带来了主动投入,几年来东岗地区财政为四中投入110多万元用来发展农村综合型高中。
2.山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型高中培养出的综合型人才
长白山区的农村由于开发晚、交通闭塞、信息迟缓等原因,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一般是以资源转换和种植及养殖业方面粗放型的中初级技术劳动者为主。经济发展虽然需要人才层次不高,但其门类却小而全、繁而杂。以种养殖业为例,就有人参、天麻、贝母栽培及养蛙、养鱼、养狗等上百种,正在兴起的第三产业,就有服装、运输、饮食等40多种。这些多而杂的中初级劳动者,大中院校很难做到门类齐全,即使有这方面的专业和人才,异地学子也很难在条件较差的长白山区落户扎根。另外,山区另一经济特色是以个体、私人、集体即乡办村办户办为主,他们的用工制度很不规范。往往是忙时用闲时辞,长者不足一年,短者只需几天。这种用人方法对外地青年无任何吸引力,而综合型高中恰恰弥补了上述不足,它可满足不同经济体制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专业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对乡村户经济发展的预测,按其所需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优势,即综合型高中的生源基本是本乡本土的子女,他们有扎根山区建设家乡的朴素感情和独特条件,与那些“飞鸽牌”的大中专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综合型高中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倍受政府的支持和用人部门的欢迎。
3.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综合型高中的办学体制
过去喊了多年的在一个市和一个县范围的三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今天,在一所学校做到了。其重要意义在于为当地农民的继续教育和终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一是办学体制的自身条件具有可能性。即普高的升学教育——职高的升学与就业教育——成人的继续教育,自身的运行规律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普高的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可就读于职高,职高毕业生就业后(包括考入高等院校回乡的毕业生),认为自己需要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还可到成人教育中心重新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二是就地就近的天时、地利、人合条件具有可行性。学校设在东岗镇中心,农民居住在学校附近,无论是在节假日或农闲季节,农民既不用乘车也不需住宿,只要农民愿意即可随时接受教育。三是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的终身性。终身性这一功能是由学校三教结合的体制与三教统筹的性质所决定的。普教与职教的衔接、职教与成教的衔接,这意味着四中已成为东岗地区农民终身教育的场所。近两年来成人教育的效果与效益完全证实了这一点。现已有十几名私营农民企业家,从这里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所以,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迫切需要综合型高中这一办学体制。
在十年的改革与实践中,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支持综合型高中的完善与发展,制订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就学与就业和农民培训的优惠政策。一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凡是四中毕业生均可分别得到高中毕业证书和职高毕业证书以及“绿色毕业证书”(“农村科技致富新户主资格”)三个证书。二是县乡两级政府规定,凡是在四中毕业的普高与职高毕业生,均可视其能力与专业优先安排就业,享受中级职称的工资待遇并优先承包“五荒”,发展个体经济优先给予贷款,优先获得参军的资格,优先获得国家和省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项目。三是县乡政府与学校规定,凡是在学校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民,经有关部门考核评定后均可优先获得农民技术职称的待遇。上述优惠政策使家长、学生和不同经济实体尝到了甜头,从心里拥护、支持综合型高中。
(二)学校内部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保障了综合型高中的顺利发展
如果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作综合型高中孕育成长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其中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则是其顺利发展的内部条件。
1.四中创办综合型高中,从一校两制到一校三制的改革以及多功能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都离不开校领导集体的辛勤劳作和不断创新。
这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一校三制的模式,从而勾画出综合高中的基本框架和未来发展的蓝图,并且以造诣较深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驾驭三教按其自身规律健康运行;建起了以服务于教学为中心,以经济创收为辅的农工商贸立体开发的抚松具双龙贸易公司,保证了综合高中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经费需求;协调理顺诸多与办学相关部门的关系,使各相关部门为创办综合型高中出钱出力出主意,从而使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
2.通过改革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则是四中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综合型高中办学体制、模式等自身特点,需要有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其一是从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上看,需要变原来单一的普教类型,为现在的普教、职教、成教三种类型的教师并存;其二是就教师个体素质而言,需要每位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精神,而且同时要具有普教、职教、成教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三是由于综合高中承担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任务,每位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学校正是按着综合型高中所需求的上述复合型教师的素质,采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等激励机制和以老带新,高校代培,请进来、走出去等培训举借,使在职教师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方法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大部分教师已由过去的经验型转化为现在的科研型,较好地承担并驾驭了综合型高中的各项实验任务。外界评价说,四中教师能讲课、能搞科研、能操作,是综合型高中在教学教研上的主力军。
3.科研先行与先导是综合高中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综合高中从创办到一步步走向成功,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综合高中的改革实验一开始,学校就确立了科研兴校,先行科研的明确理念,并建立起了一支由市县校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部门为骨干的,有学校教师群体参与的,有农科教兼职的,老中青结合的,学科结构配备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科研先行与先导下进行的。无论是教育体制、办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以及三个结合的构建,都要由这支科研队伍反复论证后,才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科研的先行与先导,不仅使综合高中的发展少起了弯路,而且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型高中变一个升学机制为就业、兴业多种机制,是高中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从前文对综合型高中的功能与作用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效果是显著的。一个时期以来,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一个难点,高考升学机制一直压得普高不敢轻举妄动。抚松四中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变一个机制为三个机制,变单一培养模式为三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抚松四中的改革虽已有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例如三教中的职教、成教都要直接面向市场,而市场的需求变化较快,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更多的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四中的改革目前尚停留在机制、模式的改革上,或者说是外部的改革上,三教内部的改革还未真正展开,特别是在职教、成教的课程设置上,如何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这对四中的领导是个挑战,对四中的师资也是一个挑战,只有真正解决好了课程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项改革,帮助她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