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规模经济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马歇尔(1890)较早关注外部性这一经济现象。他的学生庇古对其作了清楚的阐述,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 罗默(1986)沿着阿罗的思路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 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 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和Porter(1990)外部性强调知识溢出发生在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这样便产生了规模经济;[4] Jacobs外部性重要知识主要来源于区域内不同产业,区域产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创新和经济增长有利,因此产生了范围经济。[5] 知识溢出不仅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具有联结经济。租金外部性知识来源于上游产业(或企业)的创新产品,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会引起下游产业的连锁创新。知识的租金外部性具有联结经济的功效,在上下游产业(企业)之间产生了联结经济。本文将试图系统地分析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的产生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揭示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间共同发展的潜在价值。
一、知识溢出及其特征
知识溢出和知识传播都是知识扩散的方式。知识传播是知识的复制,而知识溢出则是知识的再造。知识溢出是被动、无意识、非自愿、泄漏出来的,或是从中获取利益而没有支付有关的费用时,就形成了溢出效应。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知识体系,一般强调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强调知识的再造效应。一个企业在采用和实施某种知识体系时,对源头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创新,不再保持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重新编码后的知识以不同载体形式出现时带来新的事物。知识溢出量遵循正态分布模型,知识溢出量在最大值时,非常接近该体系的知识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溢出量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知识溢出是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具体溢出机制和溢出过程极其复杂,概括地说知识溢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①知识溢出对被接受者生产创新活动的成本和收益没有直接联系,是未计入活动主体之内的外部影响。②知识溢出从形式上可分为水平式知识溢出、垂直式知识溢出和联结式知识溢出,从类型上可分为传播过程的知识溢出和使用过程的知识溢出,溢出效应存在积极溢出和消极溢出之分。③知识溢出既是区域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隐性知识的溢出以邻近区域为主,显性知识的溢出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④知识溢出一般是自然的、无意识和非自愿引起的,在知识的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绝对的溢出(百分之百的)和绝对的产权保护(没有溢出)两种理想情况是不存在的。
二、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
1.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引入了经济增长模型,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规模报酬递减的外生增长边界,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名规模效益。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
总的来说,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以技术、信息、经验等为特征的知识资产具有着公共品与非公共品的双重特性。公共品的性质使知识具有了“越用越多”的特点,这与传统物质经济形态中自然资源“越用越少”的特点恰恰相反。弗里曼认为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为知识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产品付费的人,复制这种知识的成本几近于零,而潜在的利润却极高。
具体而言,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知识的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关注的是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知识溢出。马歇尔(Marshall, 1890)最早应用该种外部性思想分析城市经济,他指出同一城市同一产业的聚集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了经济发展。阿罗(Arrow, 1962)把这种思想理论化,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Romer, 1986)用这种外部性思想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并得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断。这种外部性最好的案例是硅谷的芯片制造业,通过间谍、模仿和技术人员的频繁流动,创新知识在相邻企业之间迅速传播。MAR外部性理论强调区域垄断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垄断的力量能够使知识生产者拥有创新的独占价值。波特(Porter, 1990)提出了一种类似MAR外部性的理论,即Porter外部性。他认为知识在特殊的聚集产业内溢出刺激经济增长,然而他强调的是区域竞争而不是区域垄断促进了创新的实施和应用,垄断或者缺乏竞争的压力,企业管理者只会安逸,不愿意进行风险创新投资。意大利的陶瓷和金属首饰加工业是最好的例证,成千上万的同类型企业聚集在一起,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刺激企业去创新,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知识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之间溢出,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企业增加了创新经济租,同时也降低了单位成本,产生了规模经济。
2.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通俗的解释是指由企业经营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我们可用成本函数来表示,设C(Q[,1])为企业独立生产Q[,1]数量的第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C(Q[,2])为独立生产Q[,2]数量的第二种产品的平均成本,而C(Q[,1],Q[,2])为联合生产数量分别为Q[,1]、Q[,2]的第一种和第二种产品的联合平均成本。令SC为范围经济程度,则有:
SC=(C(Q[,1])+C(Q[,2])-C(Q[,1]Q[,2]))/C(Q[,1]Q[,2])(1)
当SC>0,表示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大于联合生产成本,联合生产获得了范围经济。SC值越大,范围经济程度越高。当SC<0,则表示联合生产不具有范围经济。
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是指在不同用途的活动或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导致不同生产主体生产成本降低。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是由于知识在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溢出,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活动,进而导致区域内不同产业的生产成本都有所下降或创新垄断利润增加。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的主体是区域内相关产业,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单个企业。
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知识的Jacobs外部性。雅各布斯(Jacobs, 1969, 1985)外部性理论涉及到城市经济学,与MAR和Porter外部性不同,她强调知识溢出的重要性,但她相信重要的知识溢出来源于核心产业的外部;她认为是地理集聚企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而不是地理集聚企业的专业化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增长。[6] 某种产业特殊的需求刺激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某些产业的创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创新活动,被威廉姆森称之为“入门效应(Gate Effect)”,因此不同的产业空间集聚产生了互惠的影响。另外,这种外部性因为企业之间缺乏直接的竞争,有利于知识的溢出。她和波特一样也非常重视区域竞争的作用,认为是区域竞争加速了新技术的产业化;知识溢出发生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利于各自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由此而产生了范围经济。
