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邓小平开放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开放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开放观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全方位的开放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开放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开放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全方位的开放观,继承了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都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早在1936年7月, 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就谈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问题,他指出:“如果中国真正赢得了独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的生活和消费能力不仅仅是中国人才会对它关心的事情,而且能吸引许多国家。”(注:《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93页。)1944年8月, 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时又谈到了对外开放问题,他说:“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注:参见《党史通讯》1983年第20期。)1949年3月,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对外开放的思想,他指出:要保护外侨在中国的合法权益,不加侵犯。在谈到同外国人做生意时,毛泽东强调说:“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35页。)1954年8月, 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又指出:中国要变为一个近代化的国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靠国内市场,但也要同外国加强联系。中英之间“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注:《毛泽东外交文选》第161 页。)并提出了“一要和平,二要通商”的原则和方针。毛泽东还多次强调,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必须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对外开放问题。他一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甚至把对外开放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并将其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中。

(二)都认为对外开放不能局限于一个领域、一个方面、一种方式,而应该是全方面的

首先,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既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应该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1956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认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长处和短处,社会主义国家也并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因此必须向外国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都要学。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完全不错,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1页。)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开放的问题。1984年11月,针对某些人认为对外开放只是对西方开放的观点,邓小平说: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再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1987年6月, 邓小平又强调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其次,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主张,既要学习外国的经济,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政治、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一切先进合理的东西。

最后,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了对外开放方式的多样性,他们特别提出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与外国通商、做生意,发展对外贸易。二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经济合作。1956年12月,毛泽东在与陈叔通等人谈话时指出:“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注: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上卷,第433页。)1964年1月,毛泽东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厂、开矿。邓小平也非常重视这种方式,他指出: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三是加强人员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三)都认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三是社会主义原则;四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有批判地向外国学习的原则。

由上可见,邓小平的开放观首先是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如果没有这种继承,也就谈不上发展,而没有发展,也就不会有邓小平全方位的开放观。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邓小平对毛泽东开放观的发展,或者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开放观上的不同之处。

(一)认识的深度和重视的程度不同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二者认识的深度和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对开放问题认识得更深,重视得更高。

首先,毛泽东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思想还不是很全面、很具体,尚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当作一个独立问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问题以外,再很少对这一问题作过专门的探讨。而且,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从未使用过“对外开放”一词。而邓小平则不同,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他在继承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外开放思想的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内容、方式、格局和应该坚持的原则等。同时,邓小平在许多文章中专门论述过对外开放问题,多次使用过“对外开放”一词,从而使对外开放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毛泽东把对外开放仅仅当作党和政府的一项方针和政策提了出来,还没有上升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的高度。而邓小平则不同,他把对外开放看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改革开放当作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在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对外开放称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又将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并列为我们应该坚持的两个基本点。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何等重视对外开放。

再次,在对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毛泽东虽然也多次论述过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但更多的还是强调自力更生。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甚至不再谈对外开放,片面注重自力更生,推行了一条闭关锁国的方针和政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邓小平则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方面,他充分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能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才把对外开放当作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强国之路。

最后,毛泽东的开放观只涉及对外开放,而邓小平的开放观还包括对内开放。他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对外是开放,对内也是开放。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不能画地为牢,互相封锁,而是要加强经济协作,搞好横向联合。对内开放的思想是邓小平的一大创新,也说明邓小平对开放问题认识得更深,重视得更高。

(二)在对外开放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对外开放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全面的和多种多样的。但是,邓小平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具体,而且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在对外开放的内容方面,毛泽东也认为应该学习外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一切好的东西,但是,具体都学些什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论述得还比较笼统、抽象,尚缺乏切实有效的、明确具体的对策。而邓小平则不仅强调了对外开放内容的全面性,还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措施和方法,直接指导和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在对外开放的方式方面,邓小平也比毛泽东阐述得更加明确、具体。例如,邓小平在谈到引进外资这种方式时,认为既可以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可以设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还可以举办外商独资企业等等,并在他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引进外资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增加了引进外资的可操作性。在谈到对外贸易这种开放方式时,邓小平论述得更加全面和具体,他指出:要多出口一点东西,特别要多出口一些石油、煤炭、化工产品及工艺美术等传统产品,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要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贸逆差;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建立出口商品基地;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改革外贸体制,给地方更多的外贸自主权等等。同时,邓小平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办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等对外开放的新方式,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恐怕是毛泽东在他那个时代连想也不可能想到的。

(三)在对外开放的效果上有所不同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得到了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禁运、包围,由于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更由于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我国对外开放的局面没有很好地打开,在这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拉越大,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开启了久久关闭的国门,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创立了包括对外开放思想在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成功地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据统计,从1979年至1996年底,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每年的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78年的600多元上升到1996年的4377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0多元增长到1926元, 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6年底的5800万人。1992年到1996年,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7%。1997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7477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实际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实际增长4.6%, 800万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在这些令世人震惊的数字后面,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想和政策功不可没。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本身取得的成就更是让世人称奇。1991年到1995年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1996年,我国吸收外资552.7 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4.2%,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创汇超过100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48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2899亿美元, 提高了18.5倍。到199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0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14亿美元。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251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2.1%,贸易顺差4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金额达到64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7%;外汇储备年末达到1399亿美元,比上一年末增加了349亿美元。这些数字虽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如果没有邓小平为我们设计的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是绝对不会涌现出上列神奇般的数字的,而邓小平的伟大也正是体现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中。

标签:;  ;  ;  

毛泽东和邓小平开放观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