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1]2015年在《《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文中提出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纸媒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作为国际时政日报的《环球时报》却以240万份的单期发行量,高达84.76亿元的品牌价值实现了逆势生长。《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蕴含着丰富的新闻学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主要体现在其新闻理念、新闻业务、媒介管理等方面。《环球时报》1993年至2015年这22年逆势生长的历程表明,其总是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创新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和模式。在办报理念上,履行差异化战略,确立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即“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新闻日报”;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受众心态,树立了“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的办报宗旨,在政府、市场和新闻规律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获得官方、民间的广泛认可。在新闻业务上,《环球时报》依托《人民日报》的优势,力求打造雄厚的采编实力,为读者第一时间提供原汁原味的国际新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特色开发,摸索出了独特而瞩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火爆直白的新闻标题、别具特色的头版头条、爆炸性的独家报道、兼备深度和思辨性的深度报道、勇于触碰敏感话题的社评等是支撑《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核心力量,而其自成一家的版式、口语化的语言为《环球时报》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了识别度;在媒介管理方面,《环球时报》以人为本,建立了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开门办报,开展立体化经营,这些高效的管理举措为《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催力。《环球时报》之所以实现广告和发行的双逆势生长在于它的办报理念和导向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大部分民众的心理,而其非官方的、活跃的、新锐的报道方式以及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力地应对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平衡好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两者的关系,多报道弱势群体、公众知情权等公共题材;在报道中应坚持客观公正,提高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在议程设置方面,应把握主动权,设置“媒体问”议程,树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新媒体融合方面,需在内容、渠道、编发等实现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对接,以此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苏利平[2]2000年在《《环球时报》办报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媒介事业的发展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往往是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因此对实践的探索往往比对纯理论的探索更有现实的迫切性,成功的实践可以为理论的发展提供范例。《环球时报》是在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媒介市场大发展时期作为《人民日报》的子报,由 《人民日报》主管,《人民日报》国际部创办的我国第一份国际新闻周报。 作为《人民日报》这个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报业品牌的延伸,《环球时报》以较低的成本对《人民日报》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使新闻信息有了较大的增值。经过八年的发展,《环球时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报道模式。它以重大国际新闻为主,围绕我国全方位外交开展全方位报道,以热点追踪报道、目击式报道、翔实的背景报道、持论权威的深度报道、全景式报道(如环球大特写,有时是几个国家的驻站特派记者联合写作)以及述评性新闻和言论为报道形式,生动及时、深入浅出、有头有尾、视角独特地报道世界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动态、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如它的办报宗旨所言:每一个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刻,《环球时报》总是让你看得更新、更快、更明白。《环球时报》以其内容真实准确、报道面宽、信息量大,紧扣热点,独家新闻多(来自一线的观察所得,独特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对国际新闻事件的反应快捷而充分(内涵覆盖型,对一事件的报道,看了此报就不用再看别的报纸),语言表达明白通俗而又格调高雅赢得了大量的读者(适合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类地区的读者)。经过八年的探索,《环球时报》在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面对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在党报体制内形成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闻的快速反应机制,在报纸的市场定位、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及手法)、版面风格、管理机制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不同组织机构的代表,会赢得不同的信任度。《环球时报》作为《人民日报》的子报。作为对《人民日报》这一权威性、信誉度、知名度很高的品牌的扩张,一问世便获得了具有较高起点的政治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物资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合理配置和充分挖掘了《人民日报》积累的人力、设备、信息、技术、社会关系网络、新闻传送网络以及名称信誉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潜力,作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方面的补充和延伸,在《人民日报》版面所限或基于党中央机关报身份不便表态之处承担了对一些国际敏感问题的有分寸的报道,多侧面配合了我国整体外交,并始终注意发挥国际报道领域的正确导向作用,成长为我国国际报道领域颇具权威性、影响力及个性特征的报纸。《环球时报》读者面的大跨度发展扩大了《人民日报》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联系。因此,作者把它作为在大型官方媒体中成长起来的一类报纸的较为成功的个案,作为一种正在新闻改革中探索的办报模式,试图对《环球时报》发展的内在要素、外部环境、办报机制及个性特色的形成加以分析,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希望本文对理论工作者和在实践中探索的报人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办报模式和思路,并对新闻改革有所献言。
