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升本”考试制度:应避免二次高考偏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专升本论文,考试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开始实行高职“专升本”政策,即高职专科学生通过考试升入相应本科院校,继续接受本科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总的来说,高职“专升本”考试制度产生了多方面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尚处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高职“专升本”应试偏向严重及全民追逐专升本“热情”高涨。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高职“专升本”之二次高考偏向
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为全民所重视和追逐,表现为学生及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考试形式的纯理论性和应试性以及“分数决定命运”的。所谓“二次高考”偏向,是指具有高考上述特点的其它类型的考试。
根据近几年各省市高职“专升本”考试招生简章规定,“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根据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确定),有些省市也采取综合科目和基础科目两门联考的方式,如浙江省。录取办法则参照文化课考试成绩高低及招生院校招收专业人数的多少来决定是否被录取。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地报考高职专升本的高职学生平均超过当年应届毕业生的30%,有些地方甚至达到40%。而去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的《关于编报2006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俨然又是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壮局面。为了提高高职学生专升本考试的通过率,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最为关注的就是专升本考试的三门科目,很多高职院校在原本教育资源不充分的条件,又想方设法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计划,甚至是开办专升本考前辅导班,把专升本的通过率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以此为荣,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本校。如此,高职学生俨然是进入了一所高考复习学校,三年的专科学习演变成了以专升本考试为最终目标的学历追逐。
可见,现行的高职专升本考试具有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当前高职“专升本”过热,即学生和家长的“热情”追逐和高职院校的“热情”支持;二是现行“专升本”的招生办法,不能全面反映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考核的重点偏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等理论的方面,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涉及或者难于涉及。因此,本文认为高职“专升本”考试俨然是第二次高考,当下的高职“专升本”考试带有明显的二次高考偏向。
二、“二次高考偏向”之危害
高职专升本教育制度本意是为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学生重视学习,不再把校园当乐园,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吸引了不少生源,拓展了其生存的空间等,但是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追逐高职专升本考试,专升本疑似二次高考,该政策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升温,这个“指挥棒”不仅影响到高职人才素质的培养及特色而且也正在动摇职业教育质的稳定性,甚至不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影响到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有碍于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业务素质的发展
“专升本”作为学生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需要尊重,但时下高职“专升本”考试过热现象及现行的专升本考试制度已经不同程度使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一方面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由于认识与观念上的局限,把专升本作为专科学习的目标,视升本为必然的坦途。很多高职学生入学不久,就把专升本当作第二次高考,他们瞄准专升本的三门课程(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对其他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专业基础课都抱着“过得去”的态度,不花精力投入,实践能力更未得到较好的训练。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怕影响专升本的准备,不愿担任学生干部,不求政治上的进步,对集体活动乃至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显然,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专升本是以放弃专科学习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专升本问题上认识不清或认识错位,很多高职院校把专升本通过率作为毕业生就业率来计算,甚至以此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形象工程,为了提高升本率,大肆缩减教学计划,减少实训课程,“创造一切条件”举办专升本辅导班,这对于很多拟通过高职教育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职业教育的“缩水”或“走样”,使其在接受具有合格教学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权益方面得不到保障,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毕业生在个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得不到合格、优质的培养,使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个人对回报率的预测值等大打折扣。此外,升本成功的学生也未必拥有预期的发展前景,本科生就业难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质的稳定性,不利于整个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造就数以千万百计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是未来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高职教育的定位方向和发展空间不同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培养方法、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特别强调职业的针对性,通常按社会的职业或行业设置专业、课程,围绕职业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场实习培训操作技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要求毕业后就能在对口岗位顶岗工作。此类人才在功能上要求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如生产类的工厂技术员、农艺师、机制工艺人才等。
目前的高职“专升本”二次高考偏向,本身存在着弊端,一是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专升本”是以放弃专科段的职业教育为代价的;二是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加剧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调,违背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
其次,由于高职“专升本”具有吸引更多生源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功效,使得不少高职院校在自身办学与服务定位上出现偏差: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对专升本的宣传和项目开发,忽视高职教育特色的建设;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尝试与国内外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奔走于追求学校升格的活动之中;一些高职院校把专升本续学视为分流学生就业工作压力的捷径,大力举办考前辅导班,企图通过高“上线率”实现高“就业率”等等。上述状况,使原本可以集中起来出些成果的有限力量分散了;使本应得到加强的高职教育特色建设,如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产学研”合作“双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订单教育、实训与就业基地的建设等停滞、缓办了;使教育部倡导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理念束之高阁。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教育类型,目前的高职学生专升本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放弃专科的职业教育为代价的,专升本二次高考偏向已经影响了不少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质的稳定性,最终也不利于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三)影响到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的需求,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按照人才结构理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金字塔形的。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学术型人才是少量的,同时需要的是较多的工程型人才和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相比,这类人才需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但我国人才结构的比例却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还非常短缺,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仅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而高级以上技工不过5%,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相差甚远。
