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美与学生审美视野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整合_中学生论文

论语篇美与学生审美视野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整合_中学生论文

文学作品教学断想——谈文本言语之美与学生审美视阈融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之美论文,文学作品论文,言语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充满美的张力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为读者提供了无比阔大的审美空间。言语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外衣,学生可以通过品读言语之美来涵泳情感之美、体悟精神之美,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言语美,可以从凝练精当的词句、多姿多彩的修辞和鲜明独特的风格等几方面来展现。古今中外的作家文人崇尚炼字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付梓时却只有两万六千多字,而他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则被改写了39遍——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浸淫于字句的求精精神。优秀文学作品言语的凝练之美是以牺牲直觉为代价从而获得的抒情性的结果。优秀文学作品的修辞形式多样,意蕴丰美:对偶、反复音调铿锵,比喻、拟人意趣横生,排比、夸张气势磅礴,反语、讽刺力透纸背。修辞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言语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作品情感的复现,使学生对竭力想消失在自己作品背后的作家充满了认知的激情;修辞的威力还在于它总是以言近旨远、意在象外的方式实现对人生的反映。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个性的投影,因此,文学作品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于是,就有了韩(昌黎)如海,柳(宗元)如泉,欧(阳修)如澜,苏(东坡)如潮;就有了元(稹)轻白(居易)俗,(孟)郊寒(贾)岛瘦;就有了陶渊明的质朴飘逸,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深重,柳宗元的幽峭明净,韩愈的雄健奇阔;就有了朱自清的空灵,鲁迅的深刻,毛泽东的大气,沈从文的诗意,欧·亨利的幽默,茨威格的质朴……当学生吟诵这样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言语之美时,他们会感到各种各样色彩纷呈的情感之美扑面而来,或高峻或孤秀,或悲壮或雄放,或奇崛或幽雅,或俊朗或恬淡。而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通过言语的辗转变化来展现的,这就是文学作品言语的风格美。

文学作品的言语美为学生营造了感知美、鉴赏美的氛围。文学作品言语的凝练美、修辞美和风格美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的情感领地;像风一样,没有举手投足的倩影,却让学生无法抗拒。它们以美的姿态渗透到学生的肺腑和血液里,美化了他们的人品,纯化了他们的情感,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文学作品的言语之美将文学这个审美客体展示在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面前,学生面对这样的精神大餐,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先来关注一下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各种感觉的发展已经完善,审美感受的发展也已成熟,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下,他们的审美能力及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也表现出了较为稳定和渐趋成熟的特点。学生对言语之美已经能在自觉的层面上进行感受、再造,对审美客体充满了愉悦的鉴赏快感,能实现对审美对象本质的把握与领悟。同时,中学生所具有的审美投射能力能帮助学生将已经盛开的内心情感之花赋予审美对象,形成主客体对应的审美情感世界,创造出“主体间性”的交流与对话。总之,中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为他们挖掘文本的言语之美,从而走入情境之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再来考察一下中学生的审美需求。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增长是和其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日益成熟成正比的。中学生的精神需求表现在审美对象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上。他们已不再简单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以获得陈述性知识为荣,而是追求一种精神的满足、心灵的愉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文学作品恰好可以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饥渴,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中学生能够通过“言语”之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共喜,物我两忘,生成情感的共鸣。

最后来审视一下中学生的自我实现问题。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也就是说,人类有着保持自我并且努力提高自我的要求,个体要实现自我、实现常规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不能依靠外力和价值观,而要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去实现。由此观之,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这种自我实现的潜能在审美需求上表现得非常充分。美,依靠的是学生主体的积极建构,任何文学作品只有在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始时才会生成富有意义的美感。当今的中学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以“知育”为核心的背景之下的容器角色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智育”背景之下的主体角色,他们正赶上了教育改革实现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最好时机。当他们的潜在的自我实现需求被完全释放出来后,他们面对作品时,就会有更大的与作者对话的激情。

我们该如何将文学作品之美置于做好了准备的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让其去抵抗存在的遗忘,焕发永恒的光芒呢?言语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媒介,作品的真美、大美不可能自己从文字中跳跃而出,需要我们入得文中揣摩品味,出得文外大彻大悟。因此,揣摩言语是文学作品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通过揣摩言语,我们可以进入作者创设的文境,通透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探索隐藏在言语背后激动人心的东西。审美的主体在反复揣摩言语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心境,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在充满情感的意境中获得美的熏陶。感悟了言语的精妙,也就感悟了情感的深刻。美总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也就调动了学生审美的热情。而只有让学生入得文本,反复揣摩言语,悟得情感之美,才能出得文本,积累具体可感的审美经验。

首先,揣摩言语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弦外之音,了解言外之意,品味韵外之致。《祝福》中四婶前后两次劝阻祥林嫂参加祭祖,第一次说“祥林嫂,你放着吧”,而第二次却说:“你放着吧,祥林嫂”,从内容上看并无二致,但在形式上却有很大区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四婶“先呼后阻”与“先阻后呼”的心理活动的不同。这时就需要揣摩言语。任何言语绝对不是单个字的意思的总和,总是要多出些什么,而这多出来的就是言外之意。“先呼后阻”的语气相对委婉,四婶只是不希望祥林嫂参加祭祖,而“先阻后呼”则表示四婶说这话时的弦外之音——一个不洁的女人怎么可以参加祭祖!这些细微的差别显现了说话人前后不同的态度。而祥林嫂得知捐了门槛后自己依然不干不净,精神彻底崩溃。她被推上了封建文化的祭台,化成了不散的冤魂。如果学生可以通过言语的细微差别去洞见祥林嫂卑微如尘芥的生命,他们又怎能不对她产生又怜又痛的感情呢?

其次,揣摩言语还能让学生在平淡之中悟求无尽之致。笔者曾在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牢牢抓住掌柜的一句话“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做文章。学生发现这句话出自冷漠的掌柜之口,前后一共四次之多。按常理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学生一开始也没觉得这句话有嚼头,但经笔者用“掌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这一问题启发后,他们恍然大悟:当孔乙己被打折了脚,已经穷途末路时,掌柜的还没有忘记那19个钱。这19个钱不就是悲苦的孔乙己留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串没有规则的脚印吗?“孔乙己还欠19个钱”表面上确实是平淡之语,但入得文中,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它的韵外之致:它让学生学会了在悲剧面前洗濯灵魂,学会了向善与同情。

最后,揣摩言语就好比是含英咀华,必当反复琢磨,才能有所妙悟。在《阿Q正传》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教材中有一句“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于是抓住“安静”这个形容词让学生反复揣摩。“安静”在一般的语境中属于褒义词,那么这个句子里的“安静”又带有哪种感情色彩呢?当然是贬义的。环境换汤不换药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未庄人内心的摇动,未庄人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该做顺民的还是做顺民。这里包含了多少鲁迅先生对于国民不该安静处的安静的激愤之意啊!文学的表现力并不能由文学本身情感的扩张力决定,而要看它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耐得住回味的隽永的意蕴。这种意蕴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会产生极大不安静的情感因素。

充满情感的言语经过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揣摩,必将产生言之不尽的意味。这种意味又会启迪他们的心声,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让他们以有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与人生,以“我注六经”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充满创造意义的文本以创造性的阐发与建构。此时,学生早已不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单纯的读者,而是文本之中以自己的情感方式实现着文本建构的参与者。

标签:;  ;  ;  

论语篇美与学生审美视野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整合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