3.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
知识溢出不仅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且还具有联结经济。联结经济是知识经济、网络社会下出现的新名词,是一种超越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所谓联结经济(economies of connection),是指复数主体相互联结,通过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性。联结经济同范围经济的区别在于,范围经济着眼于单个主体或组织的复合生产或联合生产,而联结经济则强调复数主体的相互联结。联结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不仅包括投入方面的共通生产要素转用的无成本或低成本,而且包括产出方面的多个组织、主体相结合所创造的乘数效应。
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主要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格瑞里格斯(Griliches, 1992)提出了租金外部性(Precuniary Externality)理论,[7] 一个企业生产一种新的或改进性能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按市场价值进行定价而独自占有全部生产者剩余,因为市场竞争的存在,创新企业担心替代商品或潜在模仿者的进入,创新企业让渡一部分剩余给购买者。购买者能够低价买进创新产品,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如果创新发生在上游产业,这种外来横财将惠及下游产业,改变下游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是一种有实体的知识溢出,嵌入了新技术知识的产品最终会通过“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或人员流动变成“上帝的礼物”,下游企业利用这种“上帝的礼物”推动了自身知识的连锁创新。[8] 知识的租金外部性产生了一种补足(complementary)关系,这里我们说的补足关系是一种埃齐沃斯补足(Edgeworth complementary)。埃齐沃斯补足通俗地解释就是做一件或几件事情带来另一件或更多件事情的效益增加。[9] 如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埃齐沃斯补足的含义就是,在一个多变量的支付函数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边际收益递增。因此,这种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就是在具有补足关系的领域间进行知识扩散,其结果是带来了超过它们原先各自领域利益之和的利益。[10] 知识溢出的联结经济有利于主体活动间的协调。知识溢出产生的知识冗余有利于活动间的协调,由知识溢出产生的知识冗余(信息的交叠)实质上是一种有益的知识或信息重叠,而这种知识重叠促进了不同活动间的良好协调。知识溢出发生在上下游产业之间诱发了连锁创新,产生了乘数效应的联结经济。
通过上面对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产生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主要根源是知识的MAR和Porter外部性,产生于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类型产业的企业之间;范围经济则主要根源于知识的Jacobs外部性,产生于区域内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而联结经济则主要根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产生于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上下游产业(或企业)之间。
三、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的影响因素
Romer(1986)、Lucas(1988)和Helpman(1991)等证实知识溢出是内生经济增长重要的机制,但对于知识溢出机制本身却研究较少。Feldman(2002)指出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方制度、社会习惯和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2] 本文认为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空间距离
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的,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传播和学习的,属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扩散主要通过大众媒介,隐性知识的扩散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显性知识的传播成本与距离关系,而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是距离的衰减函数。技术知识大都属于显性知识,一方面与专业知识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经验积累有密切联系,所以知识溢出在空间范围上是受限的。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经验研究所证实,[12] 也从一个视角解释了企业集群及其创新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2.市场结构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的规模不大,Porter外部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溢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些企业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常规模式较少,另一方面,自身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因此渴望吸纳和利用新知识。而对于相对成熟的产业中的大企业而言,MAR外部性占据了上风,企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市场垄断有利于它们获得高额的创新经济租。垄断也妨碍了知识溢出,因此只有通过把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知识共享),才能够实现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3.接受能力
阿格拉沃(Agrawal, 2000)实证研究证实了知识溢出的效应与接受溢出经济主体认知、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有关,这种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接受主体必要的预备知识。一个企业对外界知识的吸收以及应用能力与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禀赋和知识内涵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具有相应的先决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还与溢出主体之间的技术相似性有关。杰夫(Jaffe, 1986)通过定义技术相融指数研究了在知识溢出的条件下,相邻企业技术距离对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技术距离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显著。
4.社会网络
有些学者则强调地理区域内社会网络的重要性,稳定、可靠的互惠社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知识的溢出和扩散。撒克尼尼(Saxenien, 1994)对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地的经验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稳定的社会网络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13]
还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家创业精神也是知识溢出的机制之一。[14] 又有一些学者从研发人员的非正式交流、区域创新合作和机构之间的人员流动等溢出渠道的研究期望打开地理空间区域创新的黑匣子,从而解释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解释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15]
四、结束语
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知识外部性特征的分析,指出知识溢出不仅具有规模经济,而且还具有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的效能,知识溢出经济效应的发挥受到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和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解释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