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华西村为例_银行借款论文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花岩溪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省论文,为例论文,农户论文,因素论文,花岩溪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活跃了农村经济,刺激了农民投资。农村经济的活跃和投资的增多促进了农户之间的拆借行为。在新的条件下,农户借贷行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的花岩溪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花岩溪村属于鼎城区花岩溪乡下辖的4个行政村之一,180户,570人,山地5800亩,水田200亩,其中,2000亩人工林,600亩阔叶林,3000亩竹山。花岩溪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以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为主。问卷是笔者逐户访谈完成的,90份问卷中获得有效问卷81份。

本文通过湖南省花岩溪村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以期发现当前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的借贷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揭示农村借贷市场的状况和特点,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一、被调查农户借贷基本特征的描述

(一)借贷总体情况

2004~2006年,被调查的81户中,44户在生产、生活中有资金困难,占有效样本的54.3%;37户没有资金困难,占45.7%。这说明,大部分农户生产、生活资金运转比较困难,需要外部资金支持。

1.没有资金困难的农户。没有资金困难的37户农户中,被问及“如果缺钱,有没有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时,有32户表示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只有3户表示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有2户表示不能确定。

2.有资金困难的农户。有资金困难的44户中,有39户尝试了向民间(主要指亲戚朋友)或正规金融(主要是银行)借贷,有5户没有尝试借贷。

没有尝试借贷的5户中,不借贷的原因有所差异:有3户是拒绝借贷,他们表示,能不借尽量不借;有2户是找不到借贷来源,一方面是不知道该向谁借,另一方面是亲戚朋友都没钱。这说明,在花岩溪村,绝大部分农户在缺钱时都会选择多种渠道借贷。只有极少数农户不愿意借贷,也有极少数确实找不到借贷来源。当笔者问“为什么不求助于正规金融?”时,他们表示,正规金融贷款需要“关系”,贷款程序太复杂,尤其是他们缺乏贷款担保。

有尝试借贷的39户中,有12户尝试向银行借贷,其中,有7户获得了贷款。因此,在不考虑贷款额度、期限等限制的前提下,加上没有资金困难的农户中认为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3户,共有10户已经获得或表示有能力获得银行贷款,占有效样本的12.3%,这与陈凡(2003)的调查结果相差较大①。

(二)借款规模

从借贷的资金规模来看,2004~2006年的151笔借贷中,借款总额为287万元,平均每笔借款规模为1.9万元。这个规模比曹力群(2000)、叶敬忠(2004)的研究要大,它与花岩溪地区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正规借贷总额为141.6万元,占借款总额的49.3%,平均每笔借款规模为3.8万元;非正规借贷总额为145.4万元,占借款总额的50.7%,平均每笔借款规模为13万元。因此,正规借贷的平均规模要远大于非正规借贷。

此外,农户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多为大额贷款(以农村标准看,超过1万元就属于大额贷款),民间借贷的规模则相对较小。这与曹力群(2000)、叶敬忠(2004)的研究基本一致。虽然正规借贷总额占贷款总额的49.3%,其实它只满足了小部分农户的借贷需求,绝大部分农户的借贷需求要靠非正规借贷来满足。

(三)借款频率

花岩溪村的借贷频率相对较低,变化趋势呈递减趋势。表1显示,2004~2006年,花岩溪村的81户农户共发生了151笔借款,平均每户有2笔借款。其中,正规借款37笔,占总笔数的24.5%;非正规借款114笔,占总笔数的75.5%。从次数上看,非正规借款远多于正规借款。2004~2006年,不管是正规借贷,还是非正规借贷,其借贷的次数呈递减趋势。2004~2006年,正规借贷分别为17笔、13笔、7笔,非正规借贷分别为40笔、38笔、36笔。正规借贷在一年总借贷中所占比例是逐年递减的,而非正规借贷则逐年增加,这说明,农户开始向非正规借贷倾斜。

(四)借款用途

从该村庄来看,非生产方面的借贷占主要地位,生产方面的借贷反倒较少。2004~2006年,生产借贷52笔,占借贷总额的34.4%;非生产借贷99笔,占借贷总额的65.6%。在非生产借贷中,生活借贷59笔,占总借贷的39.1%,占非生产借贷的59.6%;交往借贷18笔,占总借贷的11.9%,占非生产借贷的18.2%。显然,生活借贷所占比例最高,说明了农民借贷主要是生活借贷。在生活借贷中,又以建房借贷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了该村农民重视住房建设。