朱丽[3]2010年在《《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及其未来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地球村”的生存大环境下,发展空间迅速膨胀。在中国,《环球时报》作为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军媒体,它蒸蒸日上的发展与每一次改革所彰显的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密不可分。2008年,《环球时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际新闻报道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所以本文选取《环球时报》作为研究的对象。然而,不少论文对改为日报前的《环球时报》的报道风格有着一定的研究,但就改为日报后的《环球时报》,其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还很少有人做过专门的论述,因此,笔者通过对报纸的内容分析,总结日发行后的《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为《环球时报》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2006年,《环球时报》实施日报战略,改为日报后的《环球时报》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但在总结其特色以及对几年报纸的通览过程中,笔者发现《环球时报》也有自己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文中最后一部分就《环球时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若被采纳,或许会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环球时报》的研究,肇始于国内学者对国际新闻热涨的关注。但《环球时报》在众多的研究中,其成果遥遥领先,原因在于《环球时报》可以说是国内国际新闻纸的典范,于是,可供研究的切入点也较多,并且由于《环球时报》不断追求革新,与时俱进,它的发展变化自然使得相关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的分析出发,对《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进行总结。内容分析的对象为《环球时报》“关注中国”版,研究的变量包括稿件的报道国家(地区)、稿件的体裁、稿件的题材和稿件报道内容的态度倾向性和稿件的时效性。为了多元化地为《环球时报》寻找出路,单纯对《环球时报》进行内容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形式分析,因此,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环球时报》版面风格特色的总结。结合之前的论述,文中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出发,提出《环球时报》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纵向即《环球时报》本身的特色,也就是从内容、形式上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横向就是将《环球时报》与《参考消息》作为对比,寻找发展策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随机抽样法、经验总结法。1、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搜集到完备的2008年的《环球时报》。2、制作、发放、收回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找到《环球时报》新闻报道内容上可以改进的地方。3、请教专家、学者,完善自己的观点。4、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构思论文框架,反复修改,直至定稿。
苏利平[4]2000年在《《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下)》文中提出二、管理机制特色 媒介组织的正常运转及媒介组织的目标要靠管理机制来实现。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管理机制所决定的。管理机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王屾屾[5]2009年在《评《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新闻是专业新闻业务的一种。它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的今天,国际新闻已然成为各国媒体关注和竞争的重点。《环球时报》作为一家国际新闻的专业报纸,创办15年来,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独特的办报理念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成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环球时报》的成功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发生机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实证及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探求《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尤其是在媒介核心竞争力“内容”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许对提高我国国际新闻报道水平有所裨益。论文从国际新闻的属性及《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入手,重点分析了《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的特色。本文发现:1、《环球时报》国际新闻在内容的报道理念上,突出专业化的内容性、贴近性,注重独家报道及软硬新闻的平衡。2、《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在写作风格中体现出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融合的趋势,在版面编排上采用了杂志化的编排手法。论文还把《环球时报》与《国际先驱导报》、《新京报》国际新闻版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对三家报纸进行了文本分析,时间跨度两年(2007年和2008年),共抽样分析了8276条国际新闻,力求使论文的科学性得到保证。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还对《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成功模式、不足之处及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苏利平[6]2000年在《《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上)》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媒介事业的发展无现成的模式可循,经常是理论走到了实践前面,因此,对实践的探索往往比纯理论的探索更有现实的迫切性。 我国媒介发展到现阶段,媒介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也出
