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_主体性论文

论公民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_主体性论文

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当代论文,价值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理想人格,反映的是人们对完美人格和完美人性的憧憬和向往。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契(1915—1995)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现实出发,一生致力于知识、智慧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扬弃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提出当代中国亟须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冯契认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不同于古代的圣贤仙佛。“我们讲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有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① 他非常强调自由人格的社会性和独立个性的统一,认为此种人格一方面是类的分子,是社会联系的细胞,另一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一贯性与坚定性。“这样的人格也体现类的本质和历史的联系,但是首先要求成为自由的个性”,同时,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自由个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② 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思想丰富了中国哲学对理想人格的探讨,有益于当代人生价值哲学的建构,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及人的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体现出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

一、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为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

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无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迫使人们亟待确立“生态环境”的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自然带来的灾难时,才终于明白人在毁灭自然的同时,其实也在毁灭着自己。当人类开始觉醒的时候,必将引起一场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以往只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探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超越性,而忽视自然重要范畴的价值观已经被淘汰。现今的事实教我们懂得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万物存在的权利,学会与它们和睦相处,对它们施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既是人类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确保自身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大体含义是,通过教育帮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盯着人、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从难以抗拒的自然法则中寻求自身的生存方式,既能够有别于其他生物体而主动地适应自然,又能够确保以不损害自然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最终实现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使人类在向自然的回归中获得人性的回归与自我的回归”。③

建立教育“人本”生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并产生源源不断的不可抗拒的亲和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精神人格与健康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来看,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发达而充满活力,要看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等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某门课学得如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内在要求;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在拥有高智能的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人格,已是各类教育的题中之义。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就提出“现代化”不仅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保障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中,“呼唤教育的人性化,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逐渐构成了近十多年来教育的主旋律。”④ 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呐喊,唤起了千百万人的共鸣,情感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等正逐渐得到认可并引起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表达了全社会对教育的真切关注。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在此的人之‘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的可能生活价值完满的一种特殊方式。教育还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教育应凸显个性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个体真正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去谋求自我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教育关怀并尊重了生活的价值,意味着教育关怀并尊重了人。”⑤ 因此,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个体的人,实施有效的人生引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为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有益于主体性教育的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的任务不是帮助人学会适应或学会改变,而是从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中解放人。教育在于帮助人重新认识人类的道德理想和永恒价值,在现代化的各种诱惑中,使人保持高贵的精神和纯洁的道德。追求教育的本体价值,其实质是不断向一个理想的人格境界超越,使原来处于“睡眠”状态的人格价值在教育的照料下复苏。如果把人格现代化看做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过程,那么教育就应当用人类精神的内在魅力去影响现代人格,而不单纯是用现代化来塑造现代人格。

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受制于社会发展需求并服务于社会发展,这种服务不是指教育直接作用于社会,而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学习、领会并内化前人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与发展自身,成为“新人”。此时,教育过程所传承的知识,在“新人”身上已由单纯的知识形态提升为内在的认知结构、实践能力、道德品质、意志情操等综合素质形态,并由“新人”直接体现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是教育与社会两者之间的桥梁,教育所培育出的“新人”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成效,影响到教育是否有效推动和促进了人类辉煌文明的积淀、传承和发扬。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明天。因此,为社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是教育活动领域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

教育作为培育人的活动,其最高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界有诸多的具体解释,其核心理念是基本一致的: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尊重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领会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并在内化自身的主体结构过程中,使原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能力得到崭新的发展与提高,成为教育活动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根本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核心与目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展和丰富人的价值。主体性教育的提出,表明了人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关注,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生命价值是通过帮助人不断开发自身,不断扩大自我的内在潜力,提升自我的生命力量,提供更多表现生命潜能的机会,从而实现延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体性教育关注的是教育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对教育是否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的界定,而且人们常常是将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应然追求予以表述,认为人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是教育的主体。这种解释在普通的意义上容易为大家所认可和吸纳,但是,主体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却未必尽如人意。

反观主体性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境,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主体性缺乏有效的独立性作为它的支撑点,当然也就难以进行主体性的运作。因此,主体性教育的确立过程应首先表现在教育具有独立性上,即教育不是纯粹的社会某一系统的附属品,它应该作为社会的要素之一,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育的公共领域的活动性质使它既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又关注全部公民的教育权利与需求,教育要尽可能地人性化和多元化,不仅要满足国家一体化的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多元文化群体的教育需要和公民个体的教育权利。同时,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尊重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发展为基本导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思想正是在十分重视每一个体的价值、人的个性与自由的同时,看到了社会协同性的需要,极具当代性特征。