(五)借款对象

农户正规借贷的对象是银行,没有考察的必要,在此重点分析农户非正规借贷的对象。从表3可以看出,内亲和外亲是农户非正规借贷的主要对象,其中,借款农户更倾向于向内亲借款,折射出了“内”比“外”亲的传统观念;其次是朋友和生意伙伴;找私人贷款者借款的农户只占3.5%,这说明,以盈利为目的的放贷在当地不是很流行。

在调查中,笔者没有发现一笔高利贷,这与各种报道和研究(例如曹力群,2000;何广文,1999)反映的高利贷盛行的事实反差很大。

(六)借款利率

37笔正规借款中,没有一笔无息贷款,也没有一笔发高息贷款。114笔非正规借贷中,有85笔是无息借款,占74.6%;有29笔付息贷款,占25.4%。这说明,非正规借贷主要是无息借款。

但是,有学者(例如叶敬忠等,2004)指出,农户借贷中存在着隐性利息。叶敬忠等(2004)认为,农户的民间借贷都会背上“人情债”,对此,农户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偿还,包括无偿帮工和必要时给对方提供无偿贷款。张杰(2004)认为,在国家农贷不可得或满足不了需求时,农户便会考虑熟人借贷,因为“相对于国家农贷,向熟人借钱虽然是低息甚至可以不支付利息,却要支付面子和人情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子和人情就如同利息”,即“面子成本”。

(七)借款期限

银行的借款期限是有比较严格的限定的,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借款人需要还清所有欠款才可以继续借款。但也有例外的,有个别农户在3年中连续进行了十多次贷款②,这与农户的信用以及农户与银行的关系有很大的关联。

非正规借贷中,绝大部分借款都是没有约定期限。调查发现,114笔非正规借贷中,只有12笔(占10.5%)借款约定了还款期限;其余102笔(占89.5%)借款都没有约定还款期限,但是,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并不等于借款人想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有部分贷款人要求在需要用钱时借款人能够想办法还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间借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农户的投资、生产和消费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八)确保还款的手段

正规借贷在确保还款方面有严格的限定,一般要求有抵押(或质押)和合格的担保人。也有联保贷款等业务不需要抵押和担保,但要经过银行严格的审察才能通过。

非正规借贷在这方面与正规借贷有很大的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占总笔数93.0%的借款无任何措施来确保还款,6.1%的借款采用了立字据的形式,只有0.9%的借款采用了担保的形式,没有一笔借款采用抵押的形式。相对于以正规合约为基础的契约型信用,高帆(2002)将农户之间依靠血缘和友情而形成的信用称为关系型信用。农户间的借贷基本没有任何显性措施来确保还款,这正反映了这种关系型信用在起作用。

相对于正规借贷,非正规借贷显得不规范,往往会出现纠纷。为了考察农户借款中是否发生纠纷以及产生纠纷的原因,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然而,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在114笔非正规借贷中,只发生了3起借贷纠纷,占非正规借贷笔数的2.63%。这3起纠纷最终通过亲戚朋友的调解得以解决。可以看出,非正规借贷主要是熟人间的借贷,借贷双方相互了解,关系融洽,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纠纷的概率。这说明,花岩溪村也符合费孝通先生的“熟人社会”逻辑,同时也驳斥了有关“非正规金融易产生纠纷”的观点。

二、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

农户是否借贷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有无需求;②需求的满足情况,包括能否获得借款、借款的来源等。这两方面决定了农户最终借贷情况可以归为以下四种情形:没有任何借款;只有正规借款;只有非正规借款;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

为了分析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农户的非农收入、家庭资产、家庭基本情况及户主的基本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农户的非农收入包括农户工资性收入、自营工商业收入。家庭资产主要包括家庭财产和户均耕地面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数量。户主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户主对银行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户主政治面貌、户主在当村担任干部情况。

(一)农户的非农收入

1.农户工资性收入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反映了农户投资和生产资金需求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户的偿债能力。

按照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将农户分为四组:0.5万元以下、0.5万~1.25万元、1.25万~2万元、2万元以上,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53.6%、41.7%、33.3%、25.0%(见表5)。可以看到,借贷需求与工资性收入呈反向关系,工资性收入高的农户对借贷的需求较小,工资性收入低的农户对借贷的需求较大。