苏利平[7]2000年在《《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文中研究指明环球时报由于充分利用、整合了一些人民日报潜在的新闻资源,使人力、物力(包括设备和新闻信息)、财力等主要媒介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成为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经济增长点。
吴锋[8]2009年在《池上生芙蕖 看花满眼花——新中国60年60报回望与盘点》文中认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中国内地的解放和新政权的巩固,全国各机关、团体、组织以及各个方面的报刊纷纷创刊或复刊,报业和新中国其他事业一样出现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内地共有公私营报纸253种,总发行量250万份。到2007年中国内地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20545.37万份,总印数437.99亿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门类越来越齐全,内容涉及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本文上榜报纸无一不是某一门类的代表或者区域性的报纸代表。一是机关报的代表。有新中国成立前就创办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为机关报的代表始终引领时代先声。二是各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报纸大量涌现,如有关文化娱乐、卫生健康、体育等方面的报纸不仅数量多,而且发行量大,如《体坛周报》就是其中的翘楚。三是晚报、晨报、青年报、都市类报纸的繁荣。如较早创办的《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以及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报激荡着读者心灵,满足着亿万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教育辅导类报纸、财经类报纸以及时事新闻类报纸异军突起,如《英语辅导报》发行量过千万份,《第一财经日报》影响独特,《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广受读者喜爱。60年风风雨雨,中国报纸在与时代同行的历史征程中,经历着太多的时代考验。本文围绕着报业应遵循新闻规律,结合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报纸的内容创新性、历史潮流和行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而确定其入选的理由,以此作为读者了解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刘娜[9]2014年在《《环球时报》国内议题社评研究(2009.4-2014.3)》文中研究表明《环球时报》是中国最具争议的报刊。该报一直以来都以极具民族主义色彩的国际报道为学术界所批判。近几年来,《环球时报》逐渐将报道内容转向国内,并在2009年3月创办了社评栏目。在当下社会转型加速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阶层矛盾突出,公众急切渴望社会变革。但《环球时报》屡次在社评中发表独家观点,以维护国家总体利益之名为当权者辩解,为维护现行社会体制稳定而罔顾事实的行为遭到了部分公众的强烈批判。本文以2009年4月到2014年3月间的《环球时报》国内议题社评文章为研究对象,分选题和立论两个部分对该报的国内议题社评文章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该报社评话语背后隐含价值偏向。通过对《环球时报》国内议题社评文章选题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该报评论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笔者梳理出《环球时报》社评以国家利益至上、舆论导向至上的办报理念,以及推行渐进式改革的政治观。在此基础上,对《环球时报》引发公众批判的深层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公众政治认同缺失是公众反感《环球时报》的外部原因。
周洁玲[10]2014年在《《南方周末》的办报理念与广告经营》文中提出《南方周末》是一份特立独行的报纸,在国内享有它独特的地位。它的传播效果、口碑以及公信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它的人比比皆是,著作、论文更是数不胜数,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比如关于版面编辑的研究、品牌传播的研究、重大议题研究、灾难报道研究等等,还有少量关于广告文章。本文的角度——关于办报理念与广告经营,是一个比较创新的选题。本文拟采用的方法是: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抽样调查法。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采用文献综述法介绍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南方周末》的经营理念以及广告投放情况,分析大小版面广告的特点以及广告主的特点;第三部分,根据统计的2012年一整年《南方周末》的广告投放情况,具体分析商业类广告、文教类广告、社会类广告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南方周末》的大部分广告受众是非快餐式读者;第四部分结论,《南方周末》的办报理念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注定文章是有深度和厚度的,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从它的定位也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读者追求生活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即以知识阶层为主,以时政为精神面向。这也和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中广告的受众是相一致的,从而得出两者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D]. 刘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 《环球时报》办报特色研究[D]. 苏利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3]. 《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及其未来发展[D]. 朱丽. 山西大学. 2010
[4]. 《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下)[N]. 苏利平. 中华新闻报. 2000
[5]. 评《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D]. 王屾屾.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6]. 《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上)[N]. 苏利平. 中华新闻报. 2000
[7]. 《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N]. 苏利平. 中华新闻报. 2000
[8]. 池上生芙蕖 看花满眼花——新中国60年60报回望与盘点[J]. 吴锋. 编辑之友. 2009
[9]. 《环球时报》国内议题社评研究(2009.4-2014.3)[D]. 刘娜.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10]. 《南方周末》的办报理念与广告经营[D]. 周洁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