三、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为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目的

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冯契强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所体现的具有多样化的个体人格应是知、情、意统一,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冯契的思路是一条沿着现实人生,沿着知识名言之域,在实践中继续拓进的思路。他反复强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并为凸显时代特征而奋斗。这一立足实践、既循名言又超名言的进路,使其理想人格同时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的双重品格。如果说冯契追求的做人理想与传统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在重视哲学的实践性和日常生活的具体性这一内在气质等方面有着血脉的联系。在这方面,冯契吸取了儒家立足现实、积极入世的立场;不过,他又将其“践履”由狭隘的道德人伦之域扩展为改造世界和造就自身的实践,从而将目标建立在现实的可能性之上。

无论社会环境与历史如何变迁,求真、向善、臻美都是人类主流文明的独特表征,真、善、美的高度和谐和统一就成为教育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之所在。“教育的价值指向表达的就是作为意义与价值世界本原的人类所异于万物的超越性特征。”⑥ 因此,对真、善、美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就必然成为教育的内在需求与自觉。人类通过化理想为现实的活动来发展科学、道德和艺术,创造真、善、美价值的文化,改变了现实世界的面貌,同时也发展了自我,培养了以真、善、美统一为理想的自由人格。“人类的总目标就是要达到自由和真、善、美的境界,使自然成为适合于人性发展的人化的自然,使社会成为自由个性的联合体,使精神成为真、善、美的自由人格。自然的人化和社会进入自由王国都是自由个性的条件,使精神达到自由的条件,也可以说使人成为自由人格的结果。”⑦ 冯契先生十分重视人的个性及其自由,但他并不是从抽象的人性论来谈人的个性,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中,理想化为信念,成为德性,就是精神成了具有自由的人格。人格是承担理想的主体,也是实现理想的结果。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体现出每个社会个体不断走向自我完善之需要与可能,又昭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性以及人格形成上具有的层次性、多样性。人格发展的此种指向,既与当代德育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德性的不断完善的基本精神相契合,又与其注重个体的道德主体性、讲求教育的针对性的实践特征相统一。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之间由此得以沟通,健全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因而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合理、可行的目标取向。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公民道德“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要“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确立,更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理想的人格不仅以德性全面发展为内涵,而且体现着个性自由而多样性的发展,即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应该是多样化的。就理想人格的培养而言,个性的多样化发展要求“各因其性情之所近”来培养德性,在多样化的富于个性特色的创造活动——无论是技艺、事功、德行,还是各种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中,使德性、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以至达到自由人格的理想境界。因此,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也应是“平民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差别中也有一般,即存在着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一般途径。

其一,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即主体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和天性之中的某种需要,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培养德性和才能。主体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把人性对象化了,人也就由自在而自为。这是主体在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在于提高人的价值,使人获得自由。教育的活动是“由于人”,也是“为了人”,是主体的积极的创造性。所以,人在实践中接受教育,要强调人的尊严,这也是培养人的一般规律。

其二,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与智育、德育、美育相结合。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要求人在理论思维、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在教育上就要把智育、德育、美育等结合起来,而不能有所偏废。德性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但善与美以真为前提。而智慧的核心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们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人作为实践的存在,总是为自己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为更为理想的现实。人类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就是创造生活意义的过程。因此,冯契认为,使人们真正具体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便是教育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

其三,集体帮助与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因为人格的培养既需要客观的社会条件和集体的帮助,也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总是开展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最有利于理想人格培养的是人们之间有一种爱与信任的关系。唯有在基于这样一种关系的主动而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个性才能得到尊重和信任,人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但集体帮助只是提供了培养自由人格的条件,个人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锻炼和培养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才能、德性获得全面发展,造就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人格。

因此,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既不是从抽象的人性论,也不是从庸俗的历史决定论而得出的人格形象,它是以人的历史发展现实为依据,结合人的价值追求本性而得出的结论,适应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注释:

①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③ 王保中.未来教育的人文价值[J].枣庄学院学报,2005,(4).

④ 王唏.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⑤ 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⑥ 雅克·德洛尔.21世纪的教育[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3).

⑦ 冯契.智慧的探索[J].学术月刊,1995,(6).

标签:;  ;  ;  ;  ;  ;  ;  

论公民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