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11-0039-4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原本在教育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更加重视教育问题。不仅政府颁布教育改革的法令,增拨教育改革的经费,实施教育改革的措施,而且大批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前提
人才培养的规律告诉人们:各级学校的教学大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依据,而且还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抛弃旧有的教学大纲,重新制定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教学大纲。
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和学校实践证明,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只靠改变教学活动的数量参数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做法是,缩减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加大量新的信息量和所谓“丰富教学大纲”的战略,其结果都不是最好的。俄罗斯学者А.И.萨维科夫指出:必须把改变教学活动的数量参数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质的改变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最大个别化才是最有效的。[1]
美国学者H.A.帕索乌提出制定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学生有效思维和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
2.有利于学生吸收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以及新的信息和情报;养成学生不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3.促进学生养成和自由利用必要的文献资料的能力;
4.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5.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自己和其他人、自然界、文化以及其他事物的理解。[2]
美国依利诺依州立大学在制定创新教育的教学大纲方面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他们制定的新教学大纲规定:
1.熟悉和了解那些通常在旧教学大纲中没有的教材;
2.奖励学生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3.教学过程的实施应当按照学生的认识需求,而不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硬性死板的模式来实施;
4.强调多种形态的活动和高度抽象的思维过程;
5.对于学习中所利用的教材、时间和设备要有更大的思维灵活性;
6.对有解决问题中的独立性和目的性要有比较高的要求;
7.为获得“领袖”地位和表现“领袖”的能力提供广泛的机会;
8.培养分析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和感情的能力;
9.为扩大知识基础和发展语言能力建立有效的先决条件。[3]
从以上美国学者关于制定创新教育教学大纲研究中提出的新颖思想我们看出,科学的教学大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制定出不同以往的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大纲,才能保障创新教育的方向和取得满意的效果。概括起来,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新教学大纲有以下4个特点:超越以往的人人通用的大纲范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相符;不限制学生深入探究某些所学题目的本质的积极性。[4]
美国心智发展学者、哲学博士约翰·钱斐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创新能力的五种方法:对创造性的环境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开发脑力资源最佳状态;采取措施促使创造性的思想产生;为创造性思想的酝酿留出时间;当创造性思想一出现就要及时抓住它们,并进行跟踪。找出一个你愿意从事的创造性活动领域——工作中的一个课题、一种人际关系、一种新活力,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过程的步骤。当你完全沉浸在这个过程中时,在你的“思考笔记本”上做记录,叙述你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你取得的结果,这个记录可以作为你将来把创造性过程运用到你其它生活领域的一个范例。[5]
从以上美国学者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出:制定创新教育的教学大纲必须首先具有创新的意识。要敢于突破旧有教学大纲的框框,在深入研究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规格、特点的基础上,解决思想,开阔思路,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通过科学、审慎的实验,最终制定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大纲。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
培养人才最基本的和主要的素质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和教育专家萨维科夫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创新人才在思维能力方面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点主要是有比较高的有效思维发展的水平。这种有效思维的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能理清和抽象出思维对象在相互关系方面的条理性、准确性以及在数量参数方面的超前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深度,教学活动也应多样化。
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教材为学生提供的思维发展可能性要比教材的信息丰富程度重要得多。教材内容应当首先考虑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第一,教材提供的信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水平;第二,知识是在经常地变化和更新,而只有善于适应这种变化的人才能够在这种急剧发展的信息空间发挥作用;第三,如果把已获得的知识看作目的本身,那么,后果就不是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是限制了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要根据学生的认识需求,而不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逻辑示意图来实施教学活动。要根据每个具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不同,来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教师只是不顾实际地按事先制定好的教案机械地教学,那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极不情愿地中断正在深入思考的活动,而被迫跟着教师转移到其他题目的教学中。
萨维科夫还指出,在教学中,把有效思维发展的水平同实际运用有效思维的技巧结合起来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同人们认识其他事物一样,采取的是哲学思维中的认识论。按照认识论,人们有两种主要的认识事物的方式——理论的和经验的。其中,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理性能力。
在教学中,理性认识事物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技巧的培养。理性思维可归纳出规则可适用性的一般范围,而不要求以每一个个别例子为基础的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要防止教学大纲中理性分析部分的负担过重和过分的“书本性”。因为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降低。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散型思维和趋于近似型思维训练习题的比例。趋于近似型思维的习题是合乎逻辑的、单向的思维,而且具有惟一的正确答案。发散型思维则是创新性的、超越形式逻辑的、有分析的思维,可以得出多个正确的答案。