从借贷渠道来看,随着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没有任何借款的农户的比例逐步上升;只有非正规借款和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只有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的变化不明显。这说明,花岩溪村农户的借贷行为与工资性收入高度相关,低工资性收入的农户需求更高,但借贷行为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非正规借贷,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获得借款,这主要与低工资性收入的农户偿债能力低、债权人顾虑较多等原因有关。而高工资性收入的农户偿债能力强,却因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故需求较少,没有发生借贷。

2.农户自营工商业收入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本文按自营工商业收入将农户分为低、中、高三组。表6中,三组农户分别为28户、7户、4户,分别占同组的41.8%、70.0%、100%。可见,农户的自营工商业收入与借贷需求呈正相关。农户的自营工商业收入越高,借贷需求越大;自营工商业收入越低,借贷需求越小。

从借贷渠道来看,只有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1.5%、10.0%、25.0%,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1.5%、20.0%、25.0%(见表6)。这表明,工商业收入越高的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贷越多;工商业收入越低的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贷越少。低工商业收入的农户很少能够从正规金融中获得贷款,同时也说明正规金融排斥低工商业收入的农户。这与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其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大体一致。非农收入高的农户,贷款需求较小,但由于其较强的偿还能力,更容易获得贷款;反之,非农收入低的农户,贷款需求较强烈,却因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偿还能力弱,较难获得贷款。

(二)农户的家庭资产

1.农户家庭财产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在本文中,农户家庭财产指除耕地外的其它家庭资产,包括房屋、耐用消费品及禽畜等。农户家庭财产水平越高,农户各方面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同时,财产水平也反映了农户的资金水平和偿债能力。

笔者按家庭财产水平将农户分为低、中、高三组③。家庭财产水平与借贷农户比例呈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具体来看,三组家庭财产水平中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47.1%、49.1%、45.5%(见表7)。与低等财产水平的农户相比,中等财产水平的农户偿债能力要强,故债权人更倾向于他们;又因高等财产水平的农户资金自我满足的情况较多,贷款需求较弱,故借贷农户的比例最低。

从不同借贷渠道来看,随着农户家庭财产水平的提高,只有正规借款以及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逐步上升,只有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0、3.8%、9.1%,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0、3.8%、18.2%。只有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7.1%、41.5%、18.2%。这说明,农户家庭财产水平在获得正规借款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借贷行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非正规借款,这与前面的分析结果一致。

2.户均耕地面积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户均耕地面积一方面可以反映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同时也可以衡量农户家庭农业收入。户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资金需求的可能性和规模就越大。目前,国家对农业很重视,在借贷政策上也对农业有支持,所以,户均耕地面积越高,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可能性越大。

本文按照户均耕地面积将农户分为三组:2亩以下、2~5亩、5亩以上,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35.0%、44.5%、73.9%(见表8)。可以看到,借贷需求与户均耕地面积呈正向关系,户均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对借贷的需求大,户均耕地面积小的农户对借贷的需求较小。

(三)家庭基本情况

1.农户家庭人口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家庭人口多可以反映家庭的劳动能力强及未来的收益多。但是,人口多则需要更多的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婚丧嫁娶等,借贷的概率就相应较高。

总体来看,家庭规模越大,借款可能性就越大。表9显示,3口及以下家庭中有贷款的共16户,3口以上的家庭中有贷款的共23户。具体来看,人口数与借贷农户比例呈现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1、2、3、4、5、6人以上的家庭,借款农户的比例分别为0、33.3%、58.8%、60.0%、41.7%、0,其中,借贷农户比例较高的为4口之家和3口之家。

从借贷渠道来看,对于只有正规借款、只有非正规借款、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三种借款渠道,3人及以下家庭的农户的比例分别为2.7%、37.8%、2.7%;3人以上家庭的农户的比例则分别为4.5%、40.9%、6.8%。可见,无论哪种借款渠道,后者均高于前者。家庭规模越大,农户借贷需求越高,借贷就越频繁。为什么人口规模较大的家庭借款率较高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负担问题,家庭人口多的农户,需要更多的消费,支出也就更多,从而加大了借贷的概率;二是发展问题,由于劳动力充足,规模较大家庭为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加大对生产的投入,因此产生借贷。

