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瞿国阳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瞿国阳

瞿国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65)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和渗透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教育任务。针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特点而言,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其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与创新成为了小学科学教育的一项关键目标。创新是促使一个人获得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能够真正自主观察、积极创新,在获得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体会到科学创造其实就在身边。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95-02

前言: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实施合理化选择和创新,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经验开展科学现象挖掘和探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随着环境变化,不断适应并改变环境,从而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科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素养,是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和教育要求,在根本上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内涵解读

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而言,其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观念及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学会以科学的观念与态度对待生活;科学思维与创新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事物的时候要以科学思维,同时要以科学化手段创新发明,优化生活当中的事物;科学探究与交流主要基于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探索的形式学习知识,同时在生活中的观念和现象中分析、验证、总结,自主获取科学知识,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升华;科学态度与责任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认清生产生活与科学发展中的不足,并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承担责任。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是小学科学学科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与培养方向,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应该将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着手点。小学科学课程主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科学素养[1]。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并不大,其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科学教学正是对生活奥妙的探索过程,通过进行实验探究,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学生知识量,开阔其视野,进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发展。其次,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创新思维是一种内思维活动,教师借助科学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进而在强化其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创造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其创新意识,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兴趣都是其力求接触并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的一种内心倾向,更是促进学习的一项重要因素。每个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事物都不满足于现有的认识和现有的方法,时常会找寻某种更完善的、更新的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创造思维与创造意识。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开展创造性的实践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竞技以及观察实验等。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以兴趣发展成为志趣。当学生具备的学科学、爱科学以及用科学的良好志趣之后,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索中,进而能够认真的准备学习工具、参与实验,积极讨论、探讨问题,专心听老师讲课,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样,不仅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其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有效开展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与创新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形成正确且深入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其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时候,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科学现象,进而引发其思考。再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能够被充分带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围绕不同科学主题时,教师可以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同时有效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多角度的设计教学情境,以此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其创新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中关于“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四季美丽的景色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将学生带入到这些景色当中,让其感受四季的魅力。正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带动起来以后,教师可以顺势向学生提出问题:“大自然赋予我们美丽的四季,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变化,谁能说说你对四季的了解?分析什么是其最大的不同?”学生很快就会回答道:“一年四季的气温有很大的变化,夏季非常炎热,冬季非常寒冷。”教师再问道:“到底什么原因致使地球上气温出现周期性更替?什么原因形成了一年四季?”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让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通过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出如下几种假想,即与太阳斜射或直射有关;与太阳远近有关;与太阳不同面的温度有关。教师不必急着判定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带领学生借助多媒体演示等共同验证这些猜想。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因为地轴倾斜,致使阳光有规律的斜射或直射在某地区,所以出现有规律的气温变化,从而形成四季。经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散,从而能够自主思考、总结问题,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增强小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科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3]。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并逐渐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开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保持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才能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中关于“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两组不同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分析两组实验有何区别。实验一,将豆子和沙子混合,然后再将豆子与沙子分离,与原来的豆子与沙子相对比,豆依旧是豆、沙依旧是沙,且没有任何新物质生成,即为物理变化;实验二,将白糖放在桌面上观察其特点,白色、固体颗粒、甜香味;然后加热白糖,让学生再次观察加热后的得到的物质。白糖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即为化学变化。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上的区别,最终得出结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是判断物质发生变化的根本。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蜡烛燃烧、手电发光、钢铁生锈、磁条吸引铁钉、水电解等,让学生判断这些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不断研究,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想要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教师就要像数学课堂上用多种方法解答统一道数学题目一样,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探寻解题途径。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向其渗透科学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渠道。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将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缺乏良好的独立性思维,但随着年龄增长,其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并从不同视角多向学生提问,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得到思维的拓展,从而能够积极创新。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勇于提出质疑,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这样才能逐渐使这种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科学教师不单单要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同时也要积极落实科学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4]。

(五)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要想实现向小学生渗透科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使其能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锐意开拓,积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中关于“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实践小组,然后让各组学生将校园中的生物分成植物与动物两大类进行记录,记录其名称、生长与活动地点。针对那些不知名生物,可以将其用手机拍摄下来;根据动物的踪迹判断有哪些生物曾经在这里生活,并记录下来;在遇到不同特征的同种生物时,要进行分别记录,如颜色不同的花朵、种类不同的蝴蝶等。许多探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以自己的视角体会创新发明科学的魅力。

结论: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职责,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积极改革、不断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真正由原本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在增长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成为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亮.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5):34.

[2]吴秋影.让每一个孩子都是创客——小学科学课堂中创客教育的开展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04):34-36.

[3]秦和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69.

[4]王钱海.谈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J].内蒙古教育,2015(36):30.

论文作者:瞿国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_瞿国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