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美国学者富尔第经过研究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明确事件和假设的能力、确定重要关系的能力、运用正确判断的能力、评价数据和权威的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1989年,美国的一项校际合作研究项目对在教学中不同种类的课程和不同教学形式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展开了调查。该研究项目跟踪调查了24837名1985年入学的新生。结果表明:选修写作、跨学科课程、历史、自然科学、妇女研究、外语人种学课程都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成正相关(这里所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依据的),而且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教师评改论文、独立研究、小组合作、课堂讲授、论文考试等教学形式也成正相关,与多项选择的考试却成负相关。
俄罗斯学者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更深入些。萨维科夫通过研究指出,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精细的高度区分的评价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忠实性两者都不可顾此失彼。不能因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批判性品质而忽视了思维能力中的忠实性品质。萨维科夫本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在评价个人思维和个人活动结果的批判性和反省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展水平的指数反而降低了。因为独创性思想被“内心反省和批判”挤出去了。因此,萨维科夫主张,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必须辨证地把思维的批判性和忠实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三、发展创造能力是搞好创新教育的根本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但是仅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只有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才是抓住了创新教育的根本。
在这方面俄罗斯教育专家А.И.萨维科夫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智力活动的主动性是学生在解决各种教学的和研究的任务时独立性的表现,是探索原本必择其一的解决途径和深入研究或按另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动力。教育工作者应当经常关心、支持和发展这些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研究的实践比复制性掌握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好的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事实真相,而好的教师只是教会学生去如何寻找事实真相。遗憾的是,在以往大多教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往往是作为掌握已发现的规律、规则、原理的复制活动而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昔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联想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这的本质在于:个体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首先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经验丰富和多样化,也就是依赖于个人知识的数量。这种观点到目前为止还非常流行。但是,俄罗斯教育专家强调指出:完形心理学家和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已经证明:知识本身(包括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多样化)并不是有效思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掌握知识的方法才是决定性因素。这个方法在俄罗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中,在问题教学思想的范围内得到深入研究。
在运用问题法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有时可以亲自发现“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征:(1)它们引起学生个人探索的愿望,吸引学生强烈的情绪洋溢的情感(通过积极的智力水平上的作用);(2)不能够没有解决的出路或惟一的解决办法。(3)解决问题的结果不能对学生是不感兴趣的。
第三、在教学中不能接受保守主义。这个要求由创造性个性的基本特点决定的。保守主义同创造性是不能并存的。因此,在研究和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时,必须排除所有保守主义的因素。
第四、把个体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同集体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教会学生不仅会个体的创造活动,而且会集体的创造活动,以利于顺利地解决个性发展的大部分问题。
第五、实物的和空间的环境变化条件的积极化。为了使实物环境和空间环境能促进学生创造积极性的发展,实物环境和空间环境应当有最大限度的多种变化,有时甚至是出乎意外的变化。俄罗斯教育专家指出,这一点在俄罗斯国内只在学前教育机构里能够认识并做得比较好。在幼儿园的情节角色游戏中,鼓励利用不同的实物而不是按实物的直接用途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例如:把长沙发当成“轮船”,把普通的椅子当成“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的座椅”等等。实际上,在各级学校的教学系统中,实物环境和空间环境也存在着多样变化的条件。只要创造这些条件,就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造性表现的机会和可能性。
第六、在利用时间、设备、材料方面的灵活性。实行这个原则的必要性也是由培养创造能力决定的。当学生对长时间地、深入地研究某个问题感兴趣时,正是发展他们创造能力的好时机,千万不要限制他们。这就需要在利用时间和设备及材料方面的灵活性。
第七、最大限度地深入研究所要学习的题目。实现这个原则必须以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能力从事长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应当把这一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思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八、学习活动的高度独立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学生独立寻找知识的能力、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创造多样化研究对象的能力,这是发展个性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第九、培养竞争意识。竞争意识、相互关系的竞争形式是创新人才的优秀特点之一。在各种竞争中获得的胜利和失败的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尤为重要。缺乏这些经验就不可能指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不怕生活中困难的人。在学生们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个人关于自己的可能性的概念,自信心更坚定,学会冒险和获胜。特别重要的是,从失败中获得“有理智的冒险主义的经验”。
第十、“领袖”可能性的实现。对“领袖”地位的向往是同竞争意识紧密相连的。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在这方面,应当特别关注为“大公无私的领袖地位”创造条件。必须鼓励建立在积极的正面动机基础上的(能增加知识的、对社会有价值的)“领袖”表现。反对以个人动机为基础的(自我肯定、自我主张)对“领袖”地位的向往。
美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学者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发人深省的。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世人的共同呼声。但是,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多数人竟茫茫然不知所措。美国、俄罗斯的专家研究,提出了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和作法,其中有些是新颖的、大胆的、有突破性的。很是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应当迎头赶上,走出“书屋”,伏下身来,深入到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通过艰苦、细微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在借鉴别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总结出指导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思想、原则和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法来。