2.劳动力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农户的劳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偿债能力,劳动力较多的农户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较高。

笔者按劳动力数量将农户分为1人、2人、3人、4人及以上四组,借贷农户比例分别为30.0%、50.0%、53.3%、57.1%(见表10)。可见,借贷需求与农户劳动力数量成正向关系,劳动力越多,借贷需求越大,劳动力越少,借贷需求越小。

从借贷渠道来看,随着农户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只有正规借款和只有非正规借款的农户比例也逐步上升,前者的比例分别为0、4.0%、6.7%、14.3%,后者的比例分别为30.0%、40.0%、40.0%、42.9%。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比例变化则不明显。显然,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对其借贷行为的影响比较大。

(四)户主的基本情况

1.户主年龄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从常识来看,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农户的投资和生产会相对减少,对资金和借贷的需求也就减少。同时,年龄的增长也使户主的身体状况和劳动技能相应下降,从而产生对资金的需求。当户主的年龄达到一定程度(例如60岁以上),农户资金需求较少且有一定的积蓄,当他们有资金需求时首先会求助于子女,在不能获得子女帮助或子女帮助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对外借贷。

本文按照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将农户分为5组,各组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100%、64.3%、52.0%、52.0%、18.7%(见表11)。从总体上看,户主年龄与农户借贷行为呈反向关系,即年龄越大,借贷愿望和可能性越低。

从借贷渠道来看,农户借贷主要来源于非正规金融,随着户主年龄增大,从非正规金融贷款的农户比例也逐步下降。为什么户主年龄与借贷行为是反向关系呢?原因可能有四个:一是风险因素的影响。户主年龄越大,农户越不敢贸然借款,能拖一天是一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借钱的。二是需求水平的影响。随着户主年龄增大,加之长期以来的积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步降低。三是偿债能力的影响。随着户主年龄的增大,其身体状况和劳动技能会逐步下降,农户创造资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而偿债能力越来越弱。四是借贷渠道的影响。户主达到一定年龄后农户很难获得正规金融部门的借款。

2.户主文化程度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户主的文化程度用其学历来表示。文化程度,一方面可以反映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能力、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农户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因此,户主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农户获得借款。

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39.5%、56.2%、54.5%(见表12)。从总体上看,随着户主文化程度的提高,借贷农户的比例逐步增多,但是,在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略有下降。

从借贷渠道来看,农户借贷主要来源于非正规金融,随着户主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借贷农户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分别为36.8%、40.6%、45.5%。从正规渠道借款的农户虽然比较少,但是,学历与借贷农户比例也呈现正向关系,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2.6%、3.1%、9.1%。这说明,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农户的借贷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债权人更倾向于“知识分子”,因为在他们眼中,学历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

3.户主性别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花岩溪村农户的户主一般为男性,女性较少。调查显示,债权人比较“青睐”女性户主,女性户主借贷需求的满足率为62.5%,而男性户主只有46.6%(见表13)。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女人当家的家庭,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好,债权人相信其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女人当家可能的原因是没有丈夫或者丈夫没有生产能力,家里条件比较差,对于弱者,村民富有同情心而愿意借款。也许就是斯科特所说的“道德经济”。

4.农户对银行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银行借贷政策包括了贷款类型、贷款对象、贷款程序等,同时也包括了贷款的一些潜规则。农户不需要借款时,一般不会去了解银行的借贷政策,农户对这方面了解得越多,说明越有借款的需要,也越有利于其获得正规借款。

从总体上看,户主对银行借贷政策的认知程度与农户的借贷行为呈正向关系,按照户主的认知程度“不了解”、“有点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将农户分为四组,各组借贷农户的比例分别为42.1%、57.9%、75.0%、100%(见表14)。这说明,农户的认知程度越高,借贷需求越高;反之,则相反。

从借贷渠道来看,农户借贷主要来源于非正规金融,但随着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只有非正规借贷的农户的比例逐步下降,分别为42.1%、36.8%、25.0%、0;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比例逐步上升,分别为0、10.5%、25.0%、100%(见表14)。当农户求助于正规金融得到满足后自然就减少了对非正规金融的需求,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的农户,在自己的需求满足之后,亦不会去了解与己无关的银行借货政策。