在此情况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重点是培训一批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保障“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进行,实行高职专升本政策的最终目的也在此。但是高职专升本政策一经出台实施就走向了反面,一是大量高职学生追逐专升本,无心安心专科阶段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二是现行的高职专升本考试制度,不但没有达到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深造、学习、提高的目标,反而使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不断缩水或走样。三是即便升本成功的学生因为其升入的本科院校不是职业本科院校,而是普通高等院校,在课程衔接、培养机制、教学方式上遵行的仍是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结果则是不但没有达到进一步提高技术型人才专业素质的目的,反而使高职教育隐性缩水。如此种种,最终不利于人才金字塔结构的稳固,不利于实现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满足,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纠偏“二次高考”之思考
高职“专升本”考试愈演愈烈,成为众人疯狂追逐的第二次高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观念认识上的偏差,现行专升本考试制度本身设计上的缺陷以及高职院校、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因此,如何纠偏“二次高考”理应从上述方面着手考虑。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专升本”教育,对其利弊作客观分析,让学生理智对待
很多高职学生和家长热衷于“专升本”其目的在于对高学历的追逐,认为专科学历找不到好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理想。诚然,在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及其家长希望通过专升本增强择业能力或拓宽就业渠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职学生“专升本”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远非想象的那么美好,“专升本”本身不会增加就业机会,只是延缓了就业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高职学生大都学而优则“本”的话,就势必还要面对专升本后接踵而来的文凭“贬值”和其它社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有责任对高职专升本的前景以及利弊作出客观的分析,让学生理智对待,不应为了盲目追求高职院校所谓的教学质量、就业率而盲目鼓励甚至鼓吹学生报名参加“专升本”。高职院校不能舍弃职业教育的本质,应本着不积极鼓励、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目前试行的与专科段职业教育不同性质的专升本的态度,对专升本的利弊作客观、公平的分析,更应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力争“又好又快”地发展职业教育。
再者,社会媒体应大力宣传我国的教育办学方针,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在社会劳动中,结构性、技术性人才奇缺的时候,社会传媒大力宣传高职教育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这样才会消除家长和学生对高职专科学历的偏见,理智地去对待“专升本”。
(二)改革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考试制度,探索适合高职教育性质的升学考试制度,注重能力的考查
当前高职“专升本”考试各专业的入学考试基本上是以文化课为主,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基本没有,致使学生可以完全放弃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掌握而单纯通过文化课程的温习达到目的。这种纯粹的选拔方式给学生、职业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弊端诸君早已明晰,改革现行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考试制度已属当务之急。
首先,着手改革现行的重理论、轻专业技能的专升本招考办法。应构建一套与高职教育内容、要求密切联系的新的考试选拔制度,使所有希望续学深造的高职学生都只能在掌握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才具有把握参与升学考试,确保高职毕业生无论升学与否都能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是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严格把报考专升本考生的资格审查关,保证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考试;二是考试内容不能偏重基础理论,应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还可增加某些制作、操作项目的考核。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扭转当前专升本考试纯理论的偏向。
其次,给高职院校一定名额的专升本推荐权。这可以由各省教育厅根据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制订“专升本”的选拔考核意见,按一定比例把推荐权下放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根据选拔考核意见加强对学生“德”与“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核,再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接受社会监督、招生院校的严格审查和把关,从而来保障推荐权公平、公正、有效的行使。
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强化高职专科阶段的学习,激励高职学生重视本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养成,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目标,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三)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办好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正名”
社会传统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是“进不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的无奈之举”,这种观念源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普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的事实。实际上,高职教育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内,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等级上的区别只是形式、类别上的差别。掌握一技之长高职毕业生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状况下,要社会公众消除偏见,重新接纳职业教育,寄希望于几个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的大声疾呼显然不现实,为职业教育正名的重任只有依靠职业教育自身的努力和变革来实现。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回归理性,找回自己。对一般高职院校而言,要紧密联系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和现有办学能力,扬长避短,准确定位;要注意适时革除束缚高职发展和影响高职教育形象的种种弊端,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型”的特征,要加强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努力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以自身特色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以自身特色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从而实现以特色就生存、以特色就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职业教育自身强大了、发展了,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再者,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考虑增设本科职业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专科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学历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甚至是硕士、博士层面的职业教育)和与之相适应的升学教育模式及学位制度,发展高职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枢,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职业教育自身拥有了完善、完整的体系,上下沟通游刃有余了,那么就无需再去附庸普通高等教育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层面的提升,高职“专升本”之二次高考偏向也就自然消亡。
总之,高职专升本之二次高考偏向折射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定位不清、鲜有特色,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不完善、上下沟通渠道不畅的弊端以及注重理论轻视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偏见。因此,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现行的专升本招考办法以及破除传统消除偏见,有助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变革的培养,有助于建立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的多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更有助于社会金字塔形人结构的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