5.户主政治面貌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户主的政治面貌是指户主是党员还是群众。党员相对于群众在当地有更多的威望和更高的地位,而且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因此更容易从正规或非正规部门获得贷款。从总体上看(见表15),户主是党员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为50%;户主是群众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为47.9%,两者相差不是很大。这表明,户主的政治面貌对农户借贷行为几乎没有影响。

6.户主担任村干部情况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户主担任过村干部与否反映了农户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网络,也是农户在当地声望的一种体现。按照常理,户主担任过或正在担任村干部有利于农户获得借款。

从花岩溪村的情况看(见表16),户主曾经或正在担任干部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为27.8%;户主没有担任过村干部的农户中,借贷农户的比例为54.0%,两者相差较大。前者借款能力强,但实际上借款比较少。这说明,户主曾经或正在担任村干部的农户,家里条件比较好,不需要借贷。另外,户主曾经或正在担任村干部的农户中,只有正规借款、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款的农户的比例都高于户主是普通群众的农户。这说明,曾经或正在担任村干部的户主获得正规借贷较群众容易,群众借贷需求高,而他们的大部分借贷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来满足。

三、主要结论

农户资金借贷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农户借贷行为及其规模,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的重要变量。从笔者对湖南省花岩溪村81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户的借贷需求很强烈,但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也只能满足部分农户的需求;而且在借贷行为上,具有不同要素的农户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1.农户拆借主要是来自非正规金融,而不是正规金融。从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看,大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非正规借贷来满足的。农户并不是有资金需求就向银行申请借款,大多数农户首先选择的是非正规借贷。贷款需要社会“关系”、程序复杂,导致农户不去银行贷款;而缺乏贷款担保、从别的渠道借钱更划算和贷款额度太小,也是农户不去银行借款的重要原因。

2.非正规金融的来源体现了农村中的差序格局。当农户有资金需求时,农户首先会求助于亲戚,其中,内亲又比外亲要“亲”一些,其次是朋友,最后是生意伙伴。当农户的需求通过这些渠道都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求助于私人贷款者。

3.有正规金融借贷的农户主要是资金需求规模大的非农经营农户。农户的正规借贷多用于非农生产用途,调查中没有发现用于消费用途的正规借贷,这与花岩溪村发展旅游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正规借贷中又以大额借贷为主,每笔借贷的额度要大于以往研究的结论,正规借贷的平均规模要远大于非正规借贷。

4.农户拆借都是信用借贷,以无息为主,没有明确期限。农户的大部分借款基本没有任何显性措施来确保还款,主要靠的是关系型契约。农户的非正规借贷以无息借款为主,但是,不少借款中有隐性利息的存在,“人情债”在非正规借贷中比较普遍。农户的非正规借贷一般都没有规定还款期限,但是,如果贷方自己要用到资金时,借方则一定要想办法还上,这给借款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农户看来,获得贷款比付出更多成本要重要得多。

5.不同类型的资产与农户借贷行为有不同的关系。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越高,农户没有借款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户的自营工商业收入越高,正规借贷或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贷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财产越多,农户越有可能借款;承包耕地越多,农户越有可能借款;户主的年龄越大,借款的可能性越大;农户家庭规模特别小或特别大时,没有借款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户对银行借贷政策认知程度越高,越可能同时有正规和非正规借贷或只有正规借贷。

由于受到财力和精力方面的限制,本文也有许多不足:①本文所用的农户数据调查采用的是分层抽样法,但是,分层的标准并没有严格地采取数据指标,而是随机调查农户来进行选择,科学性有所欠缺。②数据的样本量不够多。由于受资源的约束,绝大部分问卷都是笔者指导农户完成的,这与问卷包含的信息量大及农户的配合程度低有很大的关系。③在问卷设计方面,对农户的基本信息和资源状况的调查还不够深入,对后面的分析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注释:

①陈凡(2003)的调查结果是41%。

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户可以在1年中多次贷款,而且贷款手续极其简单,只要相关负责人同意便可以提款。

③笔者在调查中具体统计了农户的耐用消费品和生产工具等固定财产的价值,然后根据农户的家庭财产水平排序,将农户按比例分为三类。有些相同的物品由于时间价值不同或农户对其价值的估计有误差等原因,所得数据有些许差距。

标签:;  ;  ;  ;  ;  ;  

农户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华西村为例